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力系统是未来以新能源为主的我国能源系统主体,将根本改变目前我国化石能源为主的发展格局。随着能源革命的持续推进和新能源大规模接入,新型电力系统的“三双”(双高、双峰、双侧随机)特征越来越明显,对电网弹性和各类电源间的互动要求较高,电网的形态结构发生极大变化。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部,是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贵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预计十四五末,贵州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 6546 万千瓦,其中水电2281万千瓦,风电1080万千瓦,光伏3100万千瓦,生物质能85万千瓦,并提出“提升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能力,优化电力调度运行,合理安排系统开机方式,动态调整各类电源发电计划,探索推进多种电源联合调度”。就地消纳可以有效提高新能源发电的利用率,探索新能源发电自发自用模式,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就是实现就地消纳一条重要出路。
一、深入研究高原山区新能源发电特性,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风、光等新能源功率预测精度。微气象及特殊地理条件下的贵州风、光等新能源具有高原山区特点,其波动性、间歇性和随机性更加明显,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极大挑战。目前风光场站普遍配备了气象监测装置(系统)和运行管理系统,能记录太阳辐照度、风速、风向、大气温度、环境湿度等气象数据和机组运行数据,网格式高时空分辨率的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和地基云图监测系统提供高精度的气象预报信息和天气状态监测信息,整合这些新能源大数据资源,发掘现有数据的潜在价值,可为新能源出力特性的数据挖掘和预测建模提供基础保障,同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功率预测方法相比传统预测方法,其预测精度更高。贵州电网建设新能源可观、可测、可控一体化综合应用平台,准确可靠的功率预测技术有助于电网精细化调度与控制,提升新能源可观、可测、可控水平,为电网调度和稳定运行提供可靠依据。
二、利用存量水火常规电源,合理配置储能资源,优先发展新能源,全面实现多能互补。贵州省内煤炭、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煤层气等资源丰富,具有资源组合优势突出,多种能源综合利用潜力巨大,可因地制宜打造不同特色、不同层级的多能互补示范区和基地。一是因地制宜利用省内1000万千瓦光伏和580万千瓦风电配套建设风光互补示范区,有效缓解日间负荷调峰加剧,负荷低谷时风电光伏提供电量支撑,降低风光出力波动对电网影响,实现资源最大程度的整合,提高系统接纳可再生能源的能力。二是优先利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挥大型水电基地及现有火电厂的调节性能,合理布局新型储能或抽水蓄能,建设水火风光储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统筹多资源优化调度、联合运行,实现“风光水火多能互补”,最大限度本地消纳新能源。
三、整合本地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及储能侧资源,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增强系统弹性以实现新能源发电就地消纳。风电和光伏大多通过分散或集中方式多电压等级接入区域电网,在电力规划中要重点考虑负荷响应和储能调控等元素,从系统全局优化角度统筹源网荷储各类元素发展规模。二是适应分布式电源、主动配电网、微电网、多元负荷规模化发展需要,推动配电网智能化升级,配置智能终端设备,提升负荷对间歇性发电变化的主动感知及响应能力,合理控制分布式电源发电、可控负荷用电以及储能设备充放电,实现源网荷储统一调控和系统内各元素间的协调互动,增强电网就地就近平衡能力。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贵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推动贵州电力工业新时代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意义重大。(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作者:范强,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生产技术支持中心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