我国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交通运输、用地结构的同时,亟须发展基于自然的碳减排技术。
2022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提出“森林是水库、粮库、钱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4月在海南考察时,总书记再次指出“绿水青山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森林碳汇等自然过程,具有成本低、易施行,兼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显著特点。建好碳库,增大森林碳汇是高质量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之一。
重庆林业碳汇发展潜力巨大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库和最重要、最稳定的碳汇。客观上,并非所有森林都是碳汇,中幼林等处在生长期的林木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成为碳汇,但成熟林、过熟林在老化、腐朽过程中会逐步变成碳源。因此,要实现“双碳”目标,一方面需要发展森林碳库,扩大碳汇规模;另一方面要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加森林碳汇能力。总之,要科学合理建好用好森林碳库实现碳汇增长。
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森林覆盖率已达23.04%,森林面积达到2.2亿公顷,人工林面积已达7954.28万公顷,森林蓄积量为175.6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91.86亿吨,年均增长1.18亿吨。从林分结构来看,我国森林资源的中幼龄面积占60.94%,处于高生长阶段,将持续发挥更高的固碳速率和更大的碳汇增长潜力。我国提出,到202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1%,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碳汇有着巨大潜力。
截至2021年,重庆森林覆盖率达到54%,森林覆盖率排名首次进入全国前十。全市森林蓄积量为2.5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1.19亿吨,森林年碳汇量约0.12亿吨。重庆市提出,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7%,森林蓄积量达到2.8亿立方米;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森林蓄积量达到3.1亿立方米,林业碳汇潜力巨大。
林业碳汇开发处于起步阶段
碳库建设与碳汇开发相辅相成。碳库是碳汇项目开发的资源基础,碳汇开发为碳库带来经济收益。开发林业碳汇并参与市场交易,产生额外经济价值,是全球公认的较为经济的碳吸收手段,也是践行“两山论”的典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全国林业碳汇开发起步于2012年,《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经备案核证后的自愿减排量(CCER)可参与碳交易,林业碳汇是CCER方向之一。2014年7月,广东长隆碳汇造林项目作为全国首个CCER项目获得备案,整个项目营造碳汇林1.3万亩,按20年计入期,可产生碳汇34.7万吨,多年实现交易收入694.6万元。全国已累计备案林业碳汇CCER项目15个,主要分布在广东、河北和内蒙古等地。2017年3月,原主管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8年转隶到生态环境部)暂停CCER备案,目前尚未重启。
北京、广东、福建等地依托地方碳市场建立了地方层面林业碳汇交易机制。福建最具代表性,交易最活跃,2017年出台《福建省林业碳汇交易试点方案》,选取20个县(市、区)的碳汇造林、森林经营和竹林经营3类项目开展试点,经核证后的林业碳汇自愿减排量(FFCER)可在福建碳市场进行交易。截至2021年底,FFCER累计交易350.8万吨、5169万元,交易额占福建碳市场的6%。浙江、贵州等地探索林业碳汇多元化开发路径。2022年1月,浙江启动林业增汇碳汇试点工作。贵州2020年开展“单株碳汇”精准扶贫试点,把贫困户林地中每棵树产生的碳汇作为产品,面向社会销售,截至2021年底,累计销售额达1200余万元。
重庆市林业碳汇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2021年10月,上线“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将林业碳汇等纳入核证自愿减排量(CQCER)开发范畴。截至目前,经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签发的林业碳汇减排量仅广阳岛岛内碳汇造林项目1单,碳汇119吨,全部用于碳中和。在国际和全国碳减排市场,尚无可交易的林业碳汇项目。
林业碳汇开发面临三大挑战
重庆市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碳库碳储量较大,林业碳汇主要面临3方面挑战。
一是制度体系亟待完善,能力建设亟须增强。林业碳汇开发政策法规、组织管理、技术标准和计量监测体系不完备。管理机制不健全,自然资源、林业等行业主管部门难以深入参与碳汇交易政策制定,主管碳市场的生态环境部门又不具备对碳汇资源整合及指导开发的统筹能力。重庆市虽然依托“碳惠通”打通包括林业碳汇在内生态产品的价值变现路径,但专门针对林业碳汇的制度体系设计仍需进一步完善。相配套的技术手段、服务水平、队伍建设等基础保障有待加强。此外,全社会对碳汇的认识不到位,混淆碳储量和碳汇概念,简单将森林覆盖率高等同于碳汇量大。
二是林业碳汇基础研究薄弱,资源本底不清。重庆市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研究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对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碳汇速率、过程机制和服务功能缺乏足够了解。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系统的估测方法,对生态系统碳汇价值评价的量化研究也需增强。尚未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碳汇资源本底进行调查,对全市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以及可供开发的碳汇量有待进一步量化。
三是林业碳汇资源开发难度较大、周期较长。重庆市林业碳汇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渝东北、渝东南地区等欠发达的区县,林业碳汇资源管理水平不高,开发和保护的意识不强,缺乏专业队伍,形成了“藏在深山人不识”的状况。林业碳汇开发需要项目业主委托专业机构,经验丰富的专业机构不多,资费价格偏高。林业碳汇类项目开发方法学较少,仅有碳汇造林、竹子造林、森林经营、竹林经营、可持续草地管理等5类可供选用,尚无适用于湿地、城市绿地等碳汇资源开发的方法学。此外,可用的方法学对项目资格条件限制严格、监测水平要求高、碳汇核算方式复杂,致使碳汇项目开发难度较大。
推进碳汇开发落地见效
推进重庆林业碳汇落地见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统筹抓好森林碳库建设,健全机制体制。锚定“双碳”目标,统筹好开发与保护、提效与增汇,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在“双碳”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把森林碳库建设纳入“双碳”工作统一部署、统一推进,健全规章制度,理顺管理机制。制定全市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方案,把森林碳库建设作为重点任务,细化措施、明确路径。对标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梳理并形成一批重点工程,分步实施。做好森林、草地、湿地资源保护,稳步提升森林覆盖率,统筹推进全市林业碳库建设。科学培育林地,宜扶则扶、宜造则造、宜封则封;优化森林“固碳”树种,提升森林碳库质量;加强森林管护,降低森林火灾发生率,减少无谓碳排放。
二是深化林业碳汇机制研究,开展资源普查。推动森林碳汇、碳源转化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过程机制及固碳效应研究,形成固碳潜力测算方法。探索开展森林、草地、湿地岩溶等生态系统碳储备量本底调查、碳汇能力评估和潜力分析、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推进生态系统资源监测,构建生态系统碳汇资源数据库。准确掌握全市生态系统碳库储量、分布特征、影响因素、演化趋势等。
三是加快推动林业碳汇开发,实现资源变现。借鉴福建等省市先进做法,建好用活“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为林业碳汇增值变现提供平台。推动组织开发符合重庆实际的方法学,制定好林业碳汇开发“准绳”。加强政策宣传,科学诠释林业碳汇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推动一批林业生态资产化示范项目,形成带动效应。做好林业碳汇相关市场建设,建立健全以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为导向的林业碳汇消纳市场,探索建立林业碳汇国际交易合作路径。组织金融机构开发碳汇金融产品,开展林业碳汇质押信贷、融资租赁、碳远期等业务,增强林业碳汇金融属性。
作者系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