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山西电网设备规模不断扩大。当前,山西全省110千伏及以上架空线路长度超4.72万千米。在日常设备运维中,受山区特殊微气候影响,塔线覆冰、山火风险难以完全预测,加上近郊居民生产生活区域不断延伸,施工外力破坏、异物挂线等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的隐患增加。
为解决这些问题,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为设备管理赋能,加快智慧输电线路建设,深化应用输电全景监控平台,推动输电全景智慧物联监控应用落地。目前,该公司已建成省级监控中心,并在各试点单位建成地市级监控中心,可常态化开展预警信息发布、数据统计分析、专项工作督办等业务。
通道可视化 提升运维水平
服务基层,注重实效,是提升巡检可视化水平的重要目标。
“首先要考虑光伏板的位置和方向,防止光照不足影响设备运行。可视化装置的拍摄画面要能反映导线覆冰情况,安装位置应比导线弧垂高4~5米,注意避开塔材遮挡,方便判断外力破坏隐患点与线路的距离。”11月6日,晋城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运维3班班长常雷雷介绍输电线路可视化装置的安装经验。他多次深入现场调研,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方法。
晋城供电公司在集中监控运维体系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结合“一线一方案”动态运维策略,因地制宜,按需部署可视化设备,让设备最大限度发挥作用。该公司技术人员通过分析不同隐患类型,综合考虑大高差、大档距等因素,实现可视化装置科学精益管理。
晋城供电公司还与电信公司合作完成网络提升项目,大幅提升监控设备与监控中心的通信速度,为全景智慧物联监控打下基础。
目前,国网山西电力安装通道可视化装置11592套,在特高压重要输电通道每千米配置1套,实现“三跨”(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重要输电通道)区段、外力破坏高风险区、山火易发区全部可视化。输电全景监控平台通过自动分析识别线路通道内可能影响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的各类隐患,为一线巡检人员减负,提升线路运维质效。今年,该公司供区内因施工外力破坏及山火导致的主网线路故障大幅减少。
无人机助力 故障识别快速准确
近年来,无人机在电网运维工作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也成为可视化运维的重要手段。山西电科院电力系统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研发的无人机自主低碳巡检系统比传统无人机巡检能耗降低90%以上。
这一系统在无人机前端搭载了边缘人工智能视觉分析终端,系统后台则负责处理样本管理、报告生成等非实时任务。在巡检任务中,无人机可依据规划任务自主飞行,自动锁定巡检部件并定位故障点,识别故障类型。
目前,无人机自主低碳巡检系统可识别分析13类输电线路设备异常及缺陷,常规电力部件缺陷识别率达85%,在采用720P(分辨率格式)图像每秒25帧的识别速度下,峰值能耗低于20瓦,续航时间可达50分钟。与传统无人机巡检前端采集、后台研判的模式相比,这套系统可节省无异常图像数据识别所需能耗,巡检效率也相应提升。
在此基础上,国网山西电力所属各单位不断优化无人机应用。朔州供电公司完成“5G+机库”固定式无人机自主巡检平台飞行测试,综合应用5G通信网络、载波相位差分技术(RTK)高精度导航定位系统、激光雷达建模等技术,实现无人机远程操控的“一键巡检”。国网山西超高压输电公司上线运行无人机巡检微应用,实现无人机巡检计划、任务派发、安全监控、缺陷识别等9项业务线上贯通,今年已完成12条线路629基铁塔的自主巡检。
国网山西电力基于工程生产管理系统PMS3.0构架,打通各类数据传输通道,构建无人机作业全流程智能管控体系,并于4月份在全部11个地市实现应用。
优化平台功能 支撑电网安全运行
国网山西电力通过优化后台系统,加强灾害天气监测预警,进一步提升设备运维保障能力。
11月10日开始,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水、大风、降温天气,局地出现入冬以来的首场降雪。11月11日,国网山西超高压输电公司智能调控中心员工牛丽叶通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及时发布覆冰预警信息——“本次降水自运城地区开始,降水线由西南向东北发展,零度线以太原为分界,北部地区、吕梁交城山区、晋中和顺山区可能降至零摄氏度以下。”
国网山西超高压输电公司运检部通过精准分析预测,依据降水发展趋势分析,指导全省5个分部联动属地护线员,做好天气信息收集,加强可视化巡检及现场观冰测冰工作。该公司运检人员有针对性地对500千伏苗忻一二线、紫关一二线、云吕线开展覆冰观测,做好线路设备运行监测。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由山西电科院研发。平台上线以来,该院深入挖掘运维一线需求,不断丰富和完善系统功能。除了预警极端灾害天气,山西电科院还先后增加了卫星热源自动分级告警、山火蔓延分析、山火气象风险预报等模块,不断优化火情监测反馈、固定热源排除、卫星云图发布工作流程,显著提高平台服务效能。截至目前,该平台累计发布热源告警1058次,成功应对多处重要线路通道火情,为大电网安全运行提供了支撑。
今年,国网山西电力加快推进“大云物移智链”技术与输电运检业务融合发展,贯通数字化链条,加快打造现代设备管理体系,持续提升输电设备管理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