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碳交易中,企业实际碳排放量是如何计量确定的,排放指标如何落实和管理?
A回复:目前国内碳交易执行的是报告-核查的制度。即企业自主上报,政府主管部门采购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的上报数据进行核查,最终确定排放量。根据最新的规定,未来将初步转化为报告-抽查制度,即企业上报碳排放数据且对数据准确性负责,环保监察大队对企业填报数据进行抽查。
国内碳交易领域采用的碳排放核算标准是各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其中发电设施已经做过修订。
B回复:虽然目前是生态环境部主导碳交易,但是电力行业以外的核算规则主要用发改委的24个行业的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如果是碳交易试点地区,用的是本地区的核算指南。
· 在测量与报告层面,核算依据涉及统计制度、国家标准、会计制度和各种各样的政策法规,允许多套核算规则并行使用,但是过多的核算规则可能导致核算边界不一致、数据来源不统一等问题——企业可以在不伪造、不篡改原始数据的前提下,灵活变通的运用各种核算规则实现对数据的操纵。
· 在第三方机构对数据的核查层面,因为倾向于使用认证认可领域“仅对送检样品负责”的商业模式,导致第三方机构不对核查结果承担实质上的责任,在核查实践中“形式重于实质”.
总之,企业的碳排放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进行“合规化改造”的,类似会计领域的“做帐”或“交易规划”。
而企业的“碳资产管理”,实质上是对数据和信息的管理,与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