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里,方鸿渐说过,过去愚民政策不让人受教育。现在是让人们受某一种教育。不识字的要上人的当。识了字要上印刷品的当。
引子
这几天,两篇风电新闻引发了风电圈“风机能力哪家强”的大讨论。开始我还能一笑了之,后来实在看不下去。作为一名曾经的《财经》杂志记者和做7年风电投资的从业者,希望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些新闻背后的故事。
7月21日,我在百度网页做了一个统计,输入“风电”二字共找到约57,900,000个相关结果。换句话说,现在风电行业数据信息触手可及。但是信息多了,是否让风电人做决策的依据更真实?未必。
《围城》里,方鸿渐说过,过去愚民政策不让人受教育。现在是让人们受某一种教育。不识字的要上人的当。识了字要上印刷品的当。
风电报道成为企业宣传阵地
风电行业已经结束了奇货可居的时代,进入成熟期,各大风机厂家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树立品牌,增加销售机会。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广告明争暗斗并不少见,比如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麦当劳与汉堡王,只是有的低调温和,有的拙劣露骨。风机销售面对的是开发商而不是最终消费者,所以新闻、评论、报告就成为了风机厂家的宣传阵地。
近年来,风电场开发商当中民营企业、拥有地方关系的小业主占比增加,也为这种传播方式提供了土壤。与相对理性、懂行的“五大六小”等开发商相比,小业主专业性差、从业经验不足、资金实力弱,机组选型判断容易被人影响。正如他们认为上过CCTV的P2P网站有保证,他们也会认为,媒体说哪个风机性能优越,就一定是客观公允、具有公信力的。
如何判断风电报道是否严肃可信?
但实际并不是这样。媒体虽然力求客观公允,但能掌握的信息有限而片面,愿意接受采访的人、向他提供素材的人都有自身立场和诉求,谨慎的媒体会在发稿前寻找相关方作证,或者伴随事件发展逐渐拼图、还原事实,不谨慎的媒体可能直接取了一个醒目的标题发出来提高点击率。
判断一篇文章是否严肃可信,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
1、谨慎的媒体会要求每篇采访都要有两个以上独立信源,而且尽量具名,尤其当这些业内人士说的只是无关痛痒的评论,并不是只有几个人知道的事情,一说了名字就知道谁在泄露大秘密。
2、如果涉及到利益冲突,记者应该采访冲突双方当事人,给双方公平辩论的机会。如果一方无法联系或不予置评,也应该把这句话写上,而且应该在后续跟进中根据各方反馈更新修正报道。
做记者的时候,有一年年末我们希望作一篇关于亚太区投行业务的稿子,我们展示了一家全球知名第三方数据公司的排名表作为佐证。结果后期采访中,很多有头有脸的外资投行都对我们那张排名表有意见,并且拿出一张统计表说自己才是第一名。我们仔细比对了才发现,原来我们发文章的时候是12月底,数据截止到12月某一天,有的机构把时间截止到12月另一天或1231,有的机构不仅在时间上做文章,还在地区上增加或排除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等,从此以后我们在排名的问题上更加谨慎。
作为读者,又该如何思考?
风电项目发电量的排名远比投行业务收入排名的影响因素复杂,所以展示出来的信息也更容易被利用和误读。比如,最近两篇影响较大的文章都使用了具有公信力的省电力公司的发电小时数进行排名。但这个数据应该怎么看?发电量高是否就表示风机性能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思考:
1、每个项目当年的平均风速是多少?是否当年偏大风才导致发电量高?
2、应该关注绝对值还是相对值和达成率?相同点位750机组和3兆瓦机组发电量肯定不一样,但这样比较是否有意义?一台风机实际发到2500,可喜,但如果按照功率曲线本来应该发到2800呢,可气。
3、为了提高发电量是否付出了额外代价?比如减少了未来的寿命?
4、为了提高名义发电量是否存在超装?本来应该铺4000块光伏板的项目,结果铺了4600块,还假冒4000块跟其他项目比拼发电量?
5、风电项目经营期有20年之久,一年的发电量数据是否有代表性?能否把长期发电量数据拉出来溜溜?尤其在质保期前后是否有显著差异?
6、从投资人的角度,发电量高距离真的赚到钱还有好几条街。是否使用了更贵的部件?更大的投资?导致增加总投资和后期的折旧利息支出?多增加的投入与多增加的产出是否具有经济性?
总之,我建议风电行业投资人和决策者,应该采取审视的态度看文章。如果相关信息不足而只强调某一结果,就当在工作之余看了一个两分钟的广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