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小建大、数字替代、篡改数据……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发现的多起违规用能案例,让规范用能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首页 > 配售电 > 能源服务 > 评论 > 正文

广东14家企业连年能耗超标被通报 如何捅破违规用能的保护伞?

2021-10-20 08:49 来源: 中国能源报 作者: 朱妍

“‘十三五’期间,多达14家企业年年超能耗总量生产。如新兴宏基陶瓷有限公司批复能耗为0.6万吨标准煤,每年实际能耗超出批复能耗6.8倍至8.3倍。中材亨达水泥有限公司批复能耗为36.5万吨标准煤,每年实际能耗超出批复能耗7.8万吨至11.4万吨。”近日,广东省云浮市因违规用能等问题突出,被生态环境部公开通报。

文件写明一套,实际执行又是一套——除了企业,类似情况在地方层面也多有发生。“从调研来看,一些地区能源消费量水分较大,真实能耗与统计上报口径不一,有的相差接近一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告诉记者。

“花样”不止于此。正在进行的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发现,有的企业煤炭消费量没有减少,却在统计数据上做起“减量”文章;有的地区承诺“两高”项目开工前补齐能耗替代方案,但是迟迟未执行,节能变一纸空文;还有的“两高”项目存在批小建大现象,建成产能为批复能力的150%……

是谁在纵容“书面合规”“纸面达标”等假象?

“以减量替代为名,行增加煤炭消费量之实”

通报显示,云浮市产业结构偏重。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为560万吨标准煤,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为296万吨标准煤,高耗能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86.3%。2021年,全市能耗强度控制目标为下降3.2%,但上半年不降反升2.3%,被广东省列入一级预警。

即便如此,该市仍在纵容“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去年,全市共有30家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两高”企业,其中17家超负荷生产、能耗总量超标,近六成企业存在违规用能行为,超过批复能耗的47%。今年上半年,全市存量“两高”企业能耗仍同比增长23万吨,已接近全年能源消费总量增量25万吨的控制目标。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指出:“云浮市发展方式和产业选择存在路径依赖。对绿色低碳发展认识还不够到位,对‘两高’项目管控重视程度不高。”

无独有偶,督察组进驻山东期间,也发现实际情况与文件批复不相符的现象。例如,山东晋煤明升达化工有限公司合成氨和尿素项目于2020年6月建成投运,批复为年产40万吨合成氨和60万吨尿素,但实际建成产能为60万吨合成氨和90万吨尿素,高达批复能力的150%。

记者了解到,部分地区还刻意在文件中制造合规假象。在吉林辽源,吉林省能源局、省发改委赶在督察进驻前夕,为吉林鑫达钢铁有限公司120万吨/年炼焦项目补批了煤炭替代方案等手续。督察发现,辽源市政府上报的煤炭替代方案明显不实,拟通过调整一家煤炭生产企业煤炭消费量统计数据,实现43.56万吨的煤炭消费量替代,但实际上该企业年度煤炭消费量并未减少,纯属“数字替代”。

“吕梁、阳泉等市及太原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新建项目减煤方案弄虚作假,以减量替代为名,行增加煤炭消费量之实”“全省2017年以来批准实施的18个钢铁产能置换项目中,只有一个减量置换比例符合要求”“太原市清徐经济开发区违法建设‘两高’项目等问题突出,2020年考核仍被评为优秀等次”……督察组在山西也发现类似问题。

“对污染企业下不去手,压力传导不到位,甚至成为污染行为的保护伞”

为加强监管,生态环境部于近期印发《重大建设项目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削减替代监督管理工作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

编制组明确指出:“2015年以来,我部审批了一系列重大石化、煤化工建设项目,为确保项目实施后区域环境质量不恶化或有所改善,地方政府制定并承诺落实一系列污染物等量、减量或倍量削减措施,上述措施是否落实到位是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监管的重中之重。但近几年实践发现,区域削减措施中存在削减来源底数不清、落实责任主体不清、监管要求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削减来源重复替代、虚假替代、落实情况监管困难。”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问题背后的原因值得警醒。

“一些地方没有及时转变,片面追求GDP快速发展,对污染企业下不去手,压力传导不到位,甚至成为污染行为的保护伞。有的有部署没有方案;有的有方案没有落实;有的把说了当成做了,把做了当成做成;有的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徐必久表示。

“事实上,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期间已发现这些情况的存在,并对此严加纠正。进入第二轮督察,问题却仍未根治。”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坦言,究其原因,首先是企业自身没做到位,背后则涉及地方政府监管不到位、责任未压实。“有些主管部门长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些应付了事,督察组来紧张一下、走了就放松;还有的铤而走险,追求表面达标。我们在外出差,还会碰到有人打听督察组什么时候到、督察重点是什么。政府不出面严管、全凭企业自觉,目前看来并不现实。”

常纪文表示,一些地方仍抱有错误思路,认为要在实现碳达峰之前,想办法尽早多建设一批“两高”项目、多争取一些排放指标。“有人甚至认为,以前宏观调控时,凡是听话的地方都‘吃亏’了,凡是大搞未批先建的地方最后都发展了。如果主管部门不批准,就指责其不支持实体经济。目前,这些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切实改变老实的地方吃大亏、违规的地方占便宜的不正常现象”

如何破局?

据了解,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从三个层面着力,在前端立足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在中端立足机制建设,在后端立足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紧盯问题整改。“第一要提高认识。认识到位了工作才能到位,很多问题才能解决。第二要压实责任,被督察对象一定要把责任层层传导下去。这些年,省级政府对督察整改的认识非常到位,但在往下传导的过程中有时候不够。第三要真抓真干,把事情做扎实。有的问题就差临门一脚,再紧一紧,再动一动,再推一推就能解决,但往往在最后松劲了。”徐必久称。

常纪文提出,除了严查污染排放、能耗控制等问题,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可将“两高”项目的审批、建设和运行纳入范畴,加强源头把控。“‘两高’项目是各地治污减排的重中之重,盲目上马不仅浪费资金、侵占土地、污染环境,还会损害国家、区域及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能力。建议国家发改委会同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健全通报批评、用能预警、约谈问责等工作机制,对于违规行为及时通报,并提请纪检和国家检察机关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切实改变老实的地方吃大亏、违规的地方占便宜的不正常现象。”

彭应登表示:“环保督察不是运动式的‘一阵风’,不止解决眼前问题。治污减排也不仅仅通过几轮督察便一蹴而就,根治顽疾是一个长期过程。诸如煤炭减量替代、遏制‘两高’项目违规等问题,不光是环保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多部门齐抓共管,并建立长效机制,将压力层层传导落实。”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向记者表示,表面整改、假装整改还反映出地方动真碰硬不够,好改的问题改了,对于一些难度大、矛盾多的问题力度不足。“有些项目连行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都达不到,或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令淘汰之列,所在地区的主管部门真就不知道吗?还有些地区连自己管辖范围内的项目都没摸清,以为已经关停,我们到了现场发现仍在生产。建议重点针对打歪主意、搞变通的地方,该查处的查处、该曝光的曝光,由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配合日常专项检查严肃追究。”

捅破违规用能的保护伞

批小建大、数字替代、篡改数据……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发现的多起违规用能案例,让规范用能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作为落实环境保护责任的“利剑”,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坚持问题导向,要求严字当头、动真碰硬,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急难愁盼”的环境顽疾。自2015年实施以来,督察组累计受理转办群众举报23.7万余件。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共明确3294项整改任务,移交509个责任追究问题,问责党政领导6000多名。正在进行的第二轮督察持续高压,督察组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奔基层、直插现场,逐一排查、不留死角,查实了一大批典型案例,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收兵,取得“百姓点赞、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决问题”的实效。

在如此雷厉风行的督察之下,铤而走险、敷衍应对、糊弄了事等现象仍不鲜见,本该承担监管职责的地方政府,反倒成了违规企业和项目的“保护伞”“帮凶”,对违法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帮助”企业捏造达标文件。各地反面案例频现,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任重道远。

人为制造“纸面达标”“书面合格”等假象,说明企业和主管部门均已意识到自身问题,不想被督察组抓住现形。实际能耗超出设计值、煤炭消费量不减反升、产能置换不符要求等问题绝非偶发现象,在日常生产中早有苗头和预兆。例如,“两高”项目必须经过严格的节能审查,相关文件对设计能耗有明确规定,企业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是否超过限制。对多数企业来讲,这种统计工作只是一道小学生都能算对的简单加法运算而已。类似问题之所以频频出现,关键原因在于,企业管理者存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利益的心理,心存侥幸、明知故犯。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并非初来乍到的新政策,其目的就是咬定问题不放松,强化地方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压实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的主体责任。第一轮督察行动覆盖全国、利剑高悬,经历过这样的高压督察,地方政府理应不再缺乏责任意识,更应懂得任何违规行动都逃不出督察的“五指山”。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竟然还是出现了省市级主管部门伪造数据、编造材料、大搞形式主义,为企业违规用能行为大开方便之门的案例。执法者沦为违法者,性质恶劣,必须严惩。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沦为违法行为“帮凶”等极端案例外,地方主管部门的常见问题还在于监管失职:面对突出问题,有的地方要么是隐瞒不报,要么是对违法违规行为置之不理,导致本应真刀实枪的整改行动虎头蛇尾;有的地方则仅仅满足于印发整改方案、分解环保任务,实际效果怎么样、考核结果好不好与己无关,处处走形式,事事都敷衍,导致旧账未平又添新账。可以说,每个弄虚作假案例背后,都能看到地方主管部门职责的层层失守。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环保督察不是一阵风,无论地方还是企业都不能再存侥幸心理;弄虚作假的手段不管多高明,总有暴露的时候。对于弄虚作假等行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态度鲜明——严肃查处、严惩不贷。地方、企业及时刹住弄虚作假的歪风,做细功夫、下真功夫才是正道。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