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核电行业又发生了许多大事,北极星电力网小编精心整理了本周(2017.1.9-1.13)要闻,以供大家参阅。
一张图看懂核电行业及其市场

详情点击◀
大亚湾的真相!一定要看!

详情点击◀
相关阅读:北极星电力网核电一周要闻回顾(1.2—1.6)
三代核电AP1000全球首堆正在热试 计划上半年并网发电
备受关注的中国从美国引进三代核电AP1000全球首堆——三门核电站1号机组,目前正在热试中,计划今年上半年并网发电。这比其原工程节点,整整延误了3年多。
详情点击◀
国家电投携洛克希德马丁造核电“中枢神经” 如何杜绝后门?
按计划,NuPAC平台将首先应用于国家重大专项、中国自主三代核电CAP1400示范工程1、2号机组。历时8年,由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下称国家电投集团)和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下称洛马公司)联合研发的核电站“中枢神经系统”,已获得中美两国政府核安全监管机构颁发的行政许可证,不仅可用于中国和美国的核电站,还将走向全球核电市场。这也意味着中国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拥有了完整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该领域长期被国外几大仪控供应商垄断的历史。
详情点击◀
17年9度空缺后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花落”大亚湾
翘首以待,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得主揭晓,“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1月9日获得殊荣。这个自然科学领域最受瞩目的奖17年来曾9度空缺,可谓“慎之又慎,宁缺毋滥”。简单来说,获得项目必须是重大科学发现,得到同行认可。
详情点击◀
受控核聚变实验走了多远
去年底传出消息,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获得重大突破,中国物理学家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制造出比太阳中心温度还要高的氢等离子体,并且稳定燃烧了1分多钟。受控核聚变是人类获取能源的梦想,它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真正获得商业成功可能还需要付出几十年的努力。那么,人类为此走过了哪些路?
详情点击◀
相关阅读:北极星电力网核电一周要闻回顾(1.2—1.6)
核电去年“零核准”引关注
2016年已经过去,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过去一年中国核电行业发展平稳,二代加机组陆续并网发电,三代机组建设顺利。不过,关心中国核电建设的人们也会发现,去年全年并没有新的核电机组获得核准。正所谓“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我国核电发展走到今天,如何形成合力,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已成重要课题。
详情点击◀
2016 中广核不能不说的事儿!
1月9日,中国广核集团2017年工作会议正式拉开帷幕,中广核董事长贺禹做集团年度工作报告,全面回顾了2016年的工作,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部署了2017年工作。
详情点击◀
核电发展:绕不过的后处理
按规划,2020年我国预计运行5800万千瓦各型反应堆机组,每年产生的乏燃料或超过1000吨,建设大规模乏燃料后处理厂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乏燃料后处理是目前已知的最复杂和最具挑战性的化学处理过程之一,也是核电发展中最具争议性的议题。近日,连云港市民反对中法核循环项目落户当地,将这个突出问题从幕后推到了台前。
详情点击◀
谁在监管核行业?
核电监管机构:中国核安全监管机构是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
详情点击◀
相关阅读:北极星电力网核电一周要闻回顾(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