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工程地震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原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大亚湾核电站技术顾问、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地震地质论证组副组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顾问李玶先生,因病于 2019 年 9 月 10 日19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来源:微信公众号“青塔”综合中国地震局、光明日报、中国工程院等)
李玶先生1924年3月20日生于湖北大悟。1943年考入原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质系,1947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解放后从事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方面的工作,1950年参与创办了南京大学工程水文地质专业。1954年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并从事沿海地下军事工程选址。1959年以来,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从事大地构造、地壳稳定性和工程地震研究。在工程地震地质研究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做出了卓越贡献,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李玶先生负责长江三峡水电工程的地震地质工作,提出稳定断块周边活动断裂带与强震成因联系的认识,为长江三峡大坝选址和地震安全性论证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并为后来的断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李玶先生先后主持的“西昌-渡口地区的地震危险区划及烈度区划”和“海南岛琼北地区烈度复核”工作,为我国地震区划图的编制提供了基本原则、方法和依据,分别荣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李玶先生在主持的大亚湾核电站选址工作中,对断层活动性鉴定方法、能动断层识别标志的系统性研究,推动了工程地震学和活动构造学的发展。在主持的二滩水电站、丹江口水电站、云南阳宗海火电厂等国家重大工程场址构造特征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中,创造性提出“强震发生断层”的概念,为我国工程地震地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并对重大工程建设做出卓越贡献。
李玶先生治学严谨,思想活跃,研究工作始终紧密结合我国的工程建设实践,成果丰硕,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著有《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等著作10多部,研究报告80余册,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
李玶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提携后进、诲人不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和学术骨干,为我国地球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玶先生对国家和人民感情深厚,七十余载孜孜以求,他一生追求真理,无私奉献,始终关注国家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他淡泊名利、乐观豁达、为人宽厚。他的科学精神、学者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景仰。
人们常羡慕李玶院士的高寿,他认为与自己的工作有关:“我常年跑野外,走出了一副铁脚板,也走出了一个健康的身体。大自然就像一把磨刀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很自豪我所从事的职业,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选择地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