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需求响应是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的关键标志,有助于电力系统接纳高比例风光电,削减最高负荷,调节用电高峰。一方面起到整合电力资源,使电有所用,另一方面对整个电力系统有巨大的调节功能。3.8%的负荷比重江苏成功实施电力需求响应7月28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了江苏省于26日成功实施全省范围电力

首页 > 输配电 > 电力市场 > 需求侧管理 > 评论 > 正文

需求侧响应一小步 能源利用效率一大步

2016-08-17 16:35 来源:何继江微信公众号 

电力需求响应是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的关键标志,有助于电力系统接纳高比例风光电,削减最高负荷,调节用电高峰。一方面起到整合电力资源,使电有所用,另一方面对整个电力系统有巨大的调节功能。

3.8%的负荷比重

江苏成功实施电力需求响应

7月28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了江苏省于26日成功实施全省范围电力需求响应的消息。

26日,江苏省电网负荷达到历史新高9244万千瓦,较2015年峰值增长9%。7月26日下午,江苏省经信委、省物价局、省电力公司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实施了电力需求响应,共有3154户用户参与,削减高峰负荷352万千瓦,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需求响应事件。江苏省第一次实施全省范围的电力需求响应是2015年8月4日14时30分至15时,当时邀约负荷162.74万千瓦,实际减少负荷165.77万千瓦,占当时最高负荷的1.95%。

今年7月26日的这次需求响应占最大负荷的比重为3.8%,比去年那次提高了几乎一倍。3.8%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数字。它超过了3%!

5%最高负荷有把握

纵观电力需求响应成效

中国第一次在能源局的文件中出现关于需求响应的量化目标是2015年11月底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电改配套文件《关于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的实施意见》。该文件要求“在前期试点基础上,推广需求响应,参与市场竞争,逐步形成占最大用电负荷3%左右的需求侧机动调峰能力,保障轻微缺电情况下的电力供需平衡。”实际上,对需求响应设定量化目标,这并不是能源局文件起草中的唯一尝试。

2015年10月15日国家能源局科技司组织召开“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讨论稿)专家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笔者提出可以考虑对需求响应设置量化目标,如“用户侧可调负荷、储能和电动汽车等灵活性资源比例达到最高用能负荷的5%,一批城市率先建成十万千瓦级虚拟电厂。”与会企业代表如中恒电气、积成电子均明确表示5%是有把握的目标,并非难事。2016年1月11日,在苏州一次需求响应研讨会上,包括太谷电力、中恒电气、协鑫、济中节能等企业一致表示,在苏州工业园范围内需求响应能力达到最大负荷10%在技术上完全不成问题。目前,关于需求响应的最高量化目标是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2009年6月发布《需求响应潜力报告》,该报告称如果广泛实施需求响应措施,2019年最高可削减全美高峰负荷的20%。此次江苏的需求响应资源是可控负荷。“本次需求响应由用户(含负荷集成商)、需求响应中心通过网站和手机应用软件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双向互动。响应形式包括约定响应和实时响应。其中,约定响应由需求响应中心与用户(含负荷集成商)提前1天约定响应负荷和时间,共削减了负荷331万千瓦;实时响应由需求响应中心根据实际情况临时组织实施,以空调负荷为主,共有非居民用户共削减了负荷21万千瓦。”

最大负荷10%为目标

能源互联网推动电力需求响应

7月2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国能科技[2016]200号文件《关于组织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的通知》,文件设计了“基于灵活性资源的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明确鼓励“在试点城市建设中建设占本城市最大负荷5-10%的多种能源形式的虚拟电厂。国家能源局正式提出10%的目标!从去年的10月,11月到今年的7月,仅仅八九个月的时间,能源局所设定的3%的目标就实现了,而且是江苏全省。5%的目标还远吗?肯定不用等到2020年了。10%还会远吗?

可控负荷的利用还只是刚刚开始,还有大量用户的资源可以纳入,而且随着用户侧储能、以及电动汽车的迅猛发展,需求响应资源还会持续增长。能源互联网将实现信息系统与通讯系统的深度融合,能够大幅提升可控负荷的规模,大量工商业用户的可中断负荷可以通过互联网+得以整合,大量智能家居的需求响应能力可以通过互联网得以整合,各种储热储冷产品形成的调峰能力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集成,燃气冷热电三联供形成的调峰能力也融入进来。互联网+还能把各种零散的储能资源和分散的电动汽车整合进入需求响应。巨大的需求响应能力,将为电力系统事业来巨大的调节能力,有效化解高比例的风光电接入的难题。需求响应,占最大负荷10%,20%乃至更高比例,何时能够实现?让我们对能源互联网拭目以待。

相关阅读:

“社区储能”:降低电网成本的新手段?

观点|持续高温和需求侧响应政策推动储能市场发展

原标题:需求侧响应一小步 能源利用效率一大步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