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至,夏已止。秋收的季节即将来临。
农谚道,“千浇万浇,不如处暑一浇”,此时此刻,每一眼通电机井所喷射出的水花都饱含着农民对收获的期盼。
年年秋收盼丰收,今年的秋收又多了一份期待。6月29日,由国家电网公司投资建设的2016~2017年“井井通电”工程全部竣工,国家下达的150.73万眼农田机井通电任务提前半年完成。电力作为支撑农业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基础设施,给“三农”带来的积极影响在这个秋天即将被检验。
2016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新型小城镇、中心村电网和农业生产供电设施改造升级”任务,要求到2017年底完成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实现平原地区机井用电全覆盖。完成3.6万个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78.2万眼机井通电、2.2万个自然村新通及改造动力电任务的“两年攻坚战”。目前工程建设时限已进入倒计时。
从1998年国家启动农网改造工程,以满足农村居民简单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到今天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推进城乡电力服务均等化,电力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支撑作用,而是肩负起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任,被赋予了更高的责任和使命。
20年农网升级路
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扩大内需,国家实施了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在当时的农村经济发展背景下,农网改造工程把满足农村居民一般性照明、看电视和粮食加工等用电需求作为标准。虽然只是满足农民简单的用电需求,但对于当时许多连电灯也用不上的农村地区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在此后的十几年中,农网改造工程不间断地推进。2003年,国家电网公司进行了县城电网改造;2004年启动了西部电网完善工程,并在2006年将农网完善工程扩大到中部地区;2006年开始实施“户户通电”工程,同年又大力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2008年启动了包括农网完善工程、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等农网建设项目。
截至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累计建设改造高低压供电线路610万公里、变电站20530座。通过农网建设与改造,农村电网的供电能力得到有效改善,供电质量显著提高,基本保证了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正常用电。通过开展低电压整治和实施“机井通电”等建设工程,为落实家电下乡政策、服务农业生产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电力保障。
然而,快速增长的农村经济、迅猛发展的现代农业,使得农村电能消费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农村电网面临巨大的供电压力。2010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在过去十几年改造的基础上,国家电网公司积极推动农村电网向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转变。
在此轮改造中,国家电网公司将服务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点,全力服务城乡统筹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服务低碳经济和清洁能源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建设。“十二五”期间,农村电网实现跨越式发展。农网户均配变容量由2010年的0.99千伏安提高至1.72千伏安。农网户均停电时间由2010年的31.9小时减少到13.1小时,综合电压合格率由2010年的97.48%提高到99.065%。综合治理农村低电压3071万户,累计为58万无电户2240万无电人口解决了用电问题。
从1998年至“十二五”近20年间,农网改造对农村生产生活的改善,通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见一斑:1998年开始实行农网改造时,农村用电量2042.15亿千瓦˙时,到2015年时增长至9026.9亿千瓦˙时;1998年,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3970.81元/户,2012年为16974.09元/户,年均增长10.93%;199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162.0元,2013年为8895.9元,年均增长9.89%。这些数据归纳为一句话:农村居民以年均约10%的速度实现“生活质量节节高”。
不可否认,农网改造对塑造农村生产生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农网改造塑造了新农村。
农村电力发展面临新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启动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传统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农民群众的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得到扭转。
然而,与农村持续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相比,农村电网发展仍显滞后。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翻一番,全国GDP总量将接近80万亿元,其中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县域GDP将超过40万亿元。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加速推进,据预测,到2020年,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农业生产用电量将达到1289亿千瓦时,“十三五”年均增速为7.7%。
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经济社会所呈现出的新的发展特点,对农村电力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开展农村“低电压”综合治理。这是中央一号文件中第7次出现“农村电网改造升级”。2016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努力补齐基本民生保障的短板,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农业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十三五”期间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2016年3月25日,在国务院召开的“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电视电话会”上,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是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惠及亿万农民的重要民生工程,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拉动农村消费升级的重要基础,是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一举多得。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是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也是加快农村电网升级的现实需要。
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增添动力
农网改造近20年,是农网改造大投入的20年。“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投入3075亿元;“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累计下达农网专项工程投资3675亿元;“十三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打造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坚固耐用的现代化农村电网,投入将达到5222亿元。
在万亿元投资的背后,还有着繁重的任务。2016~2017年,农网改造升级最为关键的两年攻坚期,国家电网公司除了完成“井井通电”和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外,还要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其余专项建设。与以往几轮农网改造升级相比,此轮农网改造升级标准更高,要求更严,更注重工程品质,更利于农村经济长远发展。为此,国家电网公司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常态工作机制确保工程有序推进;科学编制工程规划,采用典型设计,做到电网规划与地方产业规划之间的紧密衔接。在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中推广应用“三通一标”和“农网实用技术”,推进标准化建设;积极同地方政府沟通衔接,落实支持政策。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各环节管控,严格规范管理,提高农网工程建设质量。
今天的浙江农村,早已改变了炊烟袅袅、烛火莹莹的样貌,生产生活电气化,工业化园区、生态农业、农家乐、电子商务在不断升级的电力基础设施支撑下得到了空前发展,一批融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文体传承为一体,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两美”精品村初具规模。
在河北,发展蘑菇种植业20多年的灵寿县,种植区遍及98个行政村。农网改造升级给灵寿县带来了可靠的电力保障,让蘑菇种植业焕发了新的生机。该县的蘑菇种植面积已扩大到600万平方米,十几个品种,年产量12万吨,形成了整条产业链,产品畅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3.1万农民因此走上了致富路。
地处贺兰山东麓的宁夏永宁闽宁镇,光伏农业大棚产业园区内,蔬菜、花卉种植,蝎子、蚯蚓养殖引领当地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电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推动着昔日的荒漠戈壁变为如今的生态移民示范新镇。
“十三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将全面解决农村低电压和县域电网联系薄弱问题,保障边远贫困地区基本用电需求,改善社会民生。2020年基本实现电力普遍服务均等化,城、农网户均停电时间差值缩小到3.9小时,综合电压合格率差值缩小到0.55个百分点。农村供电服务半径小于10公里。不断提升农村电网整体水平,满足广大农民用电需求,加快城乡电力服务均等化进程。
今年9月30日,是国家电网公司为新一轮农网改造“两年攻坚战”设下的终点线,各专项工程建设任务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实现目标指日可待。此刻,在这场战役的尾声,更加真切地读懂了农村电网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发展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意义。
延伸阅读:
农网改造惠民生
原标题:【特别策划】9·30,农网改造升级冲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