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月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我会主办的主题为“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第十九届中国改革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解振华作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原文。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很高兴参加本

首页 > 碳管家 > 碳排放 > 碳源减排 > 评论 > 正文

解振华: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创新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023-01-12 16:22 来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编者按:1月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我会主办的主题为“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第十九届中国改革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解振华作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原文。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很高兴参加本届论坛,首先祝贺论坛成功召开。根据议程安排,就碳达峰碳中和问题同大家分享以下内容:

一、碳达峰碳中和是推进各领域转型创新的重要机遇

气候变化己从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未来的挑战,变成现实紧迫的气候危机。为应对气候危机,落实《巴黎协定》,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国内外简称双碳目标)。此后,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大国际场合重申中国将百分之百兑现承诺,并进一步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等举措和目标。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已经建立了“1+N”政策体系,包括指导意见和达峰十大行动方案顶层设计文件,能源、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绿色消费、减污降碳等领域和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油气、氢能、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行业的行动方案,财政支持、价格改革、科技支撑、人才培养等支持保障措施以及“一带一路”能源绿色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下一步任务就是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在“1+N”政策体系所涉及的各个领域,推进转型和创新,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促进就业、维护能源和粮食安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将带动130多万亿人民币的投资,相当于每年GDP的2%—3%,同时有利于从源头解决环境污染、能源安全等问题。

二、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创新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2015年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奠定了2020年后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机制安排。2020年疫情爆发之初,联合国秘书长就提出疫情后绿色复苏的倡议,得到包括中国在内很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去年以来,世界面临地缘冲突、能源粮食短缺、经济迟缓、气候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各方普遍认为,世界越是面临多重挑战,越要以绿色低碳为抓手加速转型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

由于地缘冲突引发能源危机,一些欧洲国家气候政策有所回摆,增加了煤电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在去年联合国沙姆沙伊赫气候大会(COP27)期间,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和部长告诉我,增加煤电煤炭消费只是应对暂时困难的权益之计,其2030年自主贡献及2050年碳中和目标不会改变,巴黎协定确定的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大趋势不可逆转。此次能源危机让各国认识到可再生能源更安全、更独立、更清洁,将加速能源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与技术。

COP27大会达成了沙姆沙伊赫实施计划,发出了坚定落实巴黎协定、推进能源低碳转型的积极信号,特别强调:“日益复杂和充满挑战的全球地缘政治形势及其对能源、粮食和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从新冠疫情中实现经济社会复苏的额外挑战,不应被作为气候行动反悔、倒退或降档的借口”“前所未有的全球能源危机凸显亟需迅速转变能源系统,在这关键十年里加速清洁和公正的可再生能源转型”。

当前,主要国家都已提出了更新的2030年自主贡献目标以及本世纪中叶碳中和目标。欧盟承诺到2030年比1990年减排55%,2050年实现气候中和,其中德国提出2045年实现气候中和。美国重返巴黎协定后提出2030年比2005年减排50%—52%的新目标,提出2035年实现电力系统零碳排放,承诺不晚于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日本提出2030年比2013年减排46%—50%、新建建筑零碳化,2035年左右新乘用车100%电动化,2050年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俄罗斯提出2030年比前苏联1990年水平减排70%,2050年排放量低于欧盟。印度提出203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33%—35%,可再生能源装机量达到4.5亿千瓦,2070年实现碳中和。巴西提出2030年比2005年减少43%,先提出2060年、后改为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南非提出2025年前达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尽管各国减排内涵、幅度及实现达峰中和的时间因国情、发展阶段、能力而有所不同,但低碳转型创新的理念、政策、路径、技术大同小异,实际上都是在干同样的事。世界正迎来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以前很多国家认为谁减排谁吃亏,现在是谁转型得快,谁将获得产业发展先机,抢占竞争高地,占据道义制高点。

三、绿色低碳转型需要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

各国经济界、产业界顺应全球绿色低碳的大趋势,积极推动改革和创新,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和战略。一是创新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加大光伏、风电、电池、储能、绿氢及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核能、智能电网等技术研发和应用。二是加大绿色金融投资力度。COP27大会决定识别了实现全球气候行动目标的资金需求:到2030年,每年需要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投资约4万亿美元以确保2050年实现碳中和,全球低碳经济转型每年需要至少4—6万亿美元投资,发展中国家2030年前为实现自主贡献目标需要5.8—5.9万亿美元投资。美国总统气候特使克里告诉我,为落实美气候目标,除公共资金外,美国大金融机构筹资7.16万亿美元投向绿色低碳相关领域。三是将气候因素纳入投资决策,逐步剥离所持有化石能源资产,上市公司以统一标准评估披露投资引发的碳排放。四是汽车、制造、物流等传统行业巨头推动产业链变绿,信息、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头部企业加速用电脱碳。五是主要经济体积极参与全球及区域碳市场交易,争取碳定价话语权。

欧盟正在力推碳边境调节机制,将根据企业出口到欧盟产品的碳足迹以及原产地国碳价及减排政策征收碳关税,美欧也推动为基础设施海外投资设立绿色低碳标准,一些国家还支持国际法院及国家和地方法院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人权出发,对高碳排放企业作出判罚。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这些政策行动给我国产业走出去在贸易、投资、法律各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产业应化挑战为机遇,把双碳作为促进传统业务转型、降低经营成本、扩大投资收益、优化生产经营布局、重塑价值链的机遇和抓手,主动采取建立绿色供应链、研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投资新领域、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经营碳足迹等行动。我国企业在可在生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碳汇等领域已具备一定竞争优势,应进一步做大做强。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实现系统性变革,需要社会各界形成推动改革的合力,先立后破、敢立敢破。比如,在能源和电力体制方面,建立新型电力系统,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稳定同时加速新能源发展;在财税、价格、投融资体制方面,支持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新能源产业健康平稳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在金融体制方面,促进绿色金融取得实质性长足发展,引导更多国内外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在技术创新体制方面,营造有利于技术研发、应用、合作与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发挥举国优势攻坚低碳领域前沿颠覆性技术;在碳定价机制和碳排放交易市场方面,持续扩大覆盖行业,加强与区域和国际碳市场对接以及与各类要素市场的协调;在对外经济合作体制方面,促进我国政府、地方、企业、智库等与其他国家开展各层级气候变化和双碳对话与技术务实合作,推动我国绿色低碳产业走出去。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理顺、优化相关政策,在各领域形成合力,争取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一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在发展改革委党组的领导下,立足研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创新发展的国家级智库定位,提出一系列具有开拓性和前瞻性的意见建议供中央决策参考。希望研究会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站在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高度,围绕统筹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双碳相关的改革创新、制度建设、实现路径、国际合作贡献方案和智慧。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