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21日,我国第一条重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在包头核燃料元件厂建成,每年可生产200吨金属铀,从而实现了重水堆核燃料元件国产化。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核工业” ID :cn_industry)
一条完美的弧线
在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职工心里,珍藏着这样一个片段:2003年3月22日上午,天空迷蒙,初春的寒风还很刺骨,冰凉的雪花时不时地被风吹打在脸上、身上,但这始终不能将他们心中的热情掩埋。因为,这一天,这一刻,我国首批国产化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在他们手中诞生,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国产化的大门已被推开。
中核北方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作为我国首条且为目前唯一一条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年产能力为200吨金属铀,目前生产线满负荷运行。
生产线于2000年4月1日奠基;2001年9月,完成土建工程;2001年11月中旬,完成设备安装调试;2001年11月27日,进入试生产阶段;2001年12月1日,完成秦山三期调试用28根模拟棒束的制造任务;2001年12月21日,完成2根标准燃料棒束的制造任务;2001年12月21日,全面建成,全线打通;2003年3月22日,首批国产化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顺利下线,按期完成了向秦山三期核电站供货的任务,标志我国在借鉴加拿大核燃料生产技术基础上,实现了重水堆核电燃料的国产化,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2014年底,生产线已连续保质保量地为秦山三期核电站提供燃料元件10多万个,并创造了堆内连续运行86个月零泄漏的好成绩,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以稳定的运行过程和可靠的产品质量,证明了我国核燃料元件的生产能力和实力。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悬挂在重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正门大厅的《忆秦娥·娄山关》,寄托了中核北方建设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的气魄和情怀。而今,这份气魄和情怀早已化作他们“重工精义、行德如水”的工作理念。
2014年,中核北方对运行近12年的生产线实施了内外部环境改造工作,同时,自主创新完成了生产线上四套主要设备的自动化改造工作。设备自动化系统的成功应用,替代了生产线上至少9名操作人员的工作量,不仅降低了人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而且每年可节约人力成本达近百万元。现在,就连重水堆燃料元件的技术转让方——加拿大人也对其十分感兴趣,非常想引进这些“中国制造”。
从引进、消化到吸收、创新,中核北方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继续着它的使命和任务,力争在燃料元件国产化的道路上描绘出一条完美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