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GEIDCO)又开会了,这次会议的主旨依然是可持续发展与清洁能源,并且还打出了一张感情牌为了孩子。刘振亚作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在致辞中强调了三个关键:第一,以全面合作凝聚发展合力,拓展理念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深化各方交流,开展务实合作。第

首页 > 输配电 > 电网建设 > 评论 > 正文

【不同声音】逆全球化浪潮乍起 全球能源互联网不乐观

2017-03-01 11:38 来源:能源圈 作者: 刘丰

2月22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GEIDCO)又开会了,这次会议的主旨依然是可持续发展与清洁能源,并且还打出了一张感情牌——为了孩子。刘振亚作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在致辞中强调了“三个关键”:

第一,以全面合作凝聚发展合力,拓展理念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深化各方交流,开展务实合作。

第二,以科技攻关引领创新发展,在柔性直流输电、大容量储能、能量路由器、信息物理融合、大数据、物联网、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方面尽快取得一批创新成果。

第三,以项目实施加快战略落地,推进中韩日联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深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网项目,及北非太阳能、中非水电基地开发外送项目研究。

另外,GEIDCO还发布了三份报告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战略白皮书》

《跨国跨洲电网互联技术与展望》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与展望2017》

这次的会议让我们联想到去年3月的“2016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的盛况,能源互联网领域及关注这一领域的600多位大咖齐聚北京,除了本地的各大媒体争相展开追踪报道,外地媒体亦纷沓而至,场面甚是壮观。一年后的这次会议明显变小了,参与人员明显没有往届有影响力了。

为什么?我们认为有可能是越来越多的人对能源全球化持不乐观的态度,原因就是全球正在掀起一波逆全球化的政治风潮——

表现一:川普就任美国总统,这个人的显著特点就是逆全球化。

表现二:英国拟3月展开脱欧谈判苏格兰有意借机独立公投,脱欧阴影笼罩着整个欧洲。

表现三:法国一家民调机构2月20日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总统选举候选人、在安全问题上态度强硬的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领导人玛丽娜˙勒庞的民意支持率显著上升,达27%,居各候选人之首。48岁的玛丽娜˙勒庞是当今法国政坛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名字,主张排外、反移民、反全球化,也主张法国“退欧”,她被称作法国“最危险的女人”。

全球能源互联网,其基础是全球化。各国若闭关锁国,则这一计划绝无实现可能。“能源圈”评论员刘丰在去年底撰文评述全球能源互联网,也基本持不乐观态度,兹全文照发,以供批评。

全球能源互联网作为一种构想有其存在的理论和现实的基础,但也有需要推敲之处。

全球能源互联网从概念的提出,到倡议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有一个人的名字是绕不过去的。他就是前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

2014年5月,全球可持续电力合作组织2014峰会在俄罗斯莫斯科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时任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的刘振亚首提“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构想”。

此后,美国老牌财经杂志《福布斯》发表刘振亚署名文章,呼吁世界各国尽快展开多方合作,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利用特高压技术将极地风能和沙漠地区太阳能发电变成可供享用的清洁能源,造福全人类。

刘振亚或者说国家电网公司的这一构想,在2015年9月得到进一步放大。2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发出这样的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机制,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

至此,全球能源互联网从一个概念变成一种现实。2016年3月,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成立。2016年5月,刘振亚不再担任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成为他最重要的TITLE。

雄心勃勃的构想

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里,有一位副主席大名鼎鼎:孙正义——曾投资马云的日本软银集团总裁。

2011年3月,日本遭遇9级特大地震,造成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从这个时候起,孙正义就在思考日本的能源问题。他想用太阳能、风能替代危险的核电,但是,狭长的日本诸岛,这种可再生清洁能源根本不够用。孙正义的设想是:从能源资源丰富的蒙古或者俄罗斯引进电能,建设一个跨越东北亚多国的国际电网。

据说,当孙正义为自己的设想激动不已的时候,突然发现,邻国一位企业家提出了更为大胆的构想,这便是“全球能源互联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确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构想。

这是一个旨在解决全球能源问题的构想。刘振亚认为,全球能源的根本问题,是人类能源供应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所谓资源约束,一是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有限性,二是能源资源与消费分布不均衡。而环境约束,则是化石能源带来的大家能感同身受的环境污染,以及科学家们十分忧虑的全球气候变暖。

要想突破约束,就要找到既能避免现有能源劣势的新的能源,以及,改变能源的利用方式——不要再燃烧释放二氧化碳。

理论上,地球上清洁能源丰富,水能资源超过50亿千瓦,陆地风能资源超过1万亿千瓦,太阳能资源超过100万亿千瓦。仅开发其中的万分之五,就可以满足未来人类社会全部能源需求。从上世纪发生两次石油危机之后,各国就开始了大规模的风能、太阳能技术研发。到2013年,世界风能以及太阳能已经占发电总装机容量7.1%,并且,这一步伐还在不断加快,大有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之势。

电能具有清洁、高效、便捷的特点,可以较为方便、高效地转换为机械能、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源并实现精密控制,电能成为了不同能源形式相互转化的枢纽,同时电能可以大规模生产、远距离输送并瞬时送至用户端,因此,在能源消费环节实施电能替代是能源消费格局调整的必然选择。

在刘振亚的论述中,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建设,正是为了适应世界能源发展的这两种“替代”的趋势。

事实上,即便是风能、太阳能,从全球的角度而言,也是分布不均衡的。北极地区富风,约占全球陆上风能资源的20%;赤道一带阳光充足,仅北非、东非、中东、澳大利亚等地区,可开发的太阳能资源就占全球的30%。把这些清洁能源输送到世界各地,也是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使命。

全球性的能源输送,需要长距离运输。专业知识告诉人们,电能在长途奔袭过程中,会有严重的损耗——除非电压特别高。而中国,或者说国家电网公司,正是特高压技术的翘楚。

以上,是构成全球互联网的核心要件。当然,要想建成这样的超级电网,还需要很多技术支撑,比如,坚强智能电网,等等。

2015年初,刘振亚推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专著,对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想有详尽的描述,读者诸君不妨一读。据信,国家电网公司为此组建了一只超过300人的队伍对全球能源互联网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支持了这本42万字著作的完成。

还在构想阶段

全球能源互联网构想从提出到现在,时间未满三年,目前仍处于构想、论证阶段。

这个世界上对全球能源互联网思考最多的人刘振亚,也曾为全球能源互联网规划了时间表与路线图——

到2020年,实现国内互联;

从2021年到2030年,实现洲内互联;

从2031年到2050年,实现洲际互联,全球能源互联网基本建成。

在2015年之前,也有学者规划了另外一张时间表:当前~2030年,实现洲内互联;

2030~2040年,实现跨洲互联;2040~2050年,实现全球互联。

表述虽然大同小异,但可以看出,刘振亚更加关注国内互联。全球互联,无论如何都是建立在国与国之间的电网互联基础之上,没有国内互联,全球互联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全球各国电网基础不同,以不到10年时间实现国内互联(这个国内,理应不仅仅是中国),本身就是一件艰巨的任务。

事实上,也不能完全说全球互联网没有任何新的进展。中国作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倡议发起国,正积极开展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的9项互联互通重点工程。2016年3月底,中国国家电网公司、韩国电力公社、日本软银集团、俄罗斯电网公司共同签署了《东北亚电力联网合作备忘录》,推动亚洲跨国电力合作迈出关键步伐。据报道,全球能源互联网作为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内容,已纳入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工商峰会(B20)政策建议报告。刘振亚在会上透露,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将加强欧洲电网骨干网架建设,支撑洲内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加快引入非洲清洁能源,扩大能源供给;推进欧洲、亚洲、非洲电网互联,更大范围优化配置清洁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主体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在中国的推进,则以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建设为核心。在特高压发展方面,中国已建成了“四交四直”8项特高压工程,“三交七直”10项特高压工程。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四纵七横”和“三华(华东,华南,华中)”特高压交流网架。这是一项浩大而有争议的工程,但已经初具规模。

促进新能源发展

可以说,刘振亚的全球能源互联网设想,核心基础和目的之一,是以可再生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

可再生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海洋能以及生物质能等。在中国,更多人习惯性地把他们称作“新能源”。

据测算,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将达到66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90%。目前,风电、光电占全部发电量尚不足10%。未来30多年中,规模将增加9倍,这给风、光等新能源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如果按照全球能源互联网设想推进,全世界为此进行的累计投资将超过50万亿美元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也许对于中国的投资,刘振亚所说更有根据,因而也更“靠谱”。他说,未来十年,中国能源互联网建设每年投资将达到2万亿元。

每年2万亿投资,足以拉动中国的GDP增长超过1.5个百分点。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不仅大大利好新能源,还能大量消化钢铁、水泥、风电、光伏等过剩产能,有力带动新材料、智能制造、电动汽车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新技术、新业态加快成长,对于治雾霾,也有巨大的环境价值。

挑战多多

全球能源互联网构想的推出,以及中国在联合国会议上的倡导,引起广泛关注。

对于一个新鲜事物,有拥趸就会有质疑者。无论是简单的赞成或者反对,都不否认全球能源互联网构想面临着一系列史无前例的挑战:全球能源互联网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全球能源互联网对基础设施之间相互依赖程度的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全球能源互联网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复杂的系统。

全球能源互联网,需要多国在政府、企业等多个层面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然而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利益也一道很难跨越的鸿沟。在某程度上,涉及一国经济命脉和民生基础的电能,其产、输、配、售、储等都掌握在某一组织或者少数国家手中,无异于主权丧失。

这张网本身的物理安全性,在恐怖主义仍然是人类一大威胁的现在,也堪忧虑。直至目前,也无人敢断言在未来30-50年内,恐怖主义会消失殆尽,也无人敢保证其他事关安全的黑天鹅事件不会发生。

与另一种趋势相悖

受资源禀赋和环境因素所限,传统化石能源逐渐为清洁可再生能源替代,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更多利用电能作为能源,也是人类的现实选择。

以风和光为主要代表的新能源,最佳的利用方式是分布式利用。简单而言,分布式就是发电端和受电端距离较近,比如说,你所居住的社区旁边,就有一个太阳能电站,社区和这个电站,形成了微型电网。这样不需要长距离运输,经济性大大提高。无数个微网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一张大网。这和现在的互联网极其相似。

对于分布式能源,在美国著名趋势学者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有更为美好的描述。这种描述,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哲学性,因而,也更具有参考价值。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能源革命。这种转型,就是300多年来形成的以传统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体系的变革。这种能源体系和大工业时代一样,是建立在集中式基础之上的模式。

在某种意义上,全球能源互联网构想依然是这种能源体系的延续,甚至是加强版:北极和赤道地区是两个超级的能源生产中心,籍由特高压线路输送至受电端。

当今世界是一个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尽管清洁的风能、太阳能理论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它们也有固有的不确定性弊端,如波动性(例如,风力大则产能多,风力小则产能少)、间歇性(例如,有阳光的白天可以发电,也晚则不能发电)等。

有没有比它们更好的能源?答案是肯定的,比如聚变反应。大家熟知的氢弹,就是聚变反应。聚变也是太阳能量的产生机制。现在,科学家的努力,一是让以氚氘为原料的聚变反应可控,一是用其他材料进行聚变,既可小型化,又降低聚变温度,同时,也不产生放射性。

以这样的视角去审视全球能源互联网,可以用一句话作为总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原标题:逆全球化浪潮乍起,全球能源互联网不乐观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