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核工业)名录名单
中国核工业的“开业之石”
原子能“一堆一器”
中国核城
中国第一功勋铀矿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中国第一座铀浓缩核工厂
中国第一条铀水冶纯化生产线
中国第一个核燃料元件厂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发实验基地
中国第一座人造太阳实验装置
中国第一条国产化高科技特种材料生产线
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
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是过去时代给我们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国务院国资委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保护和开发中央企业历史文化遗产。经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央企业共有包括历史建筑、工业设施设备等工业遗产70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252套。这些工业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央企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历经六十多年的风雨砥砺,中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两弹一艇”以及自主三代核电品牌“华龙一号”辉煌中走来的中核集团,在发展历程中,留存了大量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设施、设备、基地以及生产工艺、企业精神等核工业文化遗产。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四个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今天在此发布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核工业)名录。
本次发布的首批核工业文化遗产是我们从近100项核工业文化遗产中精心挑选出的12项。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一一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开业之石
它是一块石头,但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1955年,这块采自广西的铀矿石被带进中南海,它被呈送给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当天,国家正式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可以说,它见证了中国核工业的起步与发展,它,被誉为中国核工业的“开业之石”。
这是一块带有美丽的黄色花纹的铀矿石,它被地质勘探人员采集到的同时,为中国发展原子能建立核工业打开了大门。1955年1月15日,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
刘杰:我就带着这个铀矿的标本,去向毛主席汇报,主席当时看见了标本,拉着我的手说:我们要发展原子能,这是决定命运的。
没有铀矿,制造原子弹就是“无米之炊”。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由于物资匮乏,科技条件落后,在找寻铀矿的过程中,一群怀着崇高理想的核工业顶尖铀矿地质科研人员献出了他们的无悔芳华。
1964年10月16日,令世界刮目的一声巨响在中华大地震撼登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壮举成为了中国立于世界之林的安全基石,也是我国扬眉吐气、挺起脊梁的关键;随后我国氢弹爆炸成功,核潜艇研制成功,尽显国威与军威,“开业之石”见证了中国核工业的起步、发展与辉煌,从此,我国踏上了发展核工业的创新之路。
一堆一器
它们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姐妹。 60年前,它们联手开启了中国的原子能时代。60年来,它们为攻克“两弹一艇”技术难关立下汗马功劳,为和平利用核能、造福人类点燃了希望之光。它们是国之重器,是中国跨进原子能时代的钥匙。它们,就是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1955年,党中央作出了集中力量发展核事业的重要指示,决定从苏联引进一座7000千瓦的重水型实验性重水反应堆和一台直径1.2米的回旋加速器,当时,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开始了“一堆一器”的建造工作。1956年5月26日,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动工兴建;1958年6月10日,回旋加速器调试出束。同年的6月13日,重水反应堆达到临界。
1958年9月27日,在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移交使用揭幕典礼现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为典礼剪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盛赞:“它们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已经跨进了原子能时代。”
“一堆一器”的建成,为攻克“两弹一艇”技术难关、研制人造卫星和洲际导弹,培养大批核工业技术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1987年,回旋加速器退役,20年之后的2007年,重水反应堆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中国核城
在中国版图上,它地处偏远的荒漠戈壁。在中国核工业史上,它是“两弹一艇”的功勋之城。它,是我国核工业最大的生产科研基地,支撑起全世界华夏儿女的脊梁。它,就是中国核城。
地处中国西北部河西走廊戈壁深处的404厂是根据国家核武器发展战略需要,于1958年经中央批准首批建设的,目前仍然是我国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政企合一的核工业综合性科研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核城。
60年来,核城人秉承“祖国需要我”的坚定信念,扎根荒漠戈壁,先后建成我国第一条铀转化生产线、第一座生产堆、第一座后处理厂、第一条核部件及核材料生产线等军民用核设施,创造了我国核工业建设发展史上多个第一,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核心部件,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试验、列装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国第一功勋铀矿
三个井田、六个竖井和一个斜井,它的创建与发展标志着我国铀矿业从无到有,奠定了新中国“两弹一艇”辉煌的历史基业。它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合格原料,为原子能事业提供铀矿石数万吨。它,就是中国第一功勋铀矿。
1958年5月,时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在二机部选址报告上批准在湖南郴县许家洞建设“郴县铀矿”。1964年1月更名为国营711矿。711矿是新中国铀矿工业史的一个缩影,被誉为中国第一功勋铀矿。
梁启昌:我们这是58年开始扩修的,形成一个主要的运输巷道,运输的矿石外送主要是制造原子弹和氢弹的主要材料,这个铁轨是双轨,可以并排走两列车。
1963年,第一批铀矿石连夜秘密运送出去,这批铀矿石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做出了重要贡献。从那以后,711矿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数以万吨的铀矿石。
这些始建于60年代初的红砖瓦房,陪伴711矿的建设者们,走过了50多年的风雨历程,续写着核工业的辉煌。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它是一块1170平方公里的神秘禁区。60年前,一群人在这里怀着“许身国威壮山河”的豪情,用奋斗和牺牲书写了奉献与忠诚,研制出中国的“两弹”。它使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终于有了自己的核武器。它,就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上世纪50年代初期,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党中央决定研制核武器,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选址青海湖北岸的金银滩草原,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221”基地。
在这块1170平方公里的神秘禁区内,攻克了原子弹、氢弹尖端科学技术难关,先后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它使中华民族在这个世界屋脊上屹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1987年,在胜利完成了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后,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撤销这座核武器研制基地,1995年5月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全面退役,移交当地政府开发利用,如今,昔日的神秘禁区已成为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中国第一座铀浓缩厂
它是中国铀浓缩的摇篮,中国的铀浓缩工业从这里崛起。在这里,到处都是富有创业密码、核梦光泽和红色基因的建筑实体,看似平淡无奇,却最能代表几代创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就是中国第一座铀浓缩厂。
1958年5月,时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亲自批准了中国第一座铀浓缩厂——504厂的选址方案,工厂克服了无数技术难关,建设难关和生活难关,于1964年1月14日取得首批合格产品,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发挥了关键作用。504厂先后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艘核潜艇和第一座核电站提供了合格装料,为实现强国强军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504厂建成投产后,出产品、出技术、出人才、向核工业系统输送了包括院士在内的大批科技专家,优秀工匠和管理人才。工厂获得了两千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先后完成了第一个国产铀浓缩示范工程,第一个国产千吨级铀浓缩工程,为铀浓缩技术完全实现自主化、国产化和工业化应用发挥了独特作用。
中国第一条铀水冶纯化生产线
水冶线、纯化线、配套工程尾矿库见证了中国核工业的起步和发展,军工记忆在这里留存,核工业精神在这里绽放。它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为核工业蓬勃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它,就是中国第一条铀水冶纯化生产线。
中国第一条铀水冶纯化生产线,主体由水冶线、纯化线及配套工程尾矿库三部分组成。
铀水冶生产线,于1963年8月建成,是我国第一座工艺流程完善,能处理多种矿石的水冶厂。铀纯化老生产线,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纯化工艺技术,于1962年9月建成,生产出二氧化铀产品,至今已经运行了56年。铀尾矿库,是铀水冶纯化生产线重要的配套工程,始建于1958年,1963年11月建成使用,由九个坝段与三个丘陵山头围拦而成,1995年进入退役治理程序。
中国第一条铀水冶纯化生产线见证了中国核军工的起步与辉煌,是第一代核工业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对传承“核工业精神”,留住“军工记忆”具有极为深远的作用。
中国第一个核燃料元件厂
六十载风雨征程,忆前尘过往,我国的核燃料元件研制从它这里起步。“两弹一艇”的惊世伟业,它贡献突出。看今朝明日,它牢记兴核使命,置身国家战略高技术研究。它,就是中国第一个核燃料元件厂。
北有大青山为屏,南有母亲河守护。1958年,我国第一座核燃料元件厂孕育在内蒙古包头市东北荒原上。时至今日,历经60年的淬炼,这里成为我国当前核燃料元件种类最多的生产商、供应商、服务商。
1964年4月,在仓库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重要部件,孕育了团结协作,勇克技术关的“仓库精神”。在前苏联专家撤走后,建成了我国第一条金属钙生产线,孕育了严抓管理,厉行节约的“一厘钱精神”。中国第一个核燃料元件厂为我国原子弹爆炸,为国内实验堆元件的研制,核电站核燃料元件供应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最初的铀矿经过加工,来到这里,经过能工巧匠们的“奇思妙想”、“巧夺天工”,被制成燃料元件,成为各种堆型的“粮食”。核燃料元件是贯穿整个核工业产业链的“核芯”,是能量的源泉,是保护核电安全的第一道屏障。肩负这一使命的中国第一个核燃料元件厂,核安全事故为零的底线从未被打破。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发试验基地
1965年,它响应“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铮铮誓言,第一次建成了核动力反应堆,第一次掌握了核潜艇核心技术,为形成海基核威慑力量做出了历史贡献,它是中国核动力工程的摇篮,被称为“中国堆谷”。它,就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发试验基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轻的新中国面临核大国的讹诈与威胁,毛主席发出铮铮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1965年冬天,大批科技精英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西南山坳,开始建设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九0九基地就此形成。
八千军民大作战,在沉睡几千年的山谷战天斗地,艰苦攻关。短短几年间,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建成,与之同步建设的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成功下水,新中国第一次有了海基核威慑力量!中华民族的海防揭开崭新篇章!
中国第一座人造太阳实验装置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人们在这里以青春的激情和生命的执著,谱写着核聚变梦。它为世界核聚变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是我国核聚变能源开发史上的里程碑。它,就是中国自主设计、研制、建成的中国第一座人造太阳实验装置。
在四川乐山的一所大学里,隐藏着一座鲜为人知的博物馆,一座人造太阳实验装置赫然屹立在博物馆里。
董贾福:寻找一种新的能源,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人类的一种愿望。核聚变,就如同生生不息的太阳,就是把氢弹在瞬间放出的能量,能够通过人工控制的方式,把它的能量聚合起来,控制起来,能够为我们人类产生一个新的能源,如果成功了,想获得一个清洁的永久性的能源,一个伟大的理想就成功了。
核聚变的原理并不复杂,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这种反应在太阳上,已经持续了50亿年。为了实现人类的这一伟大理想,1984年9月,585所,自主设计、研制、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大型人造太阳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装置上,等离子体的物理品质参数,达到同类装置的国际水平,科研人员在它上面取得了5000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世界核聚变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核聚变能源开发的里程碑。
中国第一条国产化高科技特种材料生产线
它的历史是三线建设的缩影,历经半世纪风雨沧桑,依然忠诚地挺立在祖国的大后方。它是一座精神的丰碑,继续践行神圣使命,书写时代荣光!它,就是中国第一条国产化高科技特种材料生产线。
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
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零的突破”是它的标签,“安全”“典范”“发展”是它的底色。它是中国核电的“井冈山”,中国核电自主发展之路从此照亮。它实现了周总理的历史夙愿,是“国之光荣”。它,就是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
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位于浙江省海盐县城东南8千米的秦山麓,总占地面积为30435平方米。1970年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开始筹建设计,主体工程于1985年3月20日开工、1991年10月建成,1991年12月15日机组并网发电,使我国成为能够自主设计建造和运行核电站的国家。
秦山核电站是我国核工业“军转民”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实现我国核电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调试、自主运营管理以及核电装备自主设计建造,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已累计安全稳定运行27年,WANO综合指标两次位列同类机组世界第一。
秦山核电站是“中国核电的井冈山”,中国第一批核电操纵员从这里诞生。它实现了周总理“通过这座核电站的研究、设计、建设、运行,培训人员,积累经验,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的历史夙愿,开启了中国核电发展的第一篇章,留存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原标题:聚焦丨让核工业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这个发布会你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