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英媒头条都被一个叫做“欣克利角核电站”(Hinkley Point nuclear power station)的关键词刷屏了:
相关阅读:
1.英政府批准180亿英镑欣克利角核电项目 中资占三分之一
2.全球最贵核电项目获批 中国核电正式登陆英国市场




(图片来源:各大英媒新闻标题截图,英伦圈编译)
这种众口一词、或隐约或直白的“唉呀妈呀终于有结果了”的画风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从2005年布莱尔政府提出新核电站兴建意向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坎坷波折,在中国的中广核集团和法国电力集团EDF投资下,欣克利角核电站眼看就要在今年正式启动,却在7月28日被特蕾莎-梅大手一挥,叫停了!

(图片来源:英国快报)
要知道,欣克利角项目可是去年习大大访英的时候,跟卡妹子亲口谈妥的!可梅姨上台刚满两周,就急着把这项被视为中英关系“黄金年代”标志之一的合作给拦下,不明摆着既打前任的脸、又不care中国的感受吗?

去年习近平主席访英与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合影。(图片来源:英国电讯报)
果不其然,欣克利角核电站项目在最后关头被梅姨政府卡住的消息一经报道,立即引起了相当广泛的关注。8月8日,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在《金融时报》撰文,暗示中英关系将因此受到影响。BBC也在两天后报道称,计划的延迟引起了中国官方的强烈反映。
另一方面,作为三方投资者之一的法国电力集团EDF也是一脑门子的不开心,准备好签约的会场都拆除了。总之9月初特蕾莎-梅启程去杭州参加G20峰会之前,不少英媒是摆好了小板凳,就等着看梅姨被中法两方“拷问”一番。

特蕾莎-梅在新任财相菲利普-哈蒙德(Phillip Hammond)陪同下出现在机场,前往杭州参与G20峰会。(图片来源:独立报)
也有英媒觉得事态并没有那么严重的。《英国电讯报》当时就撰文称,既然中国政府还是邀请了特蕾莎-梅参加G20峰会,那就说明两国关系并没有遭受什么重创。
就G20峰会上的结果来看,《电讯报》的预测还是比较准确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9月5日表示,中方一贯重视中英关系。特雷莎-梅也在同一天的记者会上表示,两国来往不会因她在欣克利角项目的决定发生“脱轨”。她说,英国“与中国的关系不仅仅是欣克利角”,“如果你看看中国在英国其他领域的各种投资,我们已经构筑了黄金战略合作关系”。

特蕾莎-梅与习近平主席在今年G20峰会上握手合影;两国领导人于9月5日就包括欣克利角核电站项目在内的中英合作进行了一对一谈话。(图片来源:英国电讯报)
果不其然,在经过长达六周的所谓“重新审核”之后,的欣克利角核电站终于获得了“放行”!今天宣告“亮绿灯”后,中广核方面的发言人就表示:“现在我们终于能和战略伙伴EDF一起推进项目实施了,为英国提供安全可靠、可持续的低碳能源。”

欣克利角项目基本信息图解。(图片来源:英国政府网)
所以欣克利角核电站的命运究竟有多重要,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被广泛作为中英关系的小小“风向标”?
欣克利角项目有多重要
欣克利核电站立项的起源,其实可以追溯到2005年11月,布莱尔政府发起的一轮能源政策审核。经过超过半年的评估,2006年7月英国政府为新建核电站亮了绿灯,英国政府开始寻找适合的地址和承建方。
在接下来多年的反复论证同时,法国电力集团EDF在2008年9月以125亿英镑的价格买下了英国能源公司(British Energy),并2012年11月通过了英国政府的审批,取得了25年来英国第一个核电站建设许可证,而它的选址就是现在的欣克利角(Hinkley Point)了。

欣克利角核电站项目承建方、法国电力集团EDF给出的建成后模拟图。(图片来源:卫报)
欣克利角坐落在英国西南部海边的萨默塞特(Somerset),此前在这里已经有两处核电站了,分别交欣克利角一号核电站(Hinkley Point A)和二号核电站(Hinkley Point B),所以最新的这处地址,自然就顺位叫做欣克利角三号核电站(Hinkely Point C)啦!

欣克利角地理位置示意图。(图片来源:卫报)
可别看英国已经有了这么多核电站,这回的新项目可是20年来第一处新建核电设施!三号址的建成预估将耗资180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590亿元),预计最早能在2025年完工。

欣克利角三号核电站选址处。(图片来源:BBC)
据BBC报道,建成后的欣克利角三号核电站将为英国创建超过25000个新工作岗位,满足英国7%的能源需求。形象一点解释,它将输出32亿瓦特电量,能同时点亮接近3亿个灯泡,或者同时给6.4亿台iPhone充电。

(图片来源:BBC)
中广核集团(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oration,简称CGN)是在2015年10月同EDF签约,以注资的方式参与到欣克利角核电站项目中,占有其股份的33.5%,EDF则持有剩余的66.5%股份。

虽然中方通过投资的方式拿到了欣克利核电站项目超过三分之一的股份,不过它毕竟采用的是欧洲压水堆(European pressurised reactor,简称EPR)式设计,不是中方技术。此外,具体的承建也依然由法国电力集团EDF执行。那么,为何中方还如此看重一个并非由自己完全主导的项目?

欣克利角核电站效果图。(图片来源:英国电讯报)
原来欣克利角核电站只是中英能源合作的第一步。在签约此项目的同时,由中广核CGN主导的中方联合体还同意在英国萨福克(Suffolk)的赛斯韦尔(Sizewell)为英国投资另一处核电站,并且前提是英国政府允许中方主导并设计埃塞克斯布拉德韦尔(Bradwell)的第三处项目!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是再合适不过啦!

(图片来源:EDF官方网站)
包括《卫报》和《独立报》在内的多家英国主流新闻媒体都认为,中方的慷慨注资不仅是出于对能源投资回报的信心,也是中国近年来不断提升的国家实力的一次集中呈现,标志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不过,“大胃口”带来的不仅是对未来合作及发展的憧憬,也招致一部分英国人的不满:这么重要的国家项目,让中国和法国来作主导,不怕国家命脉被别国抓在手心吗?国家安全如何保障?与其他担忧一起,这种声音导致了梅政府在7月对欣克利角项目的叫停。
临时叫停,又缘何“复活”
从7月28日的临时叫停,英国政府经过短暂沉默,开始了长达六周的项目审核。而叫停审核的主要原因,正如前面提到的,由于欣克利角核电站由中法两方控股,英国政府担心未来股份可能在缺乏干预的情况下自由交易,导致英国安全受到威胁。

(图片来源:彭博社;摄影:Imon Dawson)
据《卫报》报道,英方可能被此前不久美国政府单方面指控中广核CGN“核间谍”的事件给戳中了痛点。不过具体看过当时新闻的小伙伴可能有了解,美方指控的理由竟然是:CGN未经美方允许在中国境内发展核材料。看清了:中国境内!请问中国公司在中国境内开发能源为啥需要你美国同意?跟你们没半毛钱关系又怎么间谍的?

总之连英媒都有点看不下去,比如《独立报》就在8月1日刊登了特约记者文章,批评英国政府此举过于“疑神疑鬼”。UCL的研究员保罗-多尔夫曼(Paul Dorfman)还半开玩笑地表示,梅姨要是真的最终决定叫停欣克利角项目,不如把责任都推到法方技术落后上,还能在中国这边挽回点颜面。

英国前任财相奥斯本在北京,他与前首相卡梅伦在中英合作“黄金时期”的促成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图片来源:独立报)
不管真实的动机究竟是如何,六个月的审核达到了什么样的成效呢?
英国商业、能源与工业战略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s, Energy & Industrial Strategy)在今天发表的声明中称,之所以批准欣克利角核电站项目,是由于英国政府将采取有效措施在未来跨国合作中保证英国安全。具体来讲,欣克利角项目中,无论中方还是法方,都将无法自由出售现有股份;而在未来的跨国合作中,英政府将一律作特殊持股(special share),在涉及安全问题时具有一票否决权。

欣克利角现有核电站。(图片来源:路透社,摄影:Stefan Wermuth)
在对下议院解释这一最终决定时,商业和能源部长格雷格-克拉克(Greg Clark这样说道:“政府对于合作细节的改善非常满意,这能够弥补之前所有关键国家设施跨国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他还补充说,这些措施能够保证外国投资能“始终为英国利益服务。”

据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去年11月预测,核电能源将在未来20年时间里占据英国能源供应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图片来源:BBC)
反正在中广核CGN还有法国电力集团EDF看来,这些要求都不是什么大问题,第一时间表示通过了就是好事。CGN发言人说:“我们两家公司已经有数十年亲密合作的经验,英方的决定为接下来的三个核能项目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而EDF的首席执行官让-伯纳德-列维(Jean-Bernard Lévy)也表示:“英国政府通过欣克利角项目的决定标志着欧洲核能开发的全新起点。”
看到了吧,无论对中方还是法方,接下来的其他项目深度合作才是重点关注对象!

欣克利角三号核电站前期施工现场。(图片来源:英国电讯报)
这边厢中英法三国主角们一副要开香槟庆祝的模样,另一边腐国爱唱反调的一些政客们就又不乐意了。来自工党的影子能源大臣巴里-加德纳(Barry Gardiner)就毫不留情地开骂,认为英国政府“明明有能力不向外资企业出售任何重要国家设施”,并批评所谓的安全措施不过是“粉饰太平”。
英国绿色能源组织Greenpeace的执行董事约翰-索文(John Sauven)也吐槽说,政府这六周的审核完全就是在“虚张声势”。

影子能源大臣巴里-加德纳一向明确反对欣克利角核电站合作项目。
抛开这些简单的叫骂,还有一些相对具体的反对论点。例如根据2012年的协议,欣克利角三号核电站建成后,供电价格为每兆瓦时92.5英镑,是目前市场电价的大约两倍。而根据今天能源部的通报,这一价格维持不变,直到前面提到过的塞斯维尔核电项目(也就是中英合作的第二个核电站)建成后,才会下调到每兆瓦时89.5英镑。这样的高价引来了普遍不满,加德纳就认为,这一点明明应该重新协商的,而不是像政府现在这样置之不理。

核电站运行成本其实并不高昂,即使与传统发电方式相比仍有优势;明显偏高的能源出售价格主要来自于过高的建设成本,是现有技术暂时无法显著解决的问题。
不管对政府的审核结果有多少不满的声音,据《卫报》评论,虽然欣克利核电站项目最终得到放行,但相比于卡梅伦时期“放任主义”(laissez-faire)的外交手段,梅姨领导下的政府确实变得相对强硬了。

(图片来源:标准晚报)
(英伦圈综编,编辑:Moo,内容参考BBC、卫报、英国电讯报、中新社等,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
原标题:中英法核电站今天满血复活!但当初叫停的梅姨这6周都对它做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