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卫星大数据应用平台通过专用传输通道,分别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和国家气象局接入最新实时数据,更新近实时模拟场景数据,为科研业务提供更贴近实际的数据支撑。
中国电科院卫星大数据应用平台于2018年9月上线运行,目前拥有国内外39颗卫星遥感和各类气象数据解码、分发能力,可在各类与气象相关的电力业务中发挥智能化服务作用。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企业业务也面临数字化转型。中国电科院挖掘大数据价值,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大数据技术保障。
大数据服务覆盖电网发输变配用多环节多专业
中国电科院通过对国家电网公司所有500千伏变压器电气性能准实时综合评价和全景统计数据融合分析,建立变压器状态综合评价模型,实时监测设备状态。2018年,中国电科院通过数据融合分析在某地区成功发现一座500千伏变电站的2号主变压器异常状态,避免直接经济损失约850万元。
截至2019年年底,这种工作方式已帮助各省级电力公司超前发现37台状态异常的变压器。
在大数据服务业务化工作中,中国电科院十分注重保护好数据安全。通过采取敏感数据分级、敏感数据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该院提出高可信电力大数据开放访问方案,为国家电网公司开展大数据业务提供安全支撑。
中国电科院应用电网安全运行基础数据,开展仿真计算,支撑大电网运行决策,年度计算数据迭代计算高达100万条;开展用电保护设备管理数据分析,支撑电网设备检修、缺陷处置及巡检;开展储能电池特性海量数据分析,实现储能电站平滑风光功率波动、跟踪发电计划、削峰填谷、参与系统调频调压等多目标应用控制功能,并在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青海鲁能多能互补示范工程以及河北、青海、福建、北京等10多个兆瓦级及以上电池储能电站的运行控制中推广应用。
依托大数据技术应用工作,中国电科院积累了电网发、输、变、配、用多环节多专业的大量一线运行数据,推动大数据技术服务业务化发展。
数据开放共享,深化产品应用与创新
结合电网发展需求,2012年以来,中国电科院面向不同业务先后开发了电能服务管理平台、新能源资源模拟与评估平台、调控云大数据平台、家庭智慧能效管理系统等一系列平台或系统,为用能服务、新能源消纳、电力调度和节能减排等业务开展提供了点对点、定制化支撑。
电能服务管理平台集成营销数据,在用电大数据分析与辅助决策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平台已经嵌入国家电网公司营销市场业务链条,审核管理了18万个节能项目、19万个电能替代项目,有力支撑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电能替代、综合能源业务发展。平台也可为政府提供电力需求侧管理手段,为公司提供售电市场分析、电能替代项目全过程管控,为用能企业提供用能诊断分析服务提供技术保障。
新能源资源模拟与评估平台则整合了风光资源历史数据及实时风光资源监测数据,为实现新能源场站宏观选址和风光资源实时评估分析提供基础数据。自2016年12月开始,平台为国调中心电网外部运行环境监测系统提供9千米×9千米网格化电力气象预报;为国网设备部、国网四川电力运检智能分析管控平台提供未来72小时暴雨、覆冰等灾害预警服务。自2017年6月起,平台为国网西北电力调控分中心提供电力气象预报及灾害天气预警服务。
调控云大数据平台汇集了发、输、变、配、用多方数据资源,贯通五级调度业务,促进融通创新。平台打造广泛的电力运行相关方共享生态,对内为国家电网公司各部门,对外为发电企业、用户、设备供应商和政府提供服务,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参与能源互联网建设。
2019年1月,家庭智慧能效管理系统接入江苏省常州市1212户家庭的用电、用水/气、人口等数据,通过对数据分析整合实现能效分析等功能,为家庭客户的节能措施和实施效果评估提供技术保障,推动城市节能减排。
不同业务衍生出了不同的平台。各平台都能支撑相应领域业务开展,但平台间数据类型不同等问题也给实现数据统一管理设置了障碍。伴随着各类业务平台研发,中国电科院将各类平台电力数据整合汇聚,打破平台间数据壁垒,搭建电力大数据平台,为各类平台提供定制化、安全的数据支撑。
电力大数据平台集数据采集、存储、计算、分析挖掘及可视化展示等核心功能于一体,由数据可视化模块、自助式分析模块、智能运维模块等八个部分组成。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国电科院利用电力大数据平台调取用电数据,分析国家电网经营区域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14个行业在疫情期间的达产率、复产速率等指标,对27个省级电网的电量数据开展同期数据比对分析,展示企业(行业)复工复产状态、预测趋势,辅助政府部门开展决策分析。
随着工程陆续恢复施工,电力大数据平台提供的数据实现每日复工工程、参建人数、隔离人数等信息清晰可览。平台还接入三级及以上风险作业视频42610个、四级风险作业视频1102个,已为27家省级电力公司及国网直流公司、交流公司196个复工工程提供服务。
原标题:挖掘电力数据价值 发挥数据资产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