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10月8日,东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东丰县“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
《规划》指出,加强农村互联网络、电网建设。投资900万元进行农村无线网络建设、宽带提速及无线网配套工程,满足支撑好农村通讯、物联网及相关信息服务建设需求。组织建设辽源东丰新华66kV变电站新建工程、辽源东丰丰南~大阳变电站66kV线路改造工程、辽源东丰大兴~杨木林变电站66kV线路改造工程、辽源东丰辽源~黄河变电站66kV沙河镇分岐线路改造工程、辽源东丰丰南~五道岗变电站66kV线路改造工程,新建横道河、沙河镇、那丹伯3个供电所。
详情如下:
东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丰县“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
东政办发〔2022〕25号
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县政府相关部门:
《东丰县“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已经第十九届东丰县人民政府2022年度第十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东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9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东丰县“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和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起步期,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的五年,是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和质量,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冲刺期。同时也是奋力推进东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战略机遇期。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是东丰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吉林的谆谆嘱托,加快补齐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深化落实全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实好市委“2115555”、县委“123456”产业布局规划,引领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实现形式。
本规划依据《吉林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东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东丰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东丰县委关于集中力量补齐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方案》等精神编制,对“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作出具体部署和安排,是指导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成就、存在问题与面临形势
“十三五”期间,东丰县牢固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落实国家、省农业农村各项惠农政策、改革政策、试点政策,稳住了粮食生产基本盘,强化了畜禽保供基本建设,夯实了特色产业发展基础,持续推进了乡村建设系列行动,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呈现出了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安宁稳定的良好局面,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工作正朝着固本强基、稳中向好、持续加力的方向发展。
(一)主要成就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精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面积134.56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48万亩,建成横道河镇驼腰村、二龙山乡沙河沿村等优质水稻基地6个。农机总动力达到77.4万千瓦,比2015年末增幅20.4%(下同),宜机耕地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1.9%,增幅23.7个百分点,2019年1月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化机械示范县”。组织实施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智能定量施肥、缓控释肥料、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防控、深耕深松等技术。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建设,5年累计采集化验土壤样本和发放施肥指导卡9600份,全县主要农作物化肥施用量年均减施2%。建成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1个、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10个、耕地质量监测基础点10个;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站1个、土壤墒情监测站5个,完成了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大数据平台建设。累计实施技术作业面积60万亩次。建成大阳镇影壁山村、二龙山乡东保安村、三合乡胜利村3个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集中连片示范区,被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2020年度“黑土地保护利用十佳县”。粮食总产已稳定在80万吨的阶段性水平,2020年粮食总产达到84万吨,位居全省20个产量大县、全国800个产量大县行列。在十四届IGO世界粮油展中被评为“2020年中国水稻优质产区”。
2.园艺特产业加快发展。加速推进园艺特产业提档升级。从2018年开始连续三年出台《种植业结构调整调剂资金补贴制度实施方案》,累计整合设立专项特色种植业引导资金1.2亿元,引导建成东丰镇、大兴镇、三合乡沿303国道棚膜经济发展示范区,设施数量达到1500多栋。佰晟源、聚鑫源、汇源、旭睿、东阳恒达、六禾等主体设施建设数量较多。佰晟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获得“吉林长白山黑木耳”地理标志使用权。全县新增温室、大棚设施252栋、24万平方米,其中新增生产羊肚菌设施202栋、17万平方米。全县设施羊肚菌达到488栋、29万平方米,居吉林省各县(市、区)设施羊肚菌面积第一位。依托小四平镇金红苹果协会、沈阳森淼生态集团公司、吉林林海蓝莓科技有限公司、杨木林镇盈莲百合合作社等主体,大力发展金红苹果、黑果花楸、蓝莓、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全县金红苹果、黑果花楸、蓝莓、中药材分别发展到1.3万亩、2625亩、975亩、3320亩。
3.畜牧水产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加快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全县共建有各类规模化养殖场258个,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77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19个。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梅河、伊通河、大沙河、大横道河沿线8个乡镇(街道),60个村组散养畜禽粪污集中统一进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累计建设公共储粪场198处,畜禽规模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3.67%。2017年以来,积极推进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引进德兴探感、腾祥牧业2家大型生态养猪企业,生猪产能占全县份额达到19%。特色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获得吉林省著名商标的共有6个,无公害产地认证的畜产品3个,地理标志商标1个。
全面抓好畜禽品种改良工作。全县共设黄牛改良站点48个,三元杂交猪比重达到87.5%、蛋鸡良种覆盖率达95%、肉鸡良种覆盖率达100%。2020年被省畜牧业管理局确定为首批“秸秆变肉”试点县,落实秸秆变肉项目资金500万元。2020年末,全县生猪存栏量达到74080头、肉牛存栏量93204头、肉羊存栏量18258只,家禽存栏量295万只。生猪生产逆势回暖,提前完成市政府下达稳产保供指标。推广池塘养殖、中小水库及塘坝养殖和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渔业产量达到1625吨,增幅19.5%,渔业总产值实现2932万元,比“十三五”期末增幅122%。
4.梅花鹿产业建设成果不断显现。东丰县素有“中国梅花鹿之乡”的美誉,是省政府实行梅花鹿产业发展“双核”战略核心之一,2018年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先后出台了“东丰县梅花鹿产业发展基金使用管理办法”“东丰县金融支持梅花鹿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每年设立梅花鹿产业发展基金2000万元。全县建成种源保护场4个,种鹿存栏量达到3500只。以东丰药业养殖基地、江城淋漉公司鹿场、鑫利达鹿场、文福鹿场等重点梅花鹿养殖企业为依托,以横道河镇、大阳镇、小四平镇、沙河镇、那丹伯镇等乡镇为基地的梅花鹿养殖格局,以东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莎普爱思强身药业有限公司、吉林睿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鹿乡土特产有限公司4户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的梅花鹿精深加工业悄然形成。品牌建设成效斐然,“马记”鹿茸和“强身”“神益”“六嫂”“立鹿”等品牌是吉林省名牌产品、吉林省著名商标,2018年“马记”鹿茸被省农委评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十大农产品品牌”。东丰梅花鹿地理标志商标被评为2020世界地理标志产业博览会金奖。2020年末,全县梅花鹿养殖量达22.7万只,养鹿户达4510户。全县鹿茸产量达到442吨。从2019年开始打造集科研孵化、商务办公、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精深加工、仓储物流、质量检测、会议会展、产品交易、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世界级梅花鹿总部经济区——东丰国际梅花鹿产业创投园项目,项目总占地面积74万㎡,总投资23亿元。一期投资为5.9亿元。2020年末综合服务楼主体框架建设完工,2栋标准化加工车间主体框架建设完工。鹿产业服务再上水平。累计驯化鹿达到300余只,累计接待游客达10余万多人次,被授予“中国观展梅花鹿驯化基地”称号。建成亚洲最大梅花鹿主题的“皇家鹿苑博物馆”,国内首创梅花鹿主题的“养鹿官山园”已对游人开放,东丰县鹿业公司被评为吉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企业。2019年成功举办了第十届中国鹿产业发展大会,签订招商引资项目6个,拟投资额16.6亿元。
5.经营体系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土地流转面积持续递增。占家庭承包面积比例达到47.6%,比2015年提高25个百分点。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县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412家,联合社8家,注册资金3.3亿元,入社成员19987人,比2015年末的926家增加486家;家庭农场发展到270户,比2015年的183户增加了87户,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95个和39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8户。结合地域特点,发展壮大了大兴镇六禾棚膜、东丰镇羊肚菌、黄河镇华欣庄园养牛、那丹伯镇北方非牧区黄牛交易、大阳镇农光互补等产业示范基地。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县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经济组织种植业基地面积达到26.7万亩,占耕地总资源的13.6%,带动农户2.4万户,占全县总户数13.1万户18.3%;养殖业基地户数0.5万户,占全县总养殖户2.3万户的21.7%,“十三五”期间户均年增收1670元。华粮生化有限公司晋升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富源谷物有限公司获得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试点创建单位。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企业达到5户,小四平镇四平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品牌建设亮点呈现。“六嫂”“立鹿”“丰井”“鹿乡”等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达到28个,在2018年长春农博会上,中华秋田小町大米、林海蓝汇蓝莓、马记鹿茸入选吉林省农业品牌名录。
6.农村各项改革持续推进。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打印颁发工作。完成清查实测228个村(其中东丰镇东青村已征占未测)、1674个组、78088户、实测地块75.5万块、实测面积183.2万亩;确权归户的村225个,占98.6%,1670个组,确权面积127万亩,颁发新证7.3万本。2020年10月19日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工作典型地区。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制定下发了《东丰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量化及股权管理指导意见》。2017年启动改革以来,明确了229个村级组织,1676个组级组织,涉及农户86373户,人员286452人,全县以村为单位,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村级形成村党组织领导下村民委员会、股份经济合作社、村务监督委员会的1+3社会治理结构。同时,将集体资产折成股份分配给成员,落实到户、到人,并发放股权证书,将权利固定下来。建立了相应的股权管理制度、股权保护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机制。有序推进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依托省农金服公司,完成14个乡镇229个农村金融服务站建设,实现全县各行政村金融基础服务站全覆盖。通过省物权农业公司担保,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为农户提供物权增信服务,发放土地经营权流转小额贷款1480万元。农户信用信息平台采集县农户信息1.8万余条,已生成信用评级11100户。
7.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如期完成。投入各类扶贫资金6292万元,实施扶贫项目76个,发放小额信贷2140万元,办理低保1369人,“五点双享两救助”政策惠及1522人。现行标准下,18个贫困村、1572户、3342名贫困人口尽数脱贫。在省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中,位列第一档次。落实“两免两补”政策,发放各类资助资金191万元,惠及4447人次,发放“雨露计划”补助金91.5万元,惠及442人次;健康扶贫“五道防线”不断完善,贫困人口100%实现医疗保障;改造贫困户危房631户、彩钢房57户,建设扶贫公租房63套,所有贫困人口实现住房安全;投入各级资金1937.2万元,新建并投入使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2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新增农村硬化路2021公里,行政村(屯)通硬化路比例达90%以上;农村4G网络实现全覆盖。扶贫产业不断壮大。开设扶贫资金拨付“绿色通道”,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745万元,实施食用菌、黄牛、光伏等产业扶贫项目52个,收益458万元,累计带动贫困人口增收7132人次。县扶贫办副主任于春艳同志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8.乡村面貌得到提档升级。东丰县梅花鹿小镇(培育类)进入省第二批特色产业小镇创建名单,全县列入省特色产业小镇数量达到3个。14个乡镇分批进入市级特色小城镇名单,形成梯次推进、全面发展的新格局。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探索建立省补、县补、专补、定补“四补”资金保障制度,每年出资3153万元为229个行政村购买城乡环卫一体化社会化服务,投入整合资金2.8亿元,全力保障环境整治工作资金需求。突出战役攻坚,治理多年顽疾。划定柴草垛集中堆放点2346处,搬迁柴草垛8.9万个,减量5万个,整治率达到93%。拆除私搭门斗1452处,清理违建526处,划定公共停车位1568个,清收公共用地1800余处、15万余平方米,拆除违建15345处,清理路边沟、植树台268条,道路695公里,打造微景观336处,建设机关林、青年林68处,栽植绿化美化苗木花卉360余万株,绿美化公路1330公里。创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2.1万户,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授予“2019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程加快,横道河镇等12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运营。农村厕所革命持续推进,11430个户用厕所安装完毕。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连续两年评为省四好农村路优秀试点县。完成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45.6公里、危桥栏杆改造33座,班车通村率达100%。投资1140万元,建成农村卫生厕所3000个。着力打造品牌村、示范村,三好村获得首批“国家森林乡村”称号,湾龙河村、中育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小四平镇被评为“国家卫生乡镇”。深入推进河长制工作,绕盈河被评为省级“美丽河湖”。杜鹃花谷、森林山庄纳入“周游吉林”精品线路,四平村、一面山村评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东丰县被确定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投资1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4处,5.65万人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实施莲河综合治理工程,鲜明断面达Ⅳ类水质。70个入河排污口全部整治完成。
9.乡村治理体系试点示范取得阶段性成效。制定印发了《东丰县2020年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东丰县加强和推进乡村治理体系试点示范工作体制机制的通知》等政策文件3个,设立东丰镇湾龙河村、横道河镇三好村等示范村28个。杨木林镇城子村被确定为国家级试点村,“三一”工作制已成为引领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聚焦基层党组织“四提升一完善”目标任务,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和党建联络员229名,创建村级“党建超市”92个。围绕基层阵地基础薄弱的问题,推行“阵地巩固提升”项目,改造村级活动阵地场所45个、社区6个。持续推进农村平安建设,乡镇(街道)建成标识统一的综治中心,配置专职工作人员79名,培养和调整687名法律明白人,设立综治协管员237名、人民调解员2769名、“一村一辅警”229名,发放手持信息终端1863部。组织推选揭晓美丽家园、孝老爱亲、文明新风等五个类别的县级“最美家庭”60户,其中,7户家庭被命名为省级“净美家庭”,2户家庭被命名为全国“最美家庭”。建成并完善231个农村信息服务站,在黄河镇文福村建立了农村电子商务区域性中心站。调整并落实落实小微权力清单37条,理顺评价机制,对工作完成等情况由党员和村民对“两委”工作逐项进行打分考评。229个村建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赌禁毒会等“四会”组织375个。2020年12月在江苏南通海门举办的全国加强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会上,我县试点示范工作的“四个六”创新做法得到了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合作指导司司长张天佐的充分肯定。2021年1月在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东丰县做了乡村治理体系试点示范典型发言。
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增长较快。2020年,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达到16349元,比全省平均值16067元增加282元,提高1.76个百分点,比全县“十二五”末期2015年的11380元增加4969元,增幅43.6%,年均递增7.5%,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5年的1.9:1缩小到1.74:1,农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二)存在问题
1.农业综合生产和加工能力有限。农业靠天吃饭的几率依旧很大。农业生产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园区化程度不高。水利设施建设和蓄水能力不足,全县189座小二型以上水库设计蓄水量1.1亿立方米,实际最多蓄水年份蓄水6500万立方米,仅达到设计标准的59%,枯水年份蓄水量仅为3000万立方米;部分农田易旱、易涝、跑肥、跑水现象突出,农户家庭经营缺乏竞争力;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超标投入,重用地、轻养地的短视行为依旧存在。农产品加工产业研发资金有限、技术创新不足、产品附加值低,技术人才匮乏,龙头效应不明显。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能力弱,全县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仅有5户,其中粮食深加工企业1户,畜产品加工企业4户,占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数量的8.6%。产品初加工多、深加工少,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少,粗放型、分散性经营方式多、集约型、规模型经营方式少。
2.合作经济组织规模经济实力薄弱。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发展轻规范现象,全县没有开展业务的合作社占比达到22%,大部分合作社处于“休眠”、“空转”、“闲置”状态,存在等政策、等项目、等扶持的“三等”心理。资本积累能力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带动作用不强,特别是缺少产业链条长、产品精深加工、功能性强的大的合作社,尤其是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部分专业合作社机构不健全,制度章程流于形式,有组织无作用,有章程无活动,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
3.农业产业化经营氛围不够浓厚。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处于成长期和创业期,实力不强,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严重不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够规范、紧密,利益联结松散、履行订单的措施不力,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配套服务不完善,产品附加值不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金融支持农产品深加工的环境还不优化,银行贷款手续复杂、利率高,周转资金严重不足。
4.农业品牌的建设和保护意识不强。一些企业和部门对农业品牌建设意义认识不足,投入力度不够,品牌创建渠道、程序各不相同,评比标准和创建重点不统一,品牌建设工作的合力尚未形成,没有形成品牌培育的合力。媒体、企业、政府、社团、协会、合作组织、农民等各方力量在品牌建设上参与度还不够,没有达成一定的共识。
5.乡村建设欠账仍然较多。农村环境卫生不能够保持经常化,缺乏投入保障机制,农村生态环境监督执法责任尚有漏洞,发展乡村产业与乡村资源、环境承载不相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与乡村建设目标任务不相匹配,农民的主体地位尚未发挥出来,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不强,没有形成严密的责任落实体系。依赖政府投资的本位思考意识尚未消除,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乡村建设行动还不够,乡村建设的建管运维尚未形成有效体制机制。
(三)发展机遇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利条件正在不断积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的国家发展理念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和政策遵循,快速提高了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国民自信。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吉林,作出的“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等一系列重要指示,以及新一轮振兴东北政策给全省党员干部和群众增添了不辱使命、担当奉献、负重前行的力量和勇气,更为建好国家大粮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科学调整农业农村发展战略正在有序跟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了我国农业农村向现代化迈进。国家振兴东北释放更多的政策红利和农业农村各项改革试点示范为农业农村更注重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科技创新、制度改革和生态改善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赢得了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新主体、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农业农村发展的转型升级、巩固提升、内外双修注入强劲驱动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必将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乡村绿色生产方式正在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明显提高,乡村生态产业链条逐步健全。
(四)面临挑战
新技术在乡村经济社会中的应用拓展不足。科技资源浪费严重,创新动力不充分、创新资源不优化、创新平台不共享、创新力量不协作的现象普遍存在,技术研究与生产实际脱节,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
乡村绿色发展仍然面临瓶颈的考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还不牢固,存量的问题尚未解决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乡村生态环境依旧存在负向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和攻坚期、总体形势比较严峻,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容易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
农产品贸易开放竞争对我国农业构成新的挑战。农产品贸易政治化倾向凸显,进口农产品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手段可靠性降低,农产品出口亦处在波动状态,不利于进出口贸易长期稳定发展。我国在产品、组织、供应链等全方位的国际竞争升级中处于明显劣势,全球农业市场中话语权较低。农业对外合作存在更多的不稳定性与挑战。
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巩固已有脱贫成果压力仍然较大。从农业投入品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确定性和主要农产品市场托市价格(保护价)的小幅变化来看,单纯依赖经营性收入来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的可能性不大。从农民收入以经营性为主向多元收入多管齐下来看存在不确定因素更为复杂。从绝对贫困治理过渡到相对贫困问题治理后将面临更为错综复杂的形势,伴随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推进,“隐形贫困”问题将日益凸显。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挑战不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还很艰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
二、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预期目标
(一)发展思路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吉林省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以及“三农”工作最新论述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业兴、人和、民富、景美的宜居乡村为战略任务,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以壮大“四大富民产业”、打造“五大产业集群”、建设“六个东丰”为发展引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农业农村长足发展、绿色发展、持续发展之路,构建“西联辽源市、东携梅河口市、北接长吉图、南融发达地区”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为全面推进东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坚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高质发展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民生领域优先发展的思想,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宗旨意识、服务意识、使命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当成核心目标任务。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民意民愿,特别是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农民潜能,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坚持市场导向,政策推动原则。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转变农业发展观念与方式,引导依托资源优势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农业组织化、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优质化、动态化的要求,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坚持机制创新、改革推动原则。强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服务等要素配置方式、组织服务体系、农业保护支持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培育以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企业、青年农场主、职业农民等新型主体,积极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倡导农业企业与小农户之间建立股权型、契约型、保底分红型合作关系,实现互惠互利,成果共享。
——坚持创新业态、拓展功能原则。依托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创新农业新业态,拓展农业新功能,以政策导向与资本投入融合为保障,以文化与农业融合为特色,构建现代农业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保障体系,拓展农业的经济功能、劳作体验功能、生活休闲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康养功能和生态保育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
——坚持生态和谐、持续发展原则。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理念,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业态创新型、增产增效型农业,注重生态建设,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农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预期目标
1.农业生产能力得到稳固。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打造可持续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生产区位优势明显的农业生产格局,推动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到202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递增5%以上。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8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稳定在85万吨的阶段性水平,力争达到90万吨;畜牧业经济支撑农业“半壁江山”的作用更加明显,生态养殖、规模养殖比重进一步扩大;以池塘养殖、水库塘坝养殖为主的渔业生产不断推进,继续探索稻渔综合养殖技术,进一步提高稻鱼共作的基础性研究和实践水平。到2025年,渔业产值实现0.35亿元,比十三五期末提高21%。
2.产业融合能力不断提升。深入推动东丰县作为全省第四批扩权强县试点县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定位,进一步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大力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农业发展由单一第一产业不断向生产与加工、销售、服务相结合方向转变。农产品加工业户达到600户以上,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达到63户以上,农产品加工值年均递增15%以上,畜产品、林果业加工产业链条进一步延长,产品增加值不断扩大。
3.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重点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培育发展基础条件好、经营管理好、生产效益好的“三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0个,示范家庭农场100家,建立省、市、县三级动态名录和信息数据库。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训,强化示范典型宣传及推介工作,树立一批可看可学的优秀典型,引导社会资源向典型主体聚集。指导新型主体开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订单生产等多种类型的联合与合作,引导主体建立与农户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制经营方式,推广收益保底+按投分红、利益返还等利益分配模式。带动农户数量达到1.5万户以上。不断指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委托经营、代耕代种业务,2025年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
4.农村信息入户覆盖面不断提高。以省级数字农业云平台和信息进村入户平台为依托,以12316、12582三农服务平台、农资电商平台为辅助,实现农村信息化与农业生产、农资购销、农产品销售、新技术推广、技能培训等深度融合,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有效模式,充分运用益农信息社线上线下创新服务网络的效能,全面赋能农业、农村、农民、农企,促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县农村益农信息社辐射农户数量达到4万户以上。
5.农村各项改革驱动创新能力不断强化。总结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据农村土地确权的工作成果开展三权分置工作。开展搭建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完成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和市场建设,开展股权设置,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继续引导农民适度规模经营,扩大流转面积。鼓励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收益实行按股保底分红,按实物作价。推进“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程序,通过流转合同或者约定规范流转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做到有法可依。农业保险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在政策农业保险的基础上采取“政策险+附加险”的形式,为农户和经营主体提供多层次、组合型全成本新型产品,增加应对农业大灾的防范能力。深入开展贫困户保险。
6.农业资源永续利用能力持续提升。重点打造东丰绿、名、特、优、精农产品。力争每年实现绿色、有机认证数量2个以上,获证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98%以上。起草颁布黑木耳、羊肚菌、大球盖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农药化肥负增长行动,农药化肥年均施用递减率达到2%左右。构建“村有收储点、乡镇有收储中心、县有综合利用企业”的秸秆收储利用体系,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构建“三区一带多组团”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
立足全县农业资源特点,综合考量产业发展、城乡发展、生态保护等因素,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坚持依托产业振兴辐射带动乡村全面发展,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民生活圈集聚,引导乡村建设资源有序投放。
——“三区”,即“北中南”三个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
北部农牧结合区。包括那丹伯镇、沙河镇、黄河镇等三个乡镇,重点发展黄牛养殖,适度发展蓝莓、中草药、食用菌、瓜果等特色产业,打造农牧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中部绿色农业区。包括二龙山乡、三合乡、东丰镇、南屯基镇、大兴镇等五个乡镇,重点发展优质大米、优质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生态畜禽养殖,建设绿色高效产业园区,打造区域绿色优质农业示范基地。
南部特色农业区。包括拉拉河镇、杨木林镇、小四平镇、大阳镇、横道河镇、猴石镇等六个乡镇,重点发展金红苹果、大榛子、柞蚕、蓝莓、中草药等林特经济,打造半山区特色农业基地。
——“一带”,即梅花鹿产业带。以东丰县经济开发区和国际梅花鹿产业创投园为龙头,科学布局梅花鹿产业,走“扩大养殖规模+加速鹿产品研发+推进鹿产品精深加工+带动商贸流通+发展文化旅游”全产业链提升的道路,拉动全县梅花鹿产业遍地开花、总量扩张、集群发展,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梅花鹿产业发展核心区,成为东丰县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
——“多组团”,即美丽乡村组团发展。把县域发展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通通道,依托产业园、示范园、田园综合体等平台载体建设对各类发展要素的吸附凝聚作用,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规划一批重点镇、重点村,以点穿线、以线拓面有序推进村庄建设,着力培育和打造现代农民生活圈,建设山清水秀乡风美的美丽乡村、美丽村镇,让更多的发展成果与农民共享,带动农村社会全面发展。
(二)全力保证粮食安全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粮藏于地、粮藏于技,竭力稳面积保产量。
1.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主要控制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使耕地保有量稳定在185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34万亩。到2025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8亿斤。优化黄河镇、横道河镇、二龙山乡、三合乡等重点乡镇绿色水稻种植面积,全县水稻面积稳定在18万亩以上。制定支持政策,扩大优质大豆种植面积,力争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构建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进一步发挥智慧气象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性作用。
2.提升全程农机化水平。加快推广高效、节能、环保、智能型农机装备。推广应用适合丘陵半山区作业的中小型农机具、复合智能农机和无人驾驶机具,推广“互联网+农机作业”生产模式。结合秸秆综合利用,发展高端自走式联合收割机、秸秆打包打捆包装机、秸秆膨化机等农机装备。鼓励应用设施园艺专用型农机、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等新型高效设施装备。保持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5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84.81万千瓦,年均递增3%;农用拖拉机总量达到24072台,年增长3 %;宜机耕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农业机械化科技、作业、安全、社会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农机上牌率达到95%以上、持证率达到90%以上、年检率达到90%以上。大型农机具装载远程电子监测设备达到900台套。
3.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体系建设。落实省级储备粮管理办法,合理确定粮食储备规模,压实储备责任,科学做好吞吐调节。强化粮食库存动态监管,促进人防技防相结合,保证储备粮质量。进一步研究制定粮食节约行动专项行动方案,深入推进产运储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稳定县域粮食购销体系,增强鑫源米业等7户企业成品粮油供应能力,完善粮食应急加工、储运、配送、供应网络。加强粮食质量监测和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畅通粮食销售渠道,组织大米龙头企业在省外城市开设直营店,不断提升东丰大米在中高端市场的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促进产销合作和跨区域流通。
(三)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工程与生物、农机与农艺、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逐步改善黑土区内在质量、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
1.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的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和技术落实,遵循“突出重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分期建设”的原则,优先扶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全面加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农田输配电和其他农田配套设施建设,实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电力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农田生态良好、耕地质量和地理等级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到2025年新建设高标准农田35万亩以上,其中“两区”内建设面积达到23.7万亩,占比达到67%,届时全县高标准农田累计达到115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60%以上。
2.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围绕有机肥积造利用、肥沃耕层构建、化肥减量增效、土壤侵蚀治理、种植业结构调整等5大措施,强化农机农艺结合,因地制宜推广秸秆覆盖还田、深耕深翻、堆沤还田和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等技术,巩固测土配方施肥成果,着重补充土壤中微量元素。到2025年,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集成面积累计推广覆盖率达到50%以上,建成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区10个,示范区有机质含量、耕层厚度、耕地质量等级均有不同程度提升。
专栏1黑土地保护工程
一、优化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建设区域。“十四五”期间,规划在大阳镇、东丰镇、横道河镇、黄河镇、那丹伯镇、南屯基镇、沙河镇、小四平镇、二龙山乡、三合乡等10个乡镇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23—2025年在大兴镇、东丰镇、拉拉河镇完成9.24万亩提质更新项目;在大阳镇、猴石镇、南屯基镇、小四平镇、杨木林镇、二龙山乡等6个乡镇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目标20.35万亩;在猴石镇、南屯基镇、二龙山等乡镇组织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规划建设目标17万亩左右;2022年在三合乡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项目,实施面积1.5万亩。
二、推广一批适应性技术。以沙河镇、大阳镇、杨木林镇为重点,依托新巨强、博瑞、兴胜等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到2025年,全县保护性耕作面积力争达到10万亩;以黄河镇、三合乡、二龙山乡为重点,依托168、众泰、忠财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广工厂化育苗、水稻机械插秧技术;依托玉华、国良、众泰等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广秸秆还田、玉米秸秆+畜禽粪便堆沤还田、玉米秸秆碎混还田、绿色防控、机械深耕深松、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四)突出发展标志性梅花鹿产业
以加快建设东丰梅花鹿特色产品优势区为目标,以加速东丰-国际梅花鹿产业发展创投园建设为核心,以做大一产、建强二产、丰富三产为目标,全力打造东丰梅花鹿及产品特色品牌,快速推进“梅花鹿+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形成梅花鹿养殖、加工、销售、科技研发、文化旅游和综合服务三产融合为一体的发展格局,使东丰真正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梅花鹿发展高地。到2025年,投资59.6亿,实施64个项目。梅花鹿养殖总量达到30万只,实现产值10万元;深加工企业,引进高新企业5个以上,加工企业达到10个以上,实现加工产值20亿元;文化旅游建设景点达到10个,形成较为完备的旅游产业链,打造2日游景区,实现文旅产值20亿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值50元。
1.加快生产规模提升。落实吉林省梅花鹿产业发展战略,充分融入“长辽梅通白敦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全力提升东丰梅花鹿科技研发、产业开发和集聚能力,推进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聚化,形成梅花鹿产业集群。全面开展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生产标准水平。开展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村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服务体系。做好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创建梅花鹿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做好梅花鹿种源保护基地、良种繁育基地、标准化养殖基地和驯养基地建设。稳定和扩大东丰镇等9个乡镇、梅花鹿养殖规模,计划建成种源保种场5个,新建良种繁育场10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20个,规模养殖场50个,养殖规模达到30万只。
2.加快加工产业提速。以养殖基地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特色小镇和产业园区为依托,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重点,重点发展食品、药品等精深加工鹿产品,打造百亿梅花鹿+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在做强现有4个梅花鹿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基础上,围绕医药、保健品、食品深加工三大类进行全方位谋划、包装,引进5个高新加工企业。加强与中科院特产研究所、长春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高校产学研合作,实施梅花鹿蛋白质提取、药理、生命活性等领域深度研发,推进吉林意达脑心安胶囊产业化等项目,至2025年,实现加工产值20亿元。
3.加快文旅产业提档。深入挖掘东丰县梅花鹿历史文化。建设特色彰显的“梅花鹿文化城”和“世界鹿都”。恢复昔日鹿达官邸、幺鹿圈、吊鹿筒、鹿泉、赵家趟子等遗址原貌和文化遗产,打造涉鹿文化旅游景点达到10处以上。依托盛京围场,养鹿官山,皇家鹿苑和马记鹿茸等品牌文化底蕴,加快推进东丰国际梅花鹿产业创投园建设,发挥创投园创业孵化、科技研发、金融保障、养殖保险、精深加工、产品检测、教育培训、文化旅游等功能,推动梅花鹿产业向观光休闲游、工业游、养生保健游、商贸旅游、会议会展延伸。
(五)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增加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1.调优种植业结构。立足资源禀赋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和保障粮食安全需要,稳定或适度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推广耐密植、抗倒伏、抗病虫、宜籽粒机收的高产品种。集成应用保护性耕作、合理增密、种肥同播等关键技术,落实化控防倒、促早熟防早霜等防灾减灾措施。推进玉米大豆轮作,着力推进水肥一体化。稳定水稻面积,发展优质粳稻。选育推广耐寒、抗稻瘟病的高产品种,集成推广智能催芽、大棚育秧、侧深施肥等关键技术。
2.加快发展园艺特产业。推进瓜果蔬菜集约化、基地化发展。着力推进以东丰镇、拉拉河镇、大兴镇、南屯基镇、三合乡为重点的环城果蔬种植,保障城乡居民“菜篮子”“果盘子”。优化食用菌品种结构。以佰晟源、恒达、源润、旭睿等企业和合作社为重点,优化品种结构,推广富硒木耳、羊肚菌等优质、高附加值食用菌栽培,壮大佰晟源富硒木耳现代农业产业园,做优长白山黑木耳地理标志产品。扩大中草药示范面积。以杨木林镇四合村,二龙山乡永合村等为重点,推广玉米、大豆与中草药间种模式,加强与韩国技术合作,创新黄河镇大棚人参种植模式,探索建立绿色人参种植基地。增加林特产品种植面积。结合退耕还林等生工程建设,依托省农业科学院的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红松果林,大榛子,黑果花概等经济林,打造小四平镇金红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提升科学种植水平。到2025年,金红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500公顷。
3.大力发展现代畜牧水产业。坚持走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养殖场基地化、标准化、集约化、生态化、园区化建设为载体,加大畜禽设施设备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信息化监管,完善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动机制,持之以恒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推动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屠宰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屠宰加工能力和等级。加强对畜禽屠宰企业的监督管理,利用好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东丰县利民生猪屠宰厂“拱e拱”生猪追溯系统和东丰县兴利牧业有限公司“鼎e鼎”牛羊追溯系统,做到产品可追溯,信息可查询。推进以那丹伯镇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带动的选育培育名优鱼类工程,发展稻田生态养鱼,到十四五期末,力争黄牛存栏量突破15万头,生猪存栏量突破13万头。建成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达到30个,国家畜禽标准化示范场5个。
专栏2肉牛产业提升工程
一、统筹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2022—2023年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非畜牧大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主要用于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的改造升级、建设30个粪污集中处理点、种养循环区以及粪污养分检测平台提升,建立健全收储运体系运行管理机制,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支持肉牛产业扩容增量。为加快促进草食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利用中央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对有肉牛新增养殖能力和完成新建、改(扩)建任务,且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设计存栏能力不低于200头,在建肉牛项目的肉牛家庭牧场、合作社给予补助。
三、着力推进畜牧养殖示范基地项目建设。致力于打造集养殖交易、屠宰加工、种牛研发、冷链运输为一体的肉牛全产业链。2021年11月~2024年12月,由东丰县裕盛牧业有限公司承建,实施总投资18.23亿元的“东丰县乡村振兴畜牧养殖示范基地基础设施项目”,其中,申请专项债10亿元。项目占地1304公顷,建设规模包括九座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肉牛示范产业园、肉牛屠宰加工厂、饲料加工厂、深加工及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及研发中心六个功能区。
四、支持各类主体发展规模化肉牛生产。加强政策宣传,落实省肉牛发展政策,指导吉林省红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东丰县那丹伯镇洪丽养殖场牛场、东丰县寒葱岭牧业有限公司、小四平镇明阳养殖户、东丰县富盈牧业有限公司5家新建养牛场,切实加强对选址、规划、生产技术、防疫防病、基础设施建设、购销信息等服务。
4.积极培育生态型食用菌加农特产品加工产业。依托佰晟源富硒木耳产业园和瑞康生物有限公司,大力发展食用菌加工业,打造二龙山乡食用菌交易市场,加快开发食用菌压缩颗粒、食用菌脆片、食用菌脯、食用菌素肉等休闲食品。依托华粮生化、鑫源米业、清龙米业等企业,打造工业酒精、胚芽稻米等加工基地。加强稻米分级,精细加工、包装设计和个性化管销,争创“中国好粮油示范县”,推动粮食加工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依托沙河镇林海蓝莓、小四平镇金红苹果、大兴镇和大阳镇棚膜果蔬、大阳镇和杨木林镇中草药等农特产品初加工水平,配套建设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发展以松籽为主的坚果深加工,打造集果仁加工、冷链仓储运输、金融供应链、外贸销售为一体的中国·吉浙东丰松籽产业园。
专栏3农特产品加工业提升工程
突出发展休闲食品、餐桌食品、保健食品、特医食品、绿色食品。围绕玉米、水稻、生猪、肉牛、梅花鹿、果蔬、食用菌、林特等产业,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探索支持农产品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增值,切实壮大东丰镇、三合乡粮食、果仁等农产品加工聚集区,打通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闭环,让产业项目靠近资源、靠近劳动力,让农民离土不离乡、不离家,就地就近就业。
一、打造优质粮食精深加工基地。以华粮生化、鑫源米业、清龙米业等企业为龙头,构建多链条、多产品发展格局。以玉米深加工为重点,发展淀粉、酒精加工,推动生物化工技术的应用,大力发展食品、医药、造纸、纺织和环保等行业所需的玉米精深加工产品。加强稻米分级,精细加工,重点发展优质米、专用米、营养强化米,积极开发米粉米糊、大米蛋白、大米酒、大米即食食品,打造一批稻米驰名品牌。推进农副产品和废弃物再生资源化利用,利用米糠、稻壳、玉米秸秆、胚芽粕等生产米糠油、生物质成型燃料、谷维素、谷朊制品、发酵饲料等。
二、中国·吉浙东丰松籽产业园。位于三合满族朝鲜族乡境内,项目分三期实施,一期计划投资6.2亿元,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计划2022年8月可投产达效。园区聚力打造亚洲最大的松籽加工集散地目标,有效整合松籽加工、仓储物流、海关进出口贸易、松籽原料资源集散等功能,开发以松籽、坚果为原料的食用、保健、化妆、生物医药等系列产品,推进红松籽自有品牌建设,打造以松籽产业为主,农副产品、林下经济产品、有机蔬菜加工、旅游观光为辅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园区,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的态势。
三、黑果花楸生产加工基地(续建)。位于拉拉河六道沟的黑果腺肋花楸基地由沈阳森淼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建设,总投资8500万元以上,计划将东丰拉拉河镇黑果腺类花楸基地打造成集生产、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康养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基地。十四五期间,将建设产品深加工冷库、生产厂房、开展生态旅游与康养建设,充分发挥周边环境资源,本着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原则,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养生养老、医养结合的特色养老服务,基地建设完成,预计年产花楸果600万斤以上,加工花楸酒300万瓶以上,花楸饮料300万瓶以上,可实现年产值9000万元。
(六)提升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传统农业,发展绿色生产,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
1.强化农业设施装备配套。以提高农业机械装备和作业水平、改善和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为指导,发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农业机械化设备,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友好、生产安全的新型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建设3个功能完备、服务能力强的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农机维修、供应农机综合服务中心;扶持发展年农机作业收入5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200户;扶持发展年农机作业收入80万元以上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50个。在稳定、加强传统农业机械化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由农田作业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向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转变;由粮食生产机械化,向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生产机械化的转变;由种植业机械化,向农林牧渔各业生产机械化的转变;由农业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的转变。
2.提升现代科技支撑水平。围绕农业生产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数字化、可控化和全程监管中的优势,以粮食核心区、种植示范基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水产养殖示范场等为重点,采用智能感知、无线传感、自动控制、远程监控等技术,促进种植生产精准化,加快畜禽水产养殖智能化。依托互联网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保鲜、分级、质控、包装和运销等加工设施信息化装备改造提升,推进农产品加工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推进温室环境监控、植物生长管理、肥水药精准实施、设施自动化控制、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形成一批成熟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
3.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大梅河、莲河、大横道河流域重点灌区水利工程续建配套、“五小水利”工程等建设力度,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基本能力。依托省级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和大阳、三合两个区域性预测预报站,大阳、横道河、小四平三个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监测点,做好草地贪夜蛾、玉米粘虫、水稻二化螟、水稻稻瘟病等重大病虫害预警和防控。实施现代化气象服务,提升气象预警监测、田农情监测、数据采集分析等基础性保障能力。
(七)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推动农业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创新,以园区建设为引领,大力培育新主体,发展新业态,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协调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
1.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畜产品优势区建立标准化原料基地,打造“原料车间”。提升农产品加工深度,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加工技术集成基地,提升产品附加值。支持各乡镇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园区,通过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按照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区域领先、技术装备水平区域先进、绿色发展成效突出、带动农民作用显著、政策支持措施有力、组织管理健全完善的要求,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围绕玉米、水稻、肉牛、禽蛋、梅花鹿、果蔬等产业,打造具有东丰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2.大力提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质量。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着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和项目支持力度,落实财政、税收、土地、信贷、保险等政策,通过“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组织模式,让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促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联合经营协同发展。推动合作社向合作集聚经营、产业链式联合、扩大区域合作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农业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骨干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发展产业联盟,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推进集群集聚发展。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创建,支持专业大户发展为家庭农场,支持中小企业技改扩建、产能提升和挂牌上市。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民合作联社等新型产业链主体,打造一批产加销一体的产业链企业集群,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范化水平。
3.大力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面积力争达到10万亩。大力推广适用新型玉米收割机,实现玉米机械收获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培育支持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农机操作手、种粮大户等开展农技推广活动,让农户得到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技术服务。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农机推广服务,开展农业技术。建立“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丰富完善多样化的农机推广服务技术培训内容,大力推广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旱田免耕播种技术、机械化插秧技术、机械植保技术等。
4.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依托电商网络推介平台,有效开发农村市场,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等延伸乡村物流服务网络,加强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探索本地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城市社区”、“批发市场+宅配”等发展模式,推动生鲜农产品直配和农业生产资料下乡网上交易。支持县域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示范园、龙头企业、农场主等联合电商开展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的线上销售。持续完善园区农产品交易、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仓储服务等功能,打造专业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的农产品电商物流服务平台。
5.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挖掘文化渊源、文化底蕴,培育新型服务主体,构建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乡村旅游产业带。培育乡村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品牌。拓展休闲农业功能,推进农区变景区,田园变乐园,农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挖掘生态旅游潜力。围绕寒葱顶国家淼林公园、大顶山风景区、南照山省級森林公园、龙头湖旅游度假区、小四平杜鹃花谷等山水生态景观,融入生态教育、生态度假、山林运动、自然艺术等功能,推进生态资源向生态旅游产品转变。创新养生度假旅游业态。加大鹿文化、有机农业、山地、温泉等养生资源,开发出一批农业养生、鹿药食品养生和运动养生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乡村新业态新模式。依托吉林江城植物园、吉林六禾农业科技产业园等主体,推进农业、林业、文化、旅游、康养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网红经济,支持网络直播带货,深入实施青年农村电商人才训练营等农村电商带头人培训孵化项目,扶持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壮大农村电商市场主体规模,完善优化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到2022年,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基地和乡村民宿集中点,支持鼓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建设产业文化旅游三位、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到2025年,全县乡村旅游实现收入6亿元。
专栏4乡村旅游提升工程
打造组团旅游模式,构建发展新格局。开辟三条旅游产业经济带,即拉拉河镇至小四平镇的历史文化旅游带,那丹伯镇至三合乡的满族、朝鲜族风俗文化体验带,东丰镇、南屯基镇至横道河镇的农民画旅游带。形成沙河慎、小四平镇、东丰镇三个核心旅游城镇。打造山水养生度假、业休闲养生、皇家围场旅游三大旅游组团。
丰富休闲农业业态,拓展农业新功能。引导休闲农业向深度体验、特色度假等方向拓展。以大兴镇福利村休闲观光采摘园、大阳华盛绿能光伏休闲农业体验园、小四平金红苹果基地、沙河镇蓝莓基地、三合乡朝鲜民俗村和西城花海等为重点,构建以农业采摘观光、主题民宿度假、有机农业养生等为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
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展示文化魅力。重点推出扎兰芬国民俗文化园一皇家鹿苑物馆一西城花海、水利风景区一今胜村民宿一东丰·中国农民画馆一养鹿官山园一红色教育基地一大顶山风景区一龙头湖游度假区一华盛太阳能农庄一江城森林植物园经典游览线路。
在“四个围绕”上做好乡村旅游。围绕梅花鹿、林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深度开发各类农事体验旅游活动,加快培育建设采摘园、特色民宿、特色小镇等旅游业态。围绕健康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游、康养游、冰雪游、体育游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打造环南照山半小时乡村游、环六禾农业游、鹿乡亲子游、小四平镇赏花游,榆林村郊野游、光伏农业观光游、寒葱顶雪地廊道游、龙头湖游旅游线路。围绕地域文化,抓好皇家鹿苑博物馆、幺鹿圈遗址、解放将军纪念馆(改造)建设,围绕智慧旅游,加快建立统一的智慧乡村公共服务平台,将乡村旅游纳入共享数据中心,推进智慧旅游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中的普及应用,实现信息智能推送、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线上支付等功能。
五、持续打造精品线路和精品村。着力打造东丰镇今胜村城郊休闲游、三合乡兴太村江城森林公园生态氧吧游、南屯基镇榆林村民宿采摘休闲游、猴石镇高隆村农家乐垂钓游、横道河镇联盟村“东丰县第一党支部”红色游、那丹伯镇建国村特色鱼类养殖观赏游、杨木林镇四合村食药同源康养游、沙河镇庆余村影视小镇体验游、小四平镇一面山村大顶山民宿生态游、太阳村休闲采摘体验游等。
(八)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
1.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应用缓释控释肥料等技术,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实施动物疫病净化,减量使用兽用抗菌药物。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粮牧结合、粪污还田推进力度。推广秸秆还田、深松、少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组建专业化秸秆收储运机构。
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落实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坚持“产、管”并重,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认证与监管和执法体系,提高基层监管能力。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监管体系、检测体系、追溯体系“三大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严格落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基地和市场监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的全程监管链条,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建立起“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到2025年,主要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3.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围绕重点品牌,在市场效应上下功夫,全力推动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形成高质量的品牌体系。开展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行动,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重点打造优质玉米、优质水稻等粮食系列区域公用品牌,梅花鹿、优质肉牛、优质禽蛋等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果蔬、草莓等绿色优质园艺特产区域公用品牌。支持农业企业强化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强化品牌设计、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构建品牌质量标准体系和营销体系,多渠道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提升品牌价值。
4.畅通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推进特色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完善产地集散物流体系,改造提升一批粮食、畜禽、特色果蔬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积极为龙头企业开发市场搭建平台,组织开展东丰优质特色农产品推介展销活动,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连锁店、直营店、体验店,推动产销对接。重点建设国际梅花鹿产业创投园、黄牛产销基地、国际果仁进出口贸易基地,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国家级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和国际农产品博览交易中心。
(九)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打牢农村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撑,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布局衔接和功能互补,坚持不懈推进乡村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村居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1.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实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庄清洁、村容村貌整治等“五大提升行动”为主攻方向,以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和强化组织发动为保障措施,落实辽源市“5+3”重点任务,突出亮点打造,强化补齐短板,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
专栏5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
一、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增强农民自主改厕的意识。因地制宜选择模式。坚持好字当先,坚持标准,压实乡镇(街道)主体责任,结合千村示范创建和乡村旅游,科学合理选择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模式,不断改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技术和产品模式,坚持边建设、边排查、边整改,标本兼治,建一个好一个,改一个成一个,确保农民会用、能用、好用,至2025年末,全县新增农村改厕2.5万户左右,全县农户改厕率要达到70%以上。加快建设乡村公共厕所和景区旅游厕所,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强化日常卫生保洁并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创新运维模式,切实加强农村厕所管理。
二、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完善县、乡镇、村三级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增设村庄垃圾收集点(站),基本实现自然村组全覆盖。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探索实行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习惯、简便易行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扩大供销合作社等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服务覆盖面。巩固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治理成效。建立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长效管理机制,严厉查处打击向农村地区随意倾倒建筑垃圾的违法行为。
三、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25年,全面完成重点乡镇、重点流域和水源地保护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同时建立健全污水运营管护机制。分类实施农村污水处理。强化农村污水乱排乱倒行为管控,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选取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模式。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重点围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河湖沿岸周边的村庄等地区,统筹黑臭水体治理。健全长效保洁机制、落实保洁经费渠道,保证沿河垃圾日产日清,进一步强化河长履职尽责。
四、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拓展深化清洁行动。立足“六清一改”,持续抓好“五项”清洁,清理“十堆”,治理“八乱”,保持和维护农村环境卫生。深入开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选等活动。改变农民不良习惯。坚持依法依规监督管理农村人居环境,严格管控影响村容村貌和破坏村庄环境卫生的行为。指导农户定点倾倒垃圾。实现常态长效保洁。村庄合理配备保洁员,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健全完善村庄长效保洁机制。
五、实施村容村貌改善行动。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25年底,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提质扩面,到2025年全县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93%以上。健全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建制村通客车率保持100%。优化电力、通信线路布局,到2025年底,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基本实现亮化全覆盖。加强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改造提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大院,完善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深入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加强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和管理体系建设,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持续创建三A级标准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集中力量创建一批环境整洁、创业增收、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2021年底,全县229个行政村要全部创建成为省级1A以上标准示范村,创建完成省级3A标准示范村 24 个。2025年底全部创建成为省级2A以上标准示范村、创建完成省级3A标准示范村60个。
2.创建健康乡镇、健康村屯。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和远程医疗系统的普及应用,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推进村医“计分制”管理,落实村卫生室运转经费和村医补助政策,实施村医意外险。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大阳镇中心卫生院、东丰镇卫生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标准,村级卫生室全覆盖。加大对基层人才的培养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提高村医待遇。
3.加大乡村基础教育投入。强化公共资源配置县乡村统筹,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岗计划”等,加快乡村教育基础工程建,大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推进沙河镇中心校综合楼、黄河镇中心校综合楼、小四平中学、和平小学、五道岗中学食堂综合楼建设。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及能力提升”项目,着力提升标准化校园,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每个乡镇有一所公立标准化幼儿园,重点建设沙河镇中心校和黄河镇中心校幼儿综合楼。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2%以上。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优先满足薄弱学校师资需求。强化农村义务教育控保学,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
4.切实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申请省级建设资金,规划投资3.23亿元,在全县14个乡镇新建农村供水巩固提升工程565处、改造老旧供水工程管网112处。主要采用深水井供水方式,配套供水管路、水泵、电气设备、消毒设备、净水设备、管理房等。项目建成后可以解决12.07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5.加强农村互联网络、电网建设。投资900万元进行农村无线网络建设、宽带提速及无线网配套工程,满足支撑好农村通讯、物联网及相关信息服务建设需求。组织建设辽源东丰新华66kV变电站新建工程、辽源东丰丰南~大阳变电站66kV线路改造工程、辽源东丰大兴~杨木林变电站66kV线路改造工程、辽源东丰辽源~黄河变电站66kV沙河镇分岐线路改造工程、辽源东丰丰南~五道岗变电站66kV线路改造工程,新建横道河、沙河镇、那丹伯3个供电所。
6.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重点向乡村延伸,不断完善乡村两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推进龙头湖滑雪场、南屯基镇农民画创业产业园、东丰镇今胜村民宿、三合满族朝鲜族乡朝鲜族民俗村、大顶子山风景区、赵家趟子遗址公园等一批项目建设。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解决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户户通”工程覆盖率达到99%、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农村文化小广场体育健身路径安置率大幅提高,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5%以上,组织开展“三下乡“惠民直通车”等文化惠民活动、丰富活跃百姓精神文化生活。
7.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坚持全面统筹、高位推动,注重在组织制定规划、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加大服务保障力度等方面下功夫,确保特色小镇建设有序推进。重点推进东丰梅花鹿、沙河影视旅游、横道河冶金、那丹伯畜牧4个示范镇建设。协同推进小四平旅游小镇、大阳光伏小镇、大兴现代农业小镇、南屯基农民画小镇、三合商贸小镇、黄河黄牛养殖小城镇、拉拉河智慧康养小城镇、杨木林中草药种植小城镇、猴石粮食仓储物流小城镇、二龙山绿色稻米小城镇建设。
专栏6特色小城镇培育提升工程
一、东丰梅花鹿小城镇。着力推动养殖、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集聚,促进形成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全力将东丰镇开发建设成全国闻名的梅花鹿特色小城镇。重点推进南照山养鹿官山园、皇家鹿苑博物馆、冰雪乐园、鹿乡一条街、东丰镇柳河村、九胜村基础设施建设,东丰镇青山污水厂基础设施建设、梅花鹿种源保护中心、观展梅花鹿驯化基地建设、吉林睿康生物科技研发等项目。
二、沙河影视旅游小城镇。依托龙头企业,多方合力,丰富影视基地关东文化、皇家文化、养生文化等元素,以城镇融合的思路精心建设沙河镇影视旅游小镇,推进影视小镇大联盟、优势影视制作大机构、影视产业大基金的“三借力”,提高沙河影视产业竞争力与影响力。开发影视拍摄、文化观光、婚纱摄影、休闲度假等模式。全面开发寒葱顶国家森林公园,联动打造双4A旅游景区。深度开发寒葱文化与药用价值,开发高端康养产品,依托寒葱顶高寒彩林幽谷碧溪特色环境,嫁接寒葱康养产品,将挖掘的关东乡俗文化、女真文化、寒地文化融入影视基地建设和民俗乡村旅游中。推进庆余风电、盈仓风电、特色影视文化旅游区、商贸文化区、文化旅游创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体验区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形成集影视文化、休闲农业、康养养生于一体的示范基地,将沙河镇打造成为吉林影视康旅名镇、寒葱生态康养的新圣地和盛京民俗文化的传播站。
三、横道河冶金小城镇。依托吉林鑫达钢铁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围钢经济,持续打造白云新城,优化经济结构,补链条、聚集群,实现产业规模效益双提升。加快推进钢铁产业向“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现代服务”方向转变。推进180万吨热轧带钢(特殊钢)生产线,2x3.3万平方米/时制氧等项目。在全力培育“23221”产业集群中,实现钢铁+冶金建材”产值达到200亿。到2025年,实现年产50万吨铸管、300万吨特种钢产能。余热发电能力达到110兆瓦,炼焦产能达到120万吨。积极培育仓储物流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休闲旅游产业、商贸服务产业,实现三产多元融合,构建横道河新型产业发展格局。
四、那丹伯畜牧小城镇。依托北方非牧区最大的黄牛交易市场,以“畜牧产业强镇”为总目标,全力打造新型交易市场环境与线上平台。完善商贸交易服务设施与服务能力,延长商贸功能产业,打造辐射全国,具有市场主导权的知名牛畜交易中心。全面发展围牛产业链,积极推进奶肉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二、三产业与精饲种植、牛畜养殖等为主的第一产业。推进食品加工贸易园、畜禽产品加工园、西门达尔牛原乡主题公园、那丹伯镇风情街、伊通河景观带、建国村冰雪鱼乐园、十八道岗子美丽乡村示范区、许家店旅游风情村、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实验站东丰综合试验基地、那丹伯村水泥路、沥青路、路灯等项目建设。充分利用门户区位优势,围绕黄牛特色产业,以贸带工、以贸促产旅,将那丹伯镇打造成辽源市北部经济强劲、人口集聚、产业兴旺、综合实力最强的重要门户节点。
(十)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着力转变乡村治理方式,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先锋堡垒作用,规范开展乡村治理,促进乡风文明,切实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1.打造过硬基层干部队伍。加强村级组织、村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强化正向激励,结合《全县村书记管理办法》,全面规范村书记管理,选树一批2021年度全县优秀村书记。强化教育培训,按照分级分批原则,对村“两委”成员、驻村干部每年分别开展1次业务培训,全面强化履职能力。探索实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径,建立“1+2+14”工作体系,研究制定《东丰县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发展规划(暂行)》等方案,力争2025年,所有行政村年收入均超过10万元。
2.开展乡风文明提升行动。深入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和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常态化。开展“五星级”乡村党组织创建。围绕“书记履职、队伍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乡村治理”5方面,每年对乡村党组织进行一次综合评定,分别授予相应星级,并建立台账,实行动态管理。依托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好各级各类志愿服务力量,深化文明实践周主题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辽源好人”“吉林好人”“最美退役军人”等创建活动,制定完善的村规民约,改变农村天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弃养老人等不良现象。
3.培植人才返乡创业沃土。落实好省、市引进人才政策。统筹用好中央、省各类培训资金,围绕现代青年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等。积极争取资金,最大程度地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为基层一线充实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强本土人才培育力度。统筹各职能部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各类职业技能培育工作,着力培育一批实用型本土人才。着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集聚优质资源打造一批创业园区、孵化园区、返乡创业基地,吸引更多外出务工人才回乡创业,吸引一批有能力的人才返乡支持家乡发展。
4.全力打造平安和谐乡村。强化力量,提高乡村治理工作总体水平。深化辽源市“111”平安建设模式,积极推进“一窗两室”综治中心建设,深化“一村一警”工程建设,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农民权重诉求表达渠道,深入推进“百姓说事点”创新发展。发展乡村普法志愿者队伍,积极邀请“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大学生村官等参与法治宣传。优化司法行政系统资源优势,形成法律咨询接待工作合力。完善机制,将乡村治理工作纳入平安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考核监督体系。继续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加大人民调解员培训力度,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推进个人调解工作室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司法部、省司法厅关于推进个人调解工作室建设的指导意见,支持具有社会威望和专业特长的调解员积极设立个人调解工作室。
(十一)持续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深入推进农村关键领域改革,畅通人、地、钱“三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通渠道,释放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和潜在活力,以改革创新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1.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深入开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工作,明确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用益物权权益。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日常变更工作机制,确保变更信息及时进入土地承包数据库,并按照要求完成数据更新。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依法支持、引导、规范流转行为。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优质、特色农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定价机制,引导流入流出双方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理定价。创新流转形式,开展土地托管服务。
2.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探索农村空闲宅基地出租、村集体有偿收回的方式,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探索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依据规划改变用途入市交易。深化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宅基地置换、废弃宅基地处置有效办法,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推动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土地经营权依法合规抵押融资。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推进主要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探索完善的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推动集体资产入股分红、农村集体产权抵押贷款。
3.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强与省农担公司、省物权农业公司合作,建立省农担公司、省物权农业公司与我县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分担机制。逐步在全县范围内构建以政府与省农担公司、省物权农业公司深度合作为基础,优质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的支持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担保工作平台,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对省农担公司、省物权农业公司的授信额度。同时,在健全风险阻断机制前提下,完善财政与金融支农协作模式。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普惠水平,深入推进农村综合产权抵(质)押贷款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不断延伸农村金融供应链。加强农户信用信息平台信息采集评定,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规模。
支持并探索省吉农交易公司在县域实现落地运营,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建立综合性、多功能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创新建设农村金融要素市场,探索农田水利设施抵押贷款及农村综合产权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继续完善县级农户信用信息平台项目(续建),同时探索物权农业担保基金项目和农村产权交易市场项目。
(十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在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类优化调整,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1.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稳定低保、特困供养等兜底救助类政策,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拓宽互联网、预算单位采购对接渠道,持续推进消费帮扶。深入落实辽源市“百企兴百村”行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延续扶贫车间发展优惠政策,统筹开发设置公益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2.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合理确定监测标准,及时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纳入监测对象,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做到“应纳尽纳”。用好小额信贷政策,实施好产业帮扶项目。进一步压紧压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紧盯脱贫人口教育、医疗、住房及饮水安全隐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
3.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分类落实后续经营管理责任,确保持续发挥效益。持续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加强扶贫项目监管,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坚持把强化产业发展支撑摆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切实把握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不断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持续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根据脱贫劳动力就业愿望和培训意愿开展培训,增强脱贫人口稳定就业能力,积极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统筹开发乡村公益岗位,完善岗位管理机制,实现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
深入贯彻落实《吉林省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县乡村三级书记抓农业农村工作。加强党委农村工作机构建设,切实加强党的农业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统筹、协同会商的农业农村领导体制。建立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协调机制,负责统筹研究重大问题,协调重大政策。落实成员单位主要职责,建立部门任务清单、责任清单、目标清单、措施清单。健全人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机制,把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各级干部充实到不同岗位,发挥各自作用。加强规划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对年度落实情况进行评价,研判工作推进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及时调整更新有关指标,形成规划的动态管理机制。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消除政策障碍,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医疗、文化、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先支持农村社会保障、社会事业、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性投入,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促进县域内整体提升和均衡发展。既要充分运用城市的资本、物质、技术、信息、人才等优势带动农村发展,引导城市资源优先向农村投入、聚集;也要因地制宜地利用乡村建设补齐城市短板,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消费,并把乡村的优质农产品在城市销售,从而带动乡村产业振兴。
(三)加大氛围营造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往深里做、往细里做。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将乡村产业放在乡镇和村,把产生的效益、解决的就业、获得的收入留在农村,真正让农业就地增值、农民就近增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加大统筹推进力度
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两大目标。大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等五项支撑,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依法实施力度
提升规划实施的刚性执行力度,建成职责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快速高效、社会公认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不断强化执法装备设施水平建设。构建一批能力突出、训练有素、素质过硬、作风优良、办案有力的专职农业执法人才队伍。围绕执法监管需要,开展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信息平台应用和管理、执法工作场所、移动平台、指挥中心和农业执法监管专用车辆等设备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农业生产投入品专项整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