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山煤国际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山煤国际”)披露的三季报显示,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7.97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7.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8.516亿元,同比增长123.14%。继上半年逆势增长之后,山煤集团旗下的这家核心子公司三季度继续赚得盆满钵满。 记者观察发现,隶属于全国为数不多、具有贸易性质的煤炭公司,以及山西唯一拥有出口、内销两条通道的国企,山煤国际的收益几乎全部来自煤炭业务。不过,资本市场对其主业的关注度,如今反倒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后来居上”的光伏业务。特别是前不久,其与钧石能源共建10吉瓦异质结电池生产项目的举动,引来不止一位业内人士的积极评价,“除了煤炭、贸易,光伏业务值得期待”“凭借自身在成本管理及国内外贸易方面的优异能力,山煤国际进军光伏大有可为”。 由煤炭拓至非煤领域,重点聚焦当下最受热捧的新能源业务——在山西,山煤国际的选择并非个案。随着能源革命综改试点启动,一场“求新”之变正在席卷三晋大地的传统煤企。)
传统煤企主动求变
扎堆布局新能源业务
“晋能是全省最早建设、运营风电和光伏项目的企业,清洁能源现已成为集团主业。太阳能组件销量全国排名第12,拥有高效多晶电池、高效单晶PERC电池、超高效异质结电池等高效率产品。”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晋能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立友一脸自信。其所在的上级公司——晋能集团,已由山西知名的七大省属煤企之一,“变身”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企业,短短几年便创下多个全国乃至世界第一。
据杨立友介绍,集团在役、在建的清洁能源装机现为250万千瓦,太阳能电池组件产能达到2吉瓦。旗下晋能科技是全国首家实现异质结技术量产的制造商,产品以24.73%的转化率位居全国第一、全球领先。“我们的光伏产品还远销日本、德国、荷兰等多个国家,出口额约为2亿美元。”
在“煤都”大同,同为七大煤企之一的同煤集团,也经历着由“一煤独大”到“多元发展”的转变。相关负责人透露,“十三五”以来,集团非煤产业年均营收已超900亿元,占到年均总营收的一半左右。截至目前,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62.5万千瓦,除布局本省,项目还覆盖山东、陕西、河北等多地。“新能源发电已成为同煤电力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将专门打造新能源项目集群。”
记者梳理发现,以光伏、风电、氢能等业务为引领,七大省属煤企均已走上“求新”之路,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论及原因,多位负责人不约而同归结于“主动为之”。
“过去,煤企常感到难以抉择,抱着资源明明过得不错,为何要变?如今我们认识到,抱在手里的‘大饼’总有吃完的一天,烙好新的‘大饼’更加重要。谁走得早、走得主动,谁才能抢占转型先机。”杨立友道出不少煤炭人的心声。
坐拥资金、资源等优势
但也面临“先天制约”
作为“外来者”,煤企入局也引发了新能源行业的格外关注。在多位专家看来,他们所经历的破局问题,一定程度上正是山西转型的缩影。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能源革命“硬仗”中,传统企业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其力量依然不可忽视。
“相比新能源企业,省属煤企资金相对充裕,无论项目布局还是技术开发,背后支持力度更甚。此外,不少煤企手握廉价土地、发电指标等资源,也是很多新能源企业难企及的。比如,通过对废弃矿井的土地再利用,可大面积建设光伏电站;通过退出服役、指标置换等方式,以同等规模的可再生能源指标替代原有火电项目等。”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举例。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专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少军也称,如何将大型煤企的深厚背景、融资优势、资产储备等资源,转化为发展清洁能源的优势,在转型过程中至关重要。但同时,来自机制体制、管理、观念等方面的约束,同样需要关注。
以“用人”为例,多位煤企人士一致反映,新能源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精尖人才相对匮乏,成为制约发展的一大要素,人才引进、培育力度亟待跟上。“集团9万多员工,目前其实仅3000多人从事新能源相关业务,比例很小。随着新建电站越来越多,人才储备跟不上发展速度,现已出现人员少、任务重等情况。企业内部人员结构未能合理调整,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不足有关。”一位煤企负责人坦言。
人才困局的背后,涉及更深层次的机制体制变革。杨立友表示,从煤炭到新能源业务,实际是从资源依赖型产业向技术驱动型、市场竞争型产业的转变,传统发展方式不再适用。“新能源技术更新迭代快、行业发展节奏快,基本每半年就会发生一轮明显变化。在此过程中,不是仅有资金和资源、仅靠行政力量,或是做几个项目就够。以新行业的新规律为参照,这是一场传统煤企的自我变革。”
超前规划
“低头拉车”与“抬头看路”并举
根据能源革命综改试点的布局与举措,山西将变革新能源发展模式,抢占未来能源发展先机,同时推动能源全产业链发展,打造牵引转型升级新引擎。结合现状,传统煤企如何扬长避短,探索多元发展道路?
在吸取前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杨立友认为,“低头拉车”与“抬头看路”缺一不可。既要关注企业自身的转型,也要深刻认识新能源产业特性、市场特性,只有真正了解行业需求,才能做出适应发展的产品。
“在摆脱对传统资源依赖的同时,我们坚持以技术驱动为理念,长期保持三代技术的滚动发展,即生产一代、中试一代、研发一代。可以说,新能源是一个需要主动上前的快节奏产业,需要用技术进步去不断实现企业的精益求精,让转化效率更高,让生产成本更低。为此,持续的研发投入必不可少。”杨立友称。
这一观点,也得到潞安集团副总经理肖亚宁的赞同。“面对转型,超前意识十分重要。尤其是当前,行业极易出现‘飞蛾扑火’等现象,一个好的产品刚出来,不少企业就蜂拥而至。比如,潞安此前发展的多晶硅产业,就是在市场一拥而上的情况下消失的。在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提前布局至关重要。”
站在全局角度,曾少军进一步表示,由于远距离输送并不经济,未来不建议再搞大规模的基地式建设。相比之下,分布式新能源项目更为适宜。与此同时,新能源与传统煤企不是“相互干架”的关系,而应包容、融合发展。“新能源产业要借助传统企业规模大、实力强等优势,传统煤企也要找到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之处。在转型大势之下,单一能源将很难挑起能源革命的大梁,未来一定会呈现多种能源互补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