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从这里扬帆出海。70年来,厦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前它是偏僻荒芜的海防小城,如今它成了勇立潮头、先行先试的改革“试验田”。70年来,电力与经济特区共成长。如今的厦门正在从高速度向高质量、从“小而美”向“美而强”大步迈进,而厦

首页 > 输配电 > 电网建设 > 报道 > 正文

福建厦门70年电力变迁 灯火璀璨 鼓浪前行

2019-07-24 08:54 来源:亮报 作者: 庄颖芳

厦门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从这里扬帆出海。70年来,厦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前它是偏僻荒芜的海防小城,如今它成了勇立潮头、先行先试的改革“试验田”。70年来,电力与经济特区共成长。如今的厦门正在从高速度向高质量、从“小而美”向“美而强”大步迈进,而厦门电网,也在城市腾飞的征程中,演绎着联点成网、敢闯敢试的精彩嬗变。

发展经济特区,电力先行

1949年10月,厦门解放前夕,厦门电厂3800千瓦发电机组被溃逃的国民党军队全部炸毁,厦门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彼时的暗夜,并没有持续很久。人民政府第一时间组织恢复电力生产,厦门解放3天后,鼓浪屿岛恢复供电;不到两个月,市区基本恢复照明。

由于地处海防前线,再加上电力工业基础落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0年里,厦门电力发展缓慢,岛上仅有零零星星几座小规模电厂供电。生于1943年的陈德昌,从15岁开始当学徒工,干的是线路检修工作。在他的印象里,早些年爬的都是木头电线杆,设备差、故障多,工器具要用板车拉到现场。无数和陈德昌一样的厦门电力创业者们,为城市的光明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正因为有了这些人,厦门电力得以从无到有,从小变大,获得新生。

1981年,厦门湖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开山炸石的炮响声震四方,唤醒了沉睡多年的土地,掀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崭新一页。

特区成立之初,厦门仅有110千伏进岛电源,全岛最高负荷只有5.8万千瓦。当时,人们形容厦门是“英雄的城市、美丽的厦门、昏暗的灯光、差劲的供电”,招商引资遇到不少障碍。1980年,厦门全年用电量仅2.521亿千瓦时,还不及现在一家大企业的用电量。不仅居民家中频繁停电,在用电高峰时,企业常常只能“停二开五”。这种状况显然不能适应厦门经济特区从湖里扩大到全岛的用电需求。

没有电,就办不好经济特区。1983年,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福建电力工业正式上划中央管理;1984年,厦门第一座220千伏李林变电站建成,城市供电网架登上220千伏等级新台阶;1989年,厦门第一条220千伏的李林至半兰山进岛输电线路投运;1999年,厦门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竣工送电,厦门电网结构、规模和供电能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省统一大电网的实现,以及强大电源的不断输入,使得厦门电网发展势如破竹,为特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世纪90年代,陈德昌出门抢修已经坐上了卡车,他负责检修的输电线路从35千伏一路升到220千伏。厦门街道上以前随处可见的木头电杆已被水泥杆、铁塔取代,带电作业能覆盖的操作类型也越来越多,城市里停电的状况也明显减少。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厦门调研时提出“跨岛发展”的战略决策,开启了厦门气势如虹的岛内外一体化进程。与此相适应的电网蓝图也随即铺陈开来,不仅厦门岛内的中心城区,厦门岛外的大片腹地也实施了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推进。现在的厦门电网,已经形成四通道八回路、“交直并济”的输电网架。2015年12月,厦门还建成投运了当时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320千伏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这项工程的投运意义重大,相当于在厦门岛内建设了一座容量达100万千瓦的无烟无污染电厂,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如今的厦门之夜如星光璀璨,电能供应不足的记忆也早已消逝。2018年,厦门全市用电量达269.6亿千瓦时,约为解放之初的11.15万倍。在电网的护航下,厦门阔步前行,跑出特区发展的“厦门速度”——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一半、外贸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五、进出口总额占据福建半壁江山、生产总值密度全国第五、经济可持续竞争力跻身全球百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换了天地,焕了新颜。

在敢闯敢试中一往无前

最让厦门人犯怵的,是每年的台风季。居住在厦门鹭江街道的林更生记忆最深的,是1999年正面袭击厦门的15级台风“丹恩”。“那年我刚从外地来厦门工作,第一次见到这么厉害的台风。全岛停电,15天后才恢复供电。”

2016年,17级台风“莫兰蒂”横扫厦门,林更生家用电却丝毫未受影响。后来林更生从报纸上看到,这次台风里,厦门岛核心区未停电,全岛75%的用户未停电;仅72小时,厦门岛就全部恢复供电,比1999年复电效率提升5倍。

两次台风,风速都远超电网设计标准,是什么让电网抗灾能力实现质的飞跃?“智能化”起了关键性作用。2009年,厦门率先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配电自动化系统,随后一系列配电网试点在厦门接连推开,厦门配电网水平在国内跃居领先水平。在建设世界一流城市配电网的进程中,厦门供电公司还进一步精细开展停电时户数管控,根据国家能源局最新公布的2018年全国主要城市用户供电可靠性指标,厦门排名第二。

改革开放以来,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特区精神不仅嵌入了厦门电网发展的肌理,更融入了供电服务升级的脉搏。

宸鸿科技是来自台湾的全球知名触控面板供应商,2003年起在厦门投资设厂。2011年11月,110千伏宸鸿科技专用变电站一次性送电成功,从开工到投产仅用了创纪录的10个月;2019年5月,为宸鸿科技新生产线配套的配电工程以超常规速度完工交付。“在大陆发展的这10多年,电力始终是我们可靠的伙伴,让我们非常有信心在大陆继续深耕发展。”厦门宸鸿科技设施处副处长刘罡感慨地说。

宸鸿科技的经历并非个例。在2005年大开发大建设的热潮中,软件园二期等多个重量级工业园区接踵登场,在不到100天时间里,厦门供电公司就奇迹般在各个园区建起四通八达的供电网络。这些工业园区里,后来诞生了大批国内IT产业“单项冠军”,包括领跑国内外图像类APP的美图秀秀、SIP话机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的亿联网络等。

近年来,厦门电力获取便利度不断优化。在海沧信息产业园,厦门供电公司通过优化电源点布局,让进驻企业可以就近接入电源点,省时省力省成本。这让园区内士兰明镓化合物半导体项目的工程总负责人朱利荣赞叹:“厦门供电公司根本不像一家‘老牌国企’,服务意识和能力甚至可以比肩当下的互联网企业。”

建设中的厦门软件园三期,电气负责人曾璟曾经为工期紧而发愁。“没想到供电公司推出了施工用电整体租赁模式,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他深有感触地说。

持续不断的改革创新探索中,厦门营商环境获得电力指标连年跃升。根据第三方测评,2019年年初厦门这一指标世界排名第13位,较2015年年初提升了102位。

为高质量发展再装“能源引擎”

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厦门碧海蓝天的背后,有电力的一份功劳。

7月18日上午,厦门高崎国际机场T4航站楼内,数架停靠的飞机正使用空港陆电供电。近几年,厦门机场31条廊桥实现了陆电全覆盖,厦门空港建管部能源和环境管理分部副经理陈如忠对比过去,感慨原来机场也可以没有刺耳的噪音和刺鼻的味道。

距离高崎机场20多公里外的厦门自贸片区内,厦门远海集装箱码头虽然依旧汽笛声阵阵,却难觅码头常有的浓重柴油味。2017年年初,厦门供电公司在这里试点投运了福建第一套船舶高压岸电系统,这里也因此成为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电动、零排放、全自动码头。而在厦门岛东北部的马厝电动汽车充电站,单桩日利用小时数长期保持全国第一。前来充电的网约车司机马师傅说,两年前他把传统燃油车换成了纯电动汽车。“充电比烧油省钱、不臭、安静,车子起步也快,挺好。”目前,厦门已建成核心区半径1.5公里电动汽车充电圈,新能源汽车量与汽车保有量之比名列国内城市前茅。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厦门交通的绿色能源升级已实现“海陆空”全方位覆盖,为美丽厦门释放了绿色发展红利。而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泛在电力物联网在厦门的落地,电网还将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装上更强劲的“能源引擎”。

从事多年传统电网业务的博士后熊军,不久前转到厦门供电公司互联网办公室接触全新的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工作。这让他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开创性的领域”。

今年6月初,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与厦门市政府签署了“泛在电力物联网支撑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在“政府主导、电力主动、社会参与”模式下,不少项目走上了快车道。熊军举例说,厦门供电公司受厦门市政府委托建设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政府监管平台,目前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将为城市统一规划、规范管理充电设施提供有效支撑。而在厦门翔安新机场和“一场两馆”两个新城中心建设中,高效集中式综合能源项目正在统筹规划中。

新一代多功能变电站也将在厦门落地,在更好平衡周边地区分布式清洁能源发展、改善变电站周边的供电质量的同时,还将向数据服务、云边计算等新业务拓展。

此外,智慧用电方案平台、配电设施智能运维托管等一大批共建共享平台也在逐步搭建起来,未来,厦门市民的能源消费将更绿色、更智能、更经济。“我们要努力做的,就是帮助城市实现‘用好电’向‘用好能’转变。一个以电为转换中心、多种能源和用能主体互联互通的综合能源体系,将为美丽厦门谱写更精彩的明天。”熊军充满期待。

厦门特区的创建

【链接】

198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面积2.5平方公里,1981年10月开始动工兴建。

福建办特区,最初,在选址上除了厦门以外还考虑在福州琅岐。福州和厦门都是福建的主要城市,配套设施都比较好,最终为什么确定在距金门仅数公里的厦门?

1980年6月8日,厦门市委、市政府在给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厦门经济特区的报告》中提出,建设厦门经济特区的有利条件很多,包括:厦门距香港、东南亚近,有一个海域宽、水深、不淤、少雾的良港;厦门已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厦门是一个海港的自然风景区。其中,最重要的是这一条:“厦门离台湾很近,距高雄170海里,港口前就是大小金门岛,厦台有悠久的历史关系,台湾人民大都是闽南移去。厦门建设经济特区,对积极开展同台湾的通商、通航、通邮,争取台湾早日回归祖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视察厦门特区,认可特区扩大到全岛,并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1985年6月2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的文件内容一共有14条,最后一条指出:“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是为了发展我国东南地区的经济,加强对台工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的重要部署。”

原标题:灯火璀璨 鼓浪前行——福建厦门70年电力变迁的故事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