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4月6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最近,国家有关部门研究了《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正在征求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意见,初步提出,到2025有色金属行业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2040年力争实现减碳40%。
无独有偶,同为工业重点排放领域的建材、钢铁、石化等领域,均提出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比国家目标提前5年。
在能源生产侧,电力系统已勾画出清晰的“碳达峰、碳中和”主要途径,即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那么在能源消费侧,工业部门作为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终端能源消费部门,减碳之路将如何走?
力争提前五年碳达峰成共识
工业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据统计,工业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70%左右。专家分析,在能源消费侧,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将加强,降低高耗能制造业碳排放量、实现“绿色制造”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步。
“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国家发改委提出要求——研究制定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碳达峰方案。
石油石化行业于今年初打响了工业碳达峰目标的“第一枪”。1月15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与12家主要石油化工企业、5家化工园区联合签署并共同发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宣言》。之后,中国石油宣布力争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
作为建材的水泥行业是制造业中碳排放规模最大的行业之一。据估算,2019年,中国水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高达13.7亿吨(含消耗电力的碳排放),每生产一吨水泥就要排放约为0.6吨二氧化碳。
为推动水泥等领域碳达峰,1月16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发出《推进建筑材料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倡议书》,提出我国建筑材料行业要在2025年前全面实现碳达峰,水泥等行业要提前在2023年前率先实现碳达峰。
钢铁行业是中国工业领域第一大碳排放行业。我国钢铁行业每年可消费5.5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1%,碳排放量贡献全球钢铁碳排总量的60%以上。
记者了解到,《钢铁行业碳达峰及降碳行动方案》已形成修改完善稿,行业碳达峰目标初步定为: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到2030年,碳排放量较峰值降低30%,预计将实现碳减排量4.2亿吨。
全球最大的钢铁材料制造和综合服务商之一——河钢集团,更是宣布2022年实现碳达峰。
需求减量、能效提高、能源零碳化齐发力
工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关乎全行业永续发展的一场持久战,需要总体谋划。
“总体来看,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核心是把握四个要点:控总量,即提升效率,减少能耗与浪费;调结构,即加强非化石能源开发与利用;碳市场,即以市场化方式降低减排成本;碳技术,即固碳、吸碳等。”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能源首席研究员左前明介绍。
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杰分析,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需从需求减量、能效提高、能源零碳化三个“赛道”重点发力。
在张杰看来,需求减量方面,再生资源利用是源头减量的关键驱动力。再生资源利用的碳减排和市场潜力就集中高耗能的工业领域,如钢铁、水泥、铝和塑料产品再生等。在2020—2050年需达成的超1200亿吨碳减排量中,循环经济可实现近400亿吨碳减排,对零碳转型贡献率超30%。
“节流”的同时,能效提高必不可少。能效作为公认的“第一能源”,巨大的潜力和理想的成本效益使其成为能源政策的重点青睐领域。根据国际能源署分析,要实现温升控制在2℃的目标,能效在中期内(2050年前)的贡献率需高达48%。
那么,如何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张杰介绍,以节能服务产业为主的能效领域,近年来在政策的强力驱动下,经过高速发展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市场。对工业部门而言,能效提升最主要的潜力来自余热余压利用,通用设备的能效提升以及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流程和系统优化。
终端消费电气化,是高品质能源利用的蓝海。在全球范围内,约1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为工业生产供热的过程,因此工业领域“煤改电”——电加热技术将助力工业加快脱碳。
“工业用热的电气化主要手段包括微波加热、红外加热、电弧加热等新兴技术,发展还处在技术萌芽期,产业发展取决于政府所要求的生产流程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张杰介绍。
河钢集团就是上述“三个赛道”齐头并进企业之一。其通过大比例“废钢+直还铁”炼钢、高炉渣余热回收、高炉喷吹氢气等技术,利用再生资源,推进能源利用高效化。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该集团实现自发电量93.56亿千瓦时,相当于一座拥有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居民一年的用电量。
数十万亿元蓝海待挖
“双碳”目标对工业领域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和机遇。
根据2020年11月发布的《零碳中国·绿色投资蓝皮书》执行摘要(下称《蓝皮书》),碳中和将带来巨大的市场规模和效益,预计可带动70万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
其中,再生资源利用、能效、终端消费电力、零碳发电技术、储能、氢能、数字化七大投资领域最为重要。预计到2050年,上述七大领域市场规模将达到近15万亿元,并有望为中国实现零碳排放贡献累计减排量的80%。
《蓝皮书》显示,未来5—10年是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和投资价值变现的井喷期,其中高耗能行业的产品再生利用处于稳步复苏期。预计到2050年,高能耗行业产品再生、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三大终端领域再生资源利用将形成2.8万亿元市场。
“对于高耗能行业的产品再生,应从政策上把握进出口形势对国内外回收产品价格竞争形势的影响,关注地方资源回收政策目标带来的示范市场机会,从技术上处理解决降级回收问题,保证回收产品仍具有原产品的性能;从商业模式上鼓励原料生产企业、回收企业、废物处理企业等上下游价值链整合,通过简化业务流程提升成本竞争力。”张杰建议。
根据《蓝皮书》,能效提升方面也蕴含着1.3万亿元的市场空间。张杰表示,目前,国内大部分节能服务公司,企业规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行业集中度较低,缺乏提供整体深度节能服务的资质和能力。在由政策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的新时期,能效产业需要新的发展动力。“未来,革命性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是工业能效投资的一大趋势。”
推荐: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联合广碳所及北极星电力网开展碳交易员培训,助力全国碳市场及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建设,并为国家早日实现“零碳”目标和碳排放达峰提供人才支持。报名联系:乔老师 手机/微信:13383650417(加微信请备注“碳交易员”)
原标题:提前五年碳达峰,工业领域按下低碳转型快进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