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对水电开发的生态效应认识不足以及缺乏科学有效的量化评价工具,水电对生态的提升作用依然被认为是被动修复,而不是主动保护。”在近日由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组织召开的“中国水电进入了新时代”座谈会上,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长张野表示:“要大力宣传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从保护生态的角度来认识水电开发,推进水电开发。”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电力报” ID:zgdlb_CEPN 作者:冯义军)
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建水电装机3.56亿千瓦,装机规模占技术可开发量的47.5%。目前,我国水电技术可开发量6.87亿千瓦、年发电量约3万亿千瓦时,西南占69.3%、西北占9.65%。
在众多专家看来,新时代,应着力打造中国水电发展对青藏高原生态修复、预防和消减地质灾害等理论、技术和实践体系。充分利用我国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以水电开发为先导,助力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生态保护”成水电开发第一目标
“中国水电的新目标就是:生态、防灾、发电、水资源综合利用。”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杨永江在座谈会上谈道:“水电开发对于保障水、粮食、能源、生态、国土等安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流域梯级水电开发,对修复生态、防范灾害、水资源综合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我们根据绿色发展的总要求,通过水电发展热点研究探索,将流域梯级水电开发的主要目标明确为:修复生态、防范地灾、水力发电,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由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最新完成的中国科协前沿热点课题《水电发展热点综述》中强调指出。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院长郑声安在座谈会上介绍,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正在编制的“十四五”相关规划,对于水电发展更加强调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记者注意到,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中对于水电开发的表述是:“创新开发模式,统筹水电开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生态优先前提下积极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型水电站,大力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在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看来,水电的资源禀赋和快速发展可成为我国实现2030年的减排承诺以及巴黎协定的最基本保障。“推进水电与新能源协调发展是大势所趋。通过风、光、水能互补开发技术,将现有的水电基地建设成风光水电力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推动我国走向清洁能源的新时代。”
“剩余约3.5亿千瓦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青藏高原边缘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和黄河上游、长江上游、雅鲁藏布江等流域。”杨永江表示,青藏高原蕴藏了世界上最丰富的水能资源,为以水电为先导带动水资源综合开发创造了条件。“青藏高原东缘的西南诸河待开发规模高达1.3亿千瓦,西藏将是我国水电开发的重点。”
建设生态屏障呼唤水电开发
“为了保护绿水青山,我们才有了水电工程;为了水安全、水资源利用,我们才有了水电工程。在这个前提下,还可以发电。我们应从这样的思维逻辑来考量水电开发。”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晏志勇在座谈会上强调:“水电的功能一直都在发挥,水电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和推动作用却常常被忽视。应该更多地从能源安全、从水安全、从水资源利用的维度来统筹看待水电开发,推进水电高质量发展。”
水电站对修复和改善陆生生态作用巨大,已建成的一座座水电站演绎着绿水青山的美丽图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设的新安江水电站或许不被公众熟悉,但却已被“千岛湖”所替代;雅砻江上已经建成的二滩水电站,使植被稀疏的干热河谷变成国家级森林公园;黄河源水电站建成蓄水抬升地下水位,在黄河源沙漠中形成数千个月牙泉的奇观,真正使“沙漠变绿洲”。
“水电站水库的‘冷湖效应’有利于减缓冰川融化和雪线上升,可以增加水库周边的降水,促进植被生长,在沿江生态脆弱的干热谷区域形成一道道生态屏障,生态作用大。可以说水电开发将使生态脆弱的干热河谷得到根本治理。”杨永江在座谈会上谈道。
据杨永江分析,青藏高原过渡带海拔1000-4000米,生态敏感、地灾频发,水电开发顺应了河流自然阶梯化过程、消除了河流破坏力、减少了滑坡堵江等地质灾害,起到与“淤地坝”、“梯田”保持水土和山体稳定的类似作用。通过水电“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水塔”装上“开关”,调节有限的水资源,来满足生产、生活、生态的需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青藏高原边缘的各水电基地逐步建成,青藏高原边缘河流系统将成为调节局地气候、改善生态系统的一条条‘生态屏障带’。可以说,西部水电开发就是建设流域生态走廊,就是建设青藏高原生态屏障。”杨永江分析道。
水电生态效应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具有多层次、多过程、跨尺度的复杂性,而目前缺乏科学全面的量化评价方法。”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的课题报告建议:“在青藏高原水电开发进程中,将梯级水电开发的生态效应作为重要的维度引入规划设计阶段,不仅可以减少水电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可以提高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调控与调度功能,从而将水电开发被动影响生态的刻板印象扭转为主动保护和修复生态。”
杨永江建议:“不能简单地拿中东部河流水电开发的生态效应作为参考,必须根据青藏高原动力地貌生态条件建立因地制宜的科学评价体系,评估水电开发对青藏高原边缘河流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
“水电具有防洪、航运、供水、灌溉、生态、旅游等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需要在设计阶段就进行全系统考虑,机制上要创新,要结合智能化发展形势,做到全局系统最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在座谈会上指出。在王浩看来,水电的蓄能潜力很大,有待深入挖掘。他建议推进梯级水库的“全梯级调度”,“用多余的风电、光电抽水,让水倒流”,充分发挥水电站的蓄能作用。
相关专家建议,深入研究各水电基地梯级水库群对局地气候、生态系统影响的集群效应,量化不同坝型、库容、水位、水面面积等条件下梯级水库群控制和影响的空间范围及程度,从而可以对流域水电开发统筹规划,为最大化水电基地建设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作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