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王寿君再次呼吁:设立国家“核科学日”,让公众正确地了解核、认识核、接受核。
这已是他第二年联名递交“关于设立国家‘核科学日’的建议”的提案。
时间回放到一年前,王寿君提出这个提案,当时国家核安全局官微以及新浪微博等网络平台,还发起题为“设立‘核科学日’,你怎么看?”的调查问卷活动。据当时统计的情况,共计约6万人进行关注,98%的参与者支持设立“国家核科学日”。
这样的结果从侧面也反映了设立核安全日的必要所在。
对支持核能大发展的人而言,这样的一个日子,可以让核能在我国电力支杆上占有更重要的一杆,也能让从事核能的人,看到国家层面的尊重和关注。
而对即使是不支持核能和核电事业的人来说,一个集中的时间点进行理性表达也很必要。
所以出现这样的民声反馈不是偶然的。
设立核安全日,意义也是多重的。
首先,我们知道,国内核工业人有一个历史继承,即继承自“两弹一星”的精神辉芒。
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能在短短几年内实现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0年11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1967年6月;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1971年9月);
这样的成绩不仅在于钱学森、邓稼先、彭桓武、彭士禄等一代代人的努力,更在于我们从开始就有了一种“戈壁滩上献青春,献完青春献子孙”的精神血液。
而在后来的728工程的开展、第一座核电的生成、一座座核电崛起,都能看出我国核工业人不懈奋斗的身影。
“无论是在研制原子弹、氢弹的年代还是现在,‘两弹一星’精神、核工业精神都是我们走有中国特色的科研道路,发展高科技的精神支柱。”
设立核安全日,有利于对这种精神的继承。
当然随着时代发展和核能民用化,如今对核的关注,公众关注最多的是其安全化。
这也就不得不考虑到提议设立核科学日的另外一个层面意义。
也就是,核科学日,顾名思义,就是让大家在认识和对待核的问题上,要抱着科学的态度。既利于核电科普,也利于公众了解。
中国的核工业企业也会继续秉持科学的态度,致力于对核能的发展和利用即公众科普事业。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设立核安全日,对核能企业而言,是必要的,对公众而言,也是需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王寿君在提案中提议,将每年的1月15日设定为国家“核科学日”,这个日子有什么特殊性呢?
1955年1月15日,党中央做出发展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决策。
中国核工业事业的起步从此开始。
原标题:中核董事长再次在两会提案设立核科学日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