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能源转型加速,特别是在中国提出的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和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下,中国综合能源服务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要求。首先从能源客户需求、能源技术、能源服务模式、能源服务业态、能源政策等维度,研判中国综合能源服务未来发展趋势;其次,对中国当前综合能源服务

首页 > 火电 > 火电产业 > 评论 > 正文

深度 | 中国综合能源服务发展趋势与关键问题

2021-02-08 13:45 来源:《中国电力》 作者: 国网能源研究院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能源转型加速,特别是在中国提出的 2030 年前碳达峰目标和 2060 年 前碳中和愿景下,中国综合能源服务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要求。首先从能源客户需求、能源技术、能源服 务模式、能源服务业态、能源政策等维度,研判中国综合能源服务未来发展趋势;其次,对中国当前综合 能源服务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政府、行业、企业等不同层面提出相应措施建议,为中国综合能源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来源:《中国电力》作者:国网能源研究院 张运洲,代红才,吴潇雨,陈睿,张宁)

 关键词:综合能源服务;发展趋势;能源需求;能源技术;能源服务业态;服务模式;能源政策;碳达 峰;碳中和

0 引言

能源系统转型与能源服务升级相伴而生、互 促发展,能源系统转型是物理基础,决定了能源 服务升级的发展方向。随着中国能源革命的纵深 推进,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理念发生深刻变 化,能源生产由供给侧向终端用户侧延伸,能源 消费理念从能源供应向能源服务转变。在此背景 下,综合能源服务应运而生。综合能源服务是面 向能源系统终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能源 品种组合或系统集成、能源技术或商业模式创新 等方式,使用户收益或满足感得到提升的行为。 作为能源服务的高级形态,综合能源服务旨在提 供符合能源发展方向、契合用户实际需求的能源 解决方案,是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举措[1-2]。同 时,综合能源服务能够有效提升能效、促进清洁 能源利用,大力发展综合能源服务将是推进中国 能源低碳发展、实 现 2030 年前碳达峰目标 和 2060 年前碳中和愿景的关键着力点。

近年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等能源电力企业 积极布局综合能源服务领域,加快拓展相关业务,推动中国综合能源服务快速发展。当前,中 国致力于构建新的发展格局,能源电力绿色低碳 发展势在必行,中国综合能源服务面临新的发展 形势。

从经济发展来看,中国宏观经济正由高速增 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结构将从商品消费 为主转向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双轮驱动。映射到 能源消费领域,将催生能源用户对高品质能源服 务的需求愈发迫切,驱动综合能源服务需求进一 步释放,同时对综合能源服务的服务品质、技术 创新、业态模式等提出更高要求。目前,中国正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 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科技、消费、产业等内 循环逐步贯通,将进一步激发综合能源服务市场 潜力。

从能源电力发展来看,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 目标倒逼能源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要求以“优化 结构、提升效率、保障安全、降低成本”为方向 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现阶段中国化石能源占比 仍然较高,2019 年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达 84.7%[3];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系 统结构成为能源转型的必然要求。在中国新提出 的 2060 年碳中和愿景下,节能减排、提质增效理 念将加速向各领域渗透;但目前,中国能耗强度 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2018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强度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 OECD)中主要国家的 2.7 倍[3],降低能耗水平成 为中国能源转型发展的主旋律。中国石油、天然 气资源对外依存度高,2019 年石油、天然气对外 依存度分别为 71% 和 43%[3],能源安全形势不容 乐观,特别是在后“新冠”疫情时代,中国面临 的国际环境日益复杂,能源安全问题更加凸显, 保障能源安全成为国家层面对能源发展的根本要 求。随着能源成为政治、经济发展的关键影响因 素,用能成本的重要性愈加凸显,降低成本将是 能源发展惠及经济社会的重要体现,成为能源转 型的重要任务。随着能源转型的持续深化,综合 能源服务迎来历史发展新机遇,也将面临新形 势、新要求。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首先立足中国经济发展 形势和能源转型方向,从需求、技术、模式、业 态、政策等 5 个维度,研判中国综合能源服务发 展趋势。其次,对当前中国综合能源发展的关键 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 综合能源服务未来发展趋势研判

近年来,综合能源服务成为能源企业战略布 局的拓展重点。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能源转型 加速,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将呈现需求不断涌现、 技术突破创新、模式迭代演进、业态蓬勃发展、 政策逐步完善等五大发展趋势。

1.1 需求不断涌现

综合能源服务市场潜力较大,工业园区和公 共建筑是适合开展综合能源服务的重点对象。随 着经济形势变化、服务对象拓展等,综合能源服 务新需求将不断涌现,驱动市场潜力持续释放。 预计到 2025 年,中国综合能源服务市场规模可达 万亿元[4]。

1.1.1新形势催生新需求

随着中国宏观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能 源用户对高品质能源服务需求日益迫切,用能需 求呈现综合化、定制化两大特征。一方面,分布 式电源、储能等新元素大量出现,用户能源管理 复杂性显著提升,要求能源服务商提供“一揽 子”能源解决方案,如能源托管[5]、能源一体化供应[6] 等;另一方面,用户用能需求具有明显的 属地化、个性化特点,要求能源服务依托“大云 物移智链”等先进信息技术,提供定制化服务, 如定制化方案设计、智慧能源管控[7] 等。在综合 化、个性化用能特点的驱动下,一体化、定制化 能源解决方案将成为综合能源服务的主要发展方向。

中国正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科 技、消费、产业等内循环逐步贯通。科技内循环 的贯通,将驱动多能耦合互补[8-9]、智慧能源管控 等综合能源服务重点依托的前沿技术取得突破, 为综合能源服务业态创新提供丰富手段,激发潜 在需求。消费内循环的贯通,将激发中国内需潜 力、拉动国内消费,综合能源服务作为国内超大 市场的一部分,将顺应潮流持续释放需求。产业 内循环的贯通,将稳定优化产业链、供应链、价 值链,支撑综合能源服务产业生态化发展,以更 优质的服务吸引用户消费。

1.1.2新基建催生新需求

2020 年,中央政府密集出台新型基础设施建 设相关政策,包含 5G、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 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高新科技领 域。作为能源服务新对象,5G 基站、数据中心具 有能耗高、用能需求综合化等特征,为能效提 升、多能供应等综合能源服务细分领域带来了潜 在需求。

一方面,5G 基站单站功耗是 4G 基站单站的 2.5~3.5 倍,中国数据中心的平均电源使用效率 (powerusageeffectiveness,PUE)为 2.2~3.0,均 属高耗能对象。因此,需要针对数据中心、5G 基 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开展用能分析与诊断等能效服 务,挖掘用能问题并提出能效提升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数据中心的电能、冷能需求总量 大,2018 年中国数据中心用电量约为 1609 亿 kW·h, 占当年全社会用电量的 2.35%,其中数据中心消 耗的电能 95% 以上转化成了冷能。同时,数据中 心、5G 铁塔基站为保障通信和计算服务能力,通 常需要配备储能等备用电源。因此,需要开展多 能供应服务,满足数据中心的电、冷综合用能需 求以及 5G 基站的储能、可再生能源需求。

1.2 技术加快突破

综合能源服务产业涵盖专业技术领域众多, 主要包含单项技术、多能耦合技术、能源数字化技术。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深入推进,各类技 术将不断创新突破,为综合能源服务模式和业态 创新提供更加丰富的技术手段。

1.2.1单项技术

单项技术主要指支撑综合能源服务发展的某 一细分领域技术。依托基础理论、关键材料上的 不断突破,单项技术将向着更高效率、更低成本 的方向发展。重点关注的技术包括电化学储能技 术[10-11] 和微型燃气轮机技术[12]。

电化学储能技术对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提 升能源系统调节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电 化学储能的容量、安全性、使用寿命、充放电灵 活性等方面仍待突破提升,需要在离子交换膜和 电极材料、电解液组成、有序充放电等方面进行 攻关。未来,随着材料、成本方面的进步,电化 学储能的应用规模将会持续上升。

微型燃气轮机技术是提升用户能源系统可靠 性的核心技术,中国微型燃气轮机的研制起步较 晚,仍处于系统研发、产品研制与示范阶段。重 点需要在关键元器件、整机制造、燃料高效清洁 燃烧等方面进行攻关,提高部件材料的耐高温能 力、压气机的性能以及燃烧室的效率等,支撑天 然气在综合能源系统中的高效利用。

1.2.2多能耦合技术

多能耦合技术聚焦多能转换、多能供应等关 键环节,随着终端能源系统通过多能联供、多能 互补实现效率提升的需求逐步扩大,多能耦合技术 将迎来快速发展。重点关注的技术包括区域热电 联供技术[13-14]、电转气(powertogas,P2G)技术[15-16]。

目前,以第四代供热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区 域热电联供技术正蓬勃发展,丹麦 65% 的建筑物 采用该技术,满足全国 50% 以上的供热需求和部 分供电需求。该技术采用了低水温供暖(如 55℃ 供水,26℃ 回水),并且采用了大量热泵、电采 暖等终端辅助热源;同时,热电联产厂燃料主要 由生物质燃料组成,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 可再生能源。该技术打破热电联产厂“以热定 电”的运行方式,实现热电解耦,充分释放了灵 活性;采用大量热泵、电采暖等终端辅热,系统 整体能效较传统集中式供热提升 30% 以上;同 时,该技术对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接纳能力,为 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随着中国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视与日俱增,以及用户对更高 供热供电效率的追求,该技术将成为支撑综合能 源服务多能供应业务开展的核心技术。

P2G 技术包含电制氢、电制甲烷等技术,P2G 技术能够将电力部门与工业生产、建筑供冷供 热、交通运输等终端主要用能部门进行 “ 连 接”,是实现异质能源网络深度耦合的关键,同 时是推动整个能源系统脱碳的重要举措。但目 前,P2G 技术面临制气效率低、储气密度不足以 及储气设备使用寿命短等问题,亟须在催化剂以 及储气材料方面进行攻关。随着质子交换膜电解 水制氢(protonexchangemembrane,PEM)等电解 水技术逐渐成熟以及新能源发电成本持续下降, 将推动 P2G 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未来相关细分 领域市场将快速发展。

1.2.3能源数字化技术

能源数字化技术旨在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提升 能源系统运行控制、市场交易等环节的智能化水 平。随着“大云物移智链”等先进信息通信技术 与能源系统的加速融合,将推动综合能源服务向 信息物理深度一体化应用方向发展。重点关注的 技术包括基于物联网的智慧能源管控技术[17-18]、 能源区块链技术[19] 等。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能源管控技术正在全球范 围内快速发展,如德国在 EUREFCampus 园区能 源站项目中构建了具有“底层-中层-顶层”3 层架 构的物联网智慧能源管控系统(见图 1)。从技 术层面看,智能量测、智能分析是实现智慧能源 管控的核心技术。智能量测技术迫切需要在智能传感器、信息接口、信息通信等方面进行技术攻 关,解决多元数据的实时精确采集、不同传感设 备间通信以及信息实时高效传输的难题,提供高 效、安全、泛在的信息量测能力。智能分析技术 迫切需要在多能耦合转换关系分析以及用户的用 能和交易行为分析等方面进行攻关,解决海量数 据实时分析挖掘的难题。智慧能源管控技术是能 源流和信息流高度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推动综 合能源服务业务以更加绿色高效的方式满足用户 定制化、多样化需求,将成为未来综合能源服务 的核心业务之一。

微信截图_20210208100136.png

能源区块链技术是掌控海量分布式能源,支 撑其互动互济、协同优化的重要技术。能源区块 链技术迫切需要在智能合约、共识机制、加密算 法等方面进行攻关,解决能源调度和交易等信息 的分布式记录与存储、能源数据的广泛共享等问 题,从而形成与综合能源系统供需相关的信用体 系,促进综合能源交易的灵活开展及供需双方的 高效协同。目前,能源区块链技术多应用于分布 式发电交易、电动汽车充电交易、分布式能源管 理领域,未来有望进一步扩展至碳交易、电动汽 车分时租赁、能源资产安全化管控等领域。

1.3 模式不断创新

综合能源服务业务主要包含单体式、集成 式、平台式 3 类业务。单体式业务聚焦综合能源 服务细分领域的单一解决方案,如分布式光伏、 电动汽车充电桩、余热余压利用[20]、节能照明[21] 等。集成式业务聚焦一体化、系统化能源解决方案, 如园区能源一体化供应[22-23]、建筑绿色能源系统[24]、 家庭智慧能源系统[25]。平台式业务聚焦供需匹配、 信息共享、资本流通,如综合能源服务平台。

以电为中心、单体式业务向集成化发展,采 用一体化方式满足用户的多元用能需求成为综合 能源服务业务的大势所趋。同时,随着互联网技 术与能源技术深度融合,平台化发展模式将在综 合能源服务产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3.1以电为中心

从能源生产环节看,可再生能源主要转化为 电能加以利用,并且依托大电网提供充足可靠的 清洁能源。从能源供应环节看,电能能够连接分 布式光伏、冷热电三联供、储能、热泵等综合能 源系统内关键要素,并实现灵活、高效控制,是实现多能互补的关键媒介。从能源消费环节看, 电能通过电锅炉、电动机、灯泡等设备能够转换 成为热能、机械能、光能,除光能外的转换效率 达 90% 以上(光能约为 30%),可以高效满足多 样化的终端需求。从整体上看,电能能够大范围 可靠配置可再生能源,同时具有灵活高效等特 征,将成为贯通能源生产、供应、消费全环节的主导能 源。因此,以电为中心发展综合能源服务(如图 2 所示)将是适合中国国情和能源发展趋势的必然 选择。

微信截图_20210208100307.png

1.3.2单体式向集成式发展

集成式服务模式具有横向、纵向集成两大特 征;纵向集成指立足电力自身,打破环节壁垒, 促进“源网荷储”协调发展和电力定制业务拓 展;横向集成指由电能向其他能源辐射,打破系 统壁垒,促进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系统集成和跨 能源品类服务升级。集成式服务模式能够显著提 升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实现土地等资源集约利 用,使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形态向“系统化”演变升 级,是未来满足用户多元用能需求的主要服务模式。

1.3.3平台模式

目前,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发展面临供需匹配 困难、资源整合能力有限、供需互信程度不足三 大痛点问题。供需匹配方面,综合能源服务专业 性强,用户无法及时意识到自身的用能优化潜 力,导致用能需求具有潜藏性;同时,综合能源 服务的服务周期较长,单个项目执行期为数月至 数十年,导致用户需求具有低频性;用户需求的 潜藏性与低频性,导致供需匹配困难。资源整合 能力不足方面,综合能源服务业务涵盖能源生 产、供应、运维、金融等多个环节,大部分综合能源服务商不具备全技术、全环节服务能力,尤 其需要在运维、金融等领域获取专业化支撑,提 升自身资源整合能力,降低能源服务实施成本。 供需互信方面,服务商对用户的支付能力缺乏了 解,用户对服务商项目建设运营能力也缺乏系统 认知,导致供需双方互信程度低。

为解决三大痛点问题,迫切需要以平台模式 促进信息对接、资源交汇、信用体系构建,支撑 综合能源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平台构建来看,需要重点把握核心算法、 配套服务、信用体系三大要素。( 1)以大数 据、云计算等数据处理分析技术为基础,开发核 心算法挖掘潜在需求、匹配供需交易。(2)通 过平台配套服务,将数据等基础资源以及金融、 咨询、运维服务进行共享,满足服务商共性需 求,实现资源整合和成本降低。(3)构建用户- 服务商双向信用体系,搭建服务商与用户之间的 信任桥梁;在用户侧提供服务商信用评级等显性 化指标,以全面了解服务商服务能力,在服务商 侧提供用户支付能力评价、资金担保等服务,为 长期能源服务提供保障。

从图 3 所示的综合能源服务平台架构来看, 应瞄准撮合交易、产业链金融、共享运维、业务底 层物联网解决方案等具有规模效益的功能需求,形 成多层次、立体式的平台赋能体系,主要包括交 易模块、金融运维支撑模块、物联网服务模块等。

微信截图_20210208100409.png

交易子平台旨在建立连接客户和服务商的供 需撮合平台,促进供需匹配,为服务商引流,实 现浅层赋能。交易子平台为服务商提供线上的产 品展示窗口,吸引大量客户上线查看和对比,进 而依据客户检索、浏览等数据,分析识别其需 求,以智能推送等方式为服务商有效引流。

金融、运维支撑子平台旨在打造产业链关键 环节支撑,促进上下游协同,加速行业整体发 展,实现中层赋能。金融、运维支撑子平台通过 聚合相关资源,打造专业服务平台,为大量聚焦 细分领域、具有专业技术优势的企业提供项目落 地支撑,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物联网服务子平台旨在提供项目底层的物联 网解决方案,为服务商提供技术、商业模式创新 的基础支撑,实现深层赋能。物联网服务子平台 采用统一的接口、通信等标准,具有传感、网 络、云计算、控制、展示等模块,通过与交易子 平台进行数据连接,能够为服务商提供基础开发 系统或成熟的定制化端到端解决方案,支撑服务 商的商业方案快速部署。

1.4 业态蓬勃发展

综合能源服务产业链条长、市场主体众多, 需要充分融入互联网思维理念打造新业态,如图 4 所示。构建综合能源服务业态的核心是围绕用户 节能降本增值的高品质能源服务需求,通过“综 合能源服务+互联网”嫁接互联网技术,重塑价 值链和产业链,打造跨界融合、线上线下结合, 集能量、信息、金融等要素于一体的新业务组织 形态。各类主体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线上信息交 换和供需匹配对接,通过混合所有制、产业联盟 等方法实现线下资源整合和业务落地开展,共同 打造“共建、共享、共赢”的综合能源服务生态。

微信截图_20210208100518.png

混合所有制方面,推行混合所有制有助于汇 聚各方优势力量,加快项目落地。通过联合行业 龙头企业、金融机构、业主方等,以项目公司为 主要载体,面向投资风险大、技术复杂度高的综 合能源项目开展合作,如能源站投资建设、多能 源品种能源托管等。项目公司采用“资产所有多 元 化 +运营维护专业化 ” 的方式,实现多方共 赢;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共同投资建设综合能源 项目,依据投资比例等持有项目资产;项目主体 设备、输配设施等分别由设备厂家、电力公司等负责专业运维。

产业联盟方面,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应积极 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加快生态构建,推动行业发 展。2019 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中国综 合能源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联盟,中国华电集团发 起成立综合能源服务生态圈,山东省新能源产业 协会发起成立山东省综合能源服务产业联盟等综 合能源服务产业联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积 极反响,将有力促进政、商、产、学、研、用的 互动交流。

1.5 政策逐步完善

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具有行业壁垒较高、资金 技术密集的特点,而能源体制变革须由政府来主 导,技术和产业发展需要政府制定规划进行引 领,资金的汇聚需要补贴政策来引导。因此,综 合能源服务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政策驱动需求。

“十三五”期间,中央政府相继出台多能互 补集成、清洁供暖等政策文件,浙江、海南等省 政府也相继发布能源强度和总量双控、能源综合 改革方案等地方性指导意见,相关政策要点如表 1 所示。整体上看,近年来国家、地方省市政府高 度关注综合能源发展,支持政策呈现出鼓励多能 互补一体化发展思路、关注产业规划等特点。

微信截图_20210208100622.png

多能互补一体化发展是综合能源服务提质增 效的重点。在“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能源体 制改革思路下,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输配电价 改革、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等相关政策将进一步完 善,不同能源间的壁垒将逐步打破,促进终端能 源系统融合,推动综合能效提升和能源服务升级。 

产业发展规划是指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发展 方向与前景的关键。伴随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储能发展规划、电动汽车发展规划等相关产业规 划的日益完善,将进一步促进综合能源服务产业 的投资与技术进步,也将有助于综合能源服务专 项规划的研究制定。同时,相关产业规划的逐步 完善将推动相关财税补贴政策制定出台,助力综 合能源服务产业发展。

2 综合能源服务发展关键问题

2.1 关键问题分析

中国提出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 系,提高能效是对能源系统运营的本质要求,发 展综合能源服务是提高能效的重要抓手。中国提 出 2060 年碳中和愿景,节能减排、提质增效理念 将加速向各行各业渗透,能源用户对能效提升的 需求日益迫切。但当前,中国综合能源服务发展 面临能效提升需求与企业追求效益之间的矛盾, 成为制约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 盾,亟待解决。

(1)综合能源服务产业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 展,已具备庞大的产业规模和丰富的业态内涵, 但同时仍存在发展不聚焦、方向不明确的问题。 当前,受制于技术、资金等方面压力,能源服务 商倾向于发展分布式能源、设备节能改造等技术 要求相对较低、模式相对成熟的单体式综合能源 服务业务。对于多能协同一体化供应、绿色能源 系统等技术要求高、模式尚不成熟,但却能够大 幅提升终端能源系统能效的集成式业务投入热情 较低。

(2)综合能源服务点多面广,涵盖专业技术 领域众多,产业链条及服务周期长。中小型能源 服务商难以具备全技术、全环节服务能力,不敢 轻易触碰综合能源服务领域。大型能源服务商则 聚焦自身发展,利用自身客户、技术、资金等优 势,试图贯通自身全技术、全环节服务能力,导 致行业壁垒难以打破,制约综合能源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3)中国已有的大量工业/企业园区、大型 公共建筑等高能耗用户,其内部能效改造提升潜 力空间巨大;新增园区、公共建筑也是能效提升 的重点领域。然而,园区、大型公共建筑的能效 提升项目一般属于重资产投资,具有初始投资 大、回收周期长、投资回报不高等特点,市场主 体尚有顾虑。

2.2 解决对策

解决中国综合能源服务发展面临的矛盾,需 要政府、行业、企业形成合力,政策、模式、技 术多管齐下,着力平衡好国家能效提升目标与企 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促进综合能源服务产业 可持续健康发展。

2.2.1政府政策

政府层面,应进一步完善综合能源服务相关 扶持政策。重点从产业发展扶持、财政扶持等方 面发力,通过制定出台综合能源服务产业规划、 财税补贴等政策,指明综合能源服务发展方向, 激发市场主体投资积极性。

产业发展扶持方面,中央政府将综合能源服 务纳入“十四五”整体规划,研究制定“十四 五”专项规划,明确综合能源服务发展思路、目 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中央、地方各级政府 深化推进能源体制改革进程,进一步破除油气、 热力、电力等行业壁垒,支持建设用户侧综合能 源系统,鼓励以多元股权投资、混合所有制等形 式推进能源一体化供应,支撑能源结构优化与能 效提升。

财政扶持方面,各级政府对具有良好环境、 社会效益,但目前经济性不足的综合能源服务业 务加大财政、税收补贴,引导各方资源投入,带 动相关技术进步、模式创新、效益提升。同时, 各级政府积极建立信用体系,稳定市场预期,从 供需两侧发力,引导企业、园区等耗能大户主动 “打开门”、综合能源服务商积极“走进去”。

2.2.2行业对策

行业层面,要加快综合能源服务产业生态圈 建设和标准化建设。生态圈建设方面,国有能源 企业要履行好社会责任和当担,民营龙头能源企 业要发挥好带头作用,以开放协作方式带动上下 游设备制造商、互联网公司、通信服务公司、科 研院所、金融公司协同发展,加快重塑综合能源 服务价值链和产业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综合 能源服务生态圈;行业领军企业加快打造行业级 综合能源服务平台,实现信息深度共享、资源充 分汇聚、供需高效对接,推动行业整体高质量发 展。标准化建设方面,由综合能源服务相关行业 协会积极牵头,结合各市场主体业务开展经验, 加快制定综合能源服务相关技术、运行和管理标 准,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助力产业快速、可持续 发展。

同时,行业领军企业要加快打造一批示范工 程,重点聚焦医院、高校、办公楼宇、园区等高 价值用户,高标准谋划一批能够切实服务用户降 本增效、具有广阔经济社会效益的综合能源服务 典型项目,为中小能源服务商提供可借鉴、可复 制的项目解决方案。

2.2.3企业对策

企业层面,要制定长远的综合能源服务业务 发展目标。重点从考核机制、运营机制等方面发 力,做好企业短期收益与长期效益、企业经济效 益与提高能效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

考核机制方面,统筹考虑近期市场和远期业 务布局,立足项目全生命周期设立综合能源服务 项目考核指标。针对园区一体化供能、智慧能源 管控等技术难度大、初始投资高,但能够切实推 动能效提升的综合能源服务项目,通过制定全生 命周期营收考核机制,培育此类业务快速发展壮 大。同时,还应兼顾综合能源服务项目带来的社 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建立包含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的考核指标体系。 运营机制方面,能源企业要避免以短期收益 为第一目标选择综合能源服务项目,要注重商业 模式创新,利用混合所有制模式,采取“资产所 有多元化+运营维护专业化”的方式开展综合能 源服务项目。具备能源电力专业优势的企业,应 致力于长期运营服务,获取稳定、可持续收入的 运营收益。

2.2.4项目实施

项目层面,进一步加强先进技术、模式对综 合能源服务项目的支撑。技术方面,单体能源设 备的效率提升幅度已较为有限,要加快推动能源 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通过“大云物移智链”等 先进信息技术将各类能源设备有机连接,构建设 备级综合能源管控平台,实现系统集成提效。模 式方面,存量市场推广“一次改造+二次优化” 模式,更换老旧设备,加装传感设备和数字化控 制系统,通过系统级的优化运营,实现提质增 效;增量市场推广“一体化供应+一体化智慧管 控”模式,从规划环节介入,实现规划设计、投 资建设、运营管理全环节一体化。

3 结语

首先,本文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和能源 转型方向为切入点,研判中国综合能源服务未来 发展方向,阐明中国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将呈现需 求不断涌现、技术突破创新、模式迭代演进、业 态蓬勃发展、政策逐步完善等五大发展趋势。 

其次,本文对中国综合能源服务发展关键问 题进行分析,指出中国综合能源服务发展面临的 突出矛盾是能效提升需求与企业追求短期效益之 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围绕政府、行业、企 业、项目等不同层面,从财政支持、生态圈与标 准化建设、运营模式优化、技术支撑等多个维 度,提出相应对策,为中国综合能源服务高质量 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宁,薛美美,吴潇雨,等.国内外能源转型比较与启示 [J/OL].中 国电力:1-8[2020-12-04].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265.TM.20200608.1645.002.html. 张运洲.我国综合能源服务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 [J]. 中国电力企 业管理,2019(13):37–41. 

[2]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中国“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研 究 [R].北京: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2020. 

[3] 封红丽.综合能源服务市场竞争主体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与挑 战 [J]. 电器工业,2019(12):51–61. 

[4] 杨丹.能源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实施模式研究 [J]. 价值工程, 2019,38(31):107–108. YANG Dan. Research on implementation mode of energy managementunderenergytrustcontract[J].ValueEngineering,2019, 38(31):107–108. 

[5] LIZG,WUWC,SHAHIDEHPOURM, et al.Combinedheatand powerdispatchconsideringpipelineenergystorageofdistrictheating network[J]. IEEE Transactions on Sustainable Energy, 2016, 7(1): 12–22. 

[6] MIRZAEI M A, ZARE OSKOUEI M, MOHAMMADI-IVATLOO B, et al. Integrated energy hub system based on power-to-gas and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ies in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 shiftable loads[J]. IET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 Distribution,2020,14(13):2510–2519.

 [7] 袁铁江,李国军,张增强,等.风电—氢储能与煤化工多能耦合系统 设备投资规划优化建模 [J]. 电工技术学报,2016,31(14):21–30. YUAN Tiejiang, LI Guojun, ZHANG Zengqiang, et al. Optimal modeling on equipment investment planning of wind powerhydrogen energy storage and coal chemical pluripotent coupling system[J].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16, 31(14):21–30. 

[8] 杨雍琦,薛万磊,单葆国,等.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综合能源服务模 式 [J]. 中国电力,2019,52(8):135–143,163. YANGYongqi,XUEWanlei,SHANBaoguo, et al.Comprehensive energy service mode under the replacement of old growth drivers withnewones[J].ElectricPower,2019,52(8):135–143,163. 

[9] 李建林,田立亭,来小康.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力储能技术展 望 [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39(23):15–25. LIJianlin,TIANLiting,LAIXiaokang.Outlookofelectricalenergy storage technologies under energy Internet background[J]. AutomationofElectricPowerSystems,2015,39(23):15–25. 

[10] 孙玉树,杨敏,师长立,等.储能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J]. 高 电压技术,2020,46(1):80–89. SUNYushu,YANGMin,SHIChangli, et al.Analysisofapplic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energy storage[J]. High Voltage 

[11] Engineering,2020,46(1):80–89. 薛晓东,韩巍,王晓东,等.适合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的中小型发 电装置 [J]. 发电技术,2020,41(3):252–260. XUE Xiaodong, HAN Wei, WANG Xiaodong, et al. Small and medium-scale power generation devices suiting for distributed 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 system[J].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y,2020,41(3):252–260. 

[12] 王丹,兰宇,贾宏杰,等.基于弹性温度可调裕度的中央空调集群需 求响应双层优化 [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18,42(22):118–126,134. WANGDan,LANYu,JIAHongjie, et al.Double-layeroptimization strategyofclustercentralair-conditionerdemandresponsebasedon elastic temperature adjustable margin[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Systems,2018,42(22):118–126,134. 

[13] 孙强,陈倩,潘杭萍,等.典型区县综合能源服务实施路径比较分 析 [J]. 中国电力,2020,53(12):92–100,109. SUN Qiang, CHEN Qian, PAN Hangping,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ofintegratedenergyserviceimplementationpathsintypical districtsandies[J].ElectricPower,2020,53(12):92–100,109. 

[14] DECOURT B. Weaknesses and drivers for power-to-X diffusion in Europe. Insights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9, 44(33): 17411–17430. 

[15] 蒋东方,贾跃龙,鲁强,等.氢能在综合能源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J]. 中国电力,2020,53(5):135–142. JIANG Dongfang, JIA Yuelong, LU Qiang, et al. Application prospectofhydrogenenergyinintegratedenergysystems[J].Electric Power,2020,53(5):135–142. 

[16] 钟鸣.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综合能效提升 [J]. 电气时代, 2020(1):24–27.

[17] 华光辉,胡伟,荆江平,等.区域综合能源协调控制技术 [J]. 中国电 力,2020,53(12):110–118. HUAGuanghui,HUWei,JINGJiangping, et al.Coordinatedcontrol technology for regional integrated energy[J]. Electric Power, 2020, 53(12):110–118.

 [18] 杨晟,孙跃,龚钢军,等.基于能源区块链的综合能源服务研究 [J]. 华电技术,2020,42(8):11–16. YANG Sheng, SUN Yue, GONG Gangjun, et al. Research on integrated energy services based on energy blockchain[J]. Huadian Technology,2020,42(8):11–16. 

[19] 李军烁,沈成喆,魏书州.凝汽机组余热余压梯次利用耦合供热系 统研究 [J]. 热能动力工程,2020,35(9):10–15. LI Junshuo, SHEN Chengzhe, WEI Shuzhou. Study on cascadefurther utilization of residual heat and pressure in coupling heating systemforlargecoal-firedcondensers[J].JournalofEngineeringfor ThermalEnergyandPower,2020,35(9):10–15. 李福忠.基于多脉冲高压直流供电技术的智慧路灯系统创新研究 及商业模式应用 [J]. 通信企业管理,2019(增刊1):66–67. 

[21] LIUN,WANGJ,WANGLF.Hybridenergysharingformultiple microgrids in an integrated heat –electricity energy system[J]. IEEE TransactionsonSustainableEnergy,2019,10(3):1139–1151. 

[22] 闫湖,黄碧斌,洪博文,等.面向多主体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投资收 益量化分析 [J]. 中国电力,2020,53(5):122–127,134. YANHu,HUANGBibin,HONGBowen, et al.Quantitativeanalysis ofreturnoninvestmentofparkintegratedenergysystemformultiple investors[J].ElectricPower,2020,53(5):122–127,134. 

[23] 孙鸿昌,张绿原,单悦,等.绿色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 用 [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7,32(1):78–85. SUNHongchang,ZHANGLvyuan,SHANYue, et al.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green building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J]. JournalofShandongJianzhuUniversity,2017,32(1):78–85. 

[24] 冯浩,汪江平,高伟俊,等.日本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J]. 建 筑与文化,2014(12):111–112. FENGHao,WANGJiangping,GAOWeijun, et al.Thesituationand challengesofJapanesesmartCityproject[J]. Architecture&Culture, 2014(12):111–112.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