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电力网获悉近日抚州是下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详情如下:
抚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抚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是指导抚州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主要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阐明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编制各级各类规划、实施重大工程项目的基本依据,是指导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大力推进跨越发展,同步建成全面小康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加快发展升级的关键期,是实现以中国梦为引领、建设幸福抚州的战略机遇期,必须深入分析我市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准确把握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新常态,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冲击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并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围绕建设殷实、文明、和谐的幸福抚州,始终坚定不移把加快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全力推进“三大战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完成。
——国民经济再上新台阶。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05.14亿元,年均增长10.5%,人均GDP达到27735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65.2亿元,年均增长17.4%;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99.67亿元,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28.2亿元,年均增长13.2%。
——结构调整再显新成效。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19∶49.9∶31.1调整为2015年的16.5∶49.7∶33.8。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03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81%。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全市共形成3个省重点工业产业集群(其中2个为省工业示范产业集群)、2个省级现代物流产业集群、2个省级旅游产业集群和10个省级农业产业集群,已建成1个国家级、5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城乡面貌再现新变化。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 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4.97%,年均提高1.39个百分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5年完成3794个新农村点建设,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向莆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我市没有干线铁路穿越城市腹地的历史;沪昆铁路杭南长客专建成并设抚州东站,是穿越我市境内的第一条高铁;抚州电厂一期工程1号机组投产发电,圆了抚州人民的“电厂梦”;鹰梅铁路正在积极开展前期工作;吉抚武铁路列入江西省铁路网规划;抚州—吉安高速、抚州—金溪高速、南昌—宁都高速(乐安段)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32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天然气入抚推进迅速,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省天然气管网一期工程抚州段、省天然气管网抚州—南城—黎川支线工程均已建成,市区(临川区)、东乡、南城、金溪、黎川等县城区已通长输管道天然气。
——改革开放再取新进展。深入推进行政审批体制改革,2011年以来,共取消113项、下放231项审批事项;政府职能、投资、财税、户籍、土地、价格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加快。全面扩大开放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出口总额达到16.5亿美元,年均增长27%;直接利用外资达到3.8亿美元,年均增长15%。
——发展位势提至新高度。我市已成为5个国家发展战略和1个省级战略的“5+1”政策叠加区。全市除临川区、东乡县外均纳入原中央苏区范围,享受苏区振兴发展政策红利;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抚州深化区域合作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融入南昌、对接海西、建设向莆经济带”上升为省级区域发展战略,昌抚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抚州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崇仁工业园区被批复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装备制造˙输变电设备)”;金溪县被认定为全国唯一的“国家林木香料生物产业基地”。高新区、南城县、崇仁县省级工业园区完成扩区调区。
——社会事业再创新佳绩。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4.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城乡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8万人,比2010年增加18.49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5万人,比2010年增加119万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得到加强,教育质量稳步提升,高中教育继续领跑全省,5年录取清华北大人数约占全省录取总数的1/3。文化软实力显著提高,名人雕塑园、拟岘台等一批文化休闲项目相继建成,中国(抚州)汤显祖艺术节、南丰国际蜜桔文化节、广昌国际莲花节等影响力日趋扩大;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共新增1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56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3%,比2010年提高5.2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201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65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41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0.8%;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实推进,五年完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45083套,完成棚户区改造20509户;农村危房改造进展顺利,新建和改造农村危旧房57209户。
——生态文明再铸新成就。全市与全省同步纳入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四城同创”成效显著,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6%,比2010年提高1.4个百分点。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34%,中部第一。拥有马头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岩泉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17个,空气质量、河流断面水质常年在二级以上,环境综合评价居全国第七。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3%。市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2%、95%。
——党风政风建设打开新局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局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丰硕,各级政府作风大幅好转,行政效能明显提高,基层民主不断发展,法治抚州建设全面展开,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法制保证。
五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在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下取得丰硕成果,实属不易。展望未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
第二章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态势趋于稳定,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变,为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环境。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深度调整,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增长空间,有利于我市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将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激发新的市场活力,“五位一体”协同发展将孕育巨大的发展潜能;国家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融入南昌、对接海西、建设向莆经济带”和支持昌抚一体化上升为省级区域发展战略,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加速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开拓区域发展新空间;我省全境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有利于我市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十三五”时期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国内“三期叠加”影响仍然存在。我市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不足,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全面创业氛围不浓,创新能力不足,对我市实现跨越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总之,“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全市上下务必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抓住用好机遇,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推进抚州跨越发展,努力实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原则
“十三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省委十三届以来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以及市委“高位谋势,精准发力,敢于担当,跨越发展”总体工作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提前翻番、同步小康”为总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导向,以“五化”同步为主要路径,以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融入南昌,对接海西,建设向莆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一核两带四区”战略布局,努力实现“南昌大都市副中心城市、江西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战略定位,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抚州。
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以发展理念创新来破解发展难题、培植发展优势。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激发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全面奠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加速推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成果同产业发展和现实生产力的对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全面提升创新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贡献度。
——坚持协调发展,推动五化同步。统筹谋划全市经济布局和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效应,把绿色化贯穿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使五化同步成为推动抚州发展升级的重要路径。
——坚持绿色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围绕建设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的总体目标,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快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倡导全社会践行节约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大力改善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开放发展,提升区域地位。围绕“融入南昌、对接海西、建设向莆经济带”发展战略,以更加主动、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互动对接、合作共赢,推进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对外开放,全面提升抚州在全省乃至全国区域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坚持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加大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实施力度,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更广泛参与发展过程、更公平享受发展成果,全面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第四章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与2010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提前实现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经济实力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
——国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在提质增效的基础上,经济保持合理较快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左右,2020年达到1800亿元、力争跨上2000亿元台阶,人均GDP达到43000元、力争突破45000元;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达到2100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266亿元、力争突破3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达到700亿元;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 %,达到2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达到6亿美元。
——结构调整升级取得新进步。在五化协同推进的前提下,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三次产业比例达到13:49:38。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50户以上、过50亿元的企业5户以上、过100亿元旗舰企业实现突破,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5%以上。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0.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量达到1.5件,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
——生态文明建设再创新成效。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5.5%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6000万立方米。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染污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范围内。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市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95%、98%。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省前列。省级风景名胜区达到8个、国家风景名胜区实现零的突破。
——人民生活水平取得新提高。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城乡和阶层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力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到2020年达到4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5%,到2020年达到19000元、力争突破20000元。全市总人口控制在421万人以内,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0万人。五年完成棚户区改造2.25万户;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5.8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7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6%以上。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人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包容;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诚信抚州”、“健康抚州”和“幸福抚州”基本建成;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临川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深化改革和法治抚州建设取得新成果。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先行先试取得显著成效,适应引领新常态的各方面制度机制更加成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五大领域的法治建设全面推进,法治氛围全面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进程全面加快,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全面落实,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
第二篇实施绿色崛起战略,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抚州样板”
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立市、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努力创建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抚州样板”。
第一章巩固提升生态优势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以重要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
第一节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按照《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划定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加快启动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永久基本农田范围三条红线划定工作,把禁止开发区、重要河流源头、主要供水地、主要山脉、重点湖泊、基本农田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地区划入红线范围,强化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生态脆弱区的有效保护。在市域范围内,按照优化提升、重点开发、生态保护三类功能区要求,实施分类指导、分片推进,引导和激励各功能区聚焦主体功能、突出发展重点、加强生态保护,科学有序地实施空间开发,统筹实施广昌、资溪、宜黄等河流源头的生态移民工程。
第二节加强生态建设
全面实施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生态家园创建等重大生态工程,在全境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工程,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创建一批生态县、生态乡镇,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明示范村,推进资溪、广昌、东乡、崇仁、乐安、宜黄、南丰等县创建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努力争取更多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强化生态功能价值、提高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构建“一河两屏”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城市造林绿化,不断增加城区绿地面积。
第三节维护生物多样性
建立生物物种资源数据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能力建设,健全物种资源调查、监测、预警和评价体系;加大抚河流域内湿地和公益林保护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的自然保护网络体系。
专栏1生态保护重大工程
(一)加强森林资源培育
推广使用林木良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完成人工造林面积80万亩;采取更新、补植和抚育等措施,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100万亩;完成油茶低产林改造15万亩,新造10万亩;完成低产竹林改造150万亩;新建花卉苗木基地4万亩;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30万亩。
(二)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对全市790万亩天然林区实施保护性建设,将可以培育成为天然林的未成林封育地、疏林地、灌木林地等划入天然林保护范围;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封山育林;加大抚河源头地区生态公益林保护力度;新增国家级或省级森林公园3处以上。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在省际、市界、县(区)界和火灾多发地营造生物防火林带2000公里;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三)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
对功能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湿地进行综合治理,实施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加强洪门湖、盱江河等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创建资溪、南城、广昌、梦湖(市城区)4个国家级湿地公园,黎川、东乡、临川、崇仁、乐安5个省级湿地公园。全市湿地面积稳定在510万亩以上,湿地保护率达19.13%。
(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建设全市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建设资溪县华南虎繁育及野化训练基地;创建广昌抚河源、黎川岩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临川、南城、南丰、崇仁、金溪、资溪、东乡新建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加强林业种质资源保护,新建抚州市植物园。
第二章强化环境治理和防护
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深入开展净空、净水、净土行动,着力解决好水、空气、土壤等环境污染问题。
第一节强化空气污染防治
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以改善城乡空气环境质量为重点的“净空工程”,切实提高大气环境质量。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实施总量控制,严格执行计划。实施火电、有色、水泥等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改造升级工程,按要求逐步淘汰燃煤小锅炉。全面实施禁燃区管理,控制秸秆焚烧和城区扬尘。整治化工建材、包装印刷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开展机动车污染防治,淘汰黄标车,加强机动车环保合格标志管理,加强机动车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强化PM2.5指标约束,力争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优良天数占比位居全省前列。
第二节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
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实施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的“净水工程”,切实提升水质量。以抚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划定抚河两岸岸线保护区、控制利用区、保留区和开发利用区,严格实施分类管理和环境准入,加强抚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抚河源头生态保护修复与水土保持,建设抚河绿色生态廊道,推进河流沿岸城镇“一河两岸”工程,对抚河干流及各大小支流堤岸进行除险加固,完善防洪体系,建设生态堤防,开展抚河流域河道治理;加强河道采砂管理,明确砂石禁采期和禁采区;实施抚河流域环保整治行动计划,研究制定抚河流域综合整治方案,组织开展抚河源头及其干流沿岸1公里范围内的污染企业及排污口全面排查,加强入河排污口的治理和监管,严格控制入河污染物总量,减少水体污染。推进重点水源地保护和建设,规划建设市中心城区和县城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完善城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及其收集管网,推动城镇雨污分流、污水收集管道系统建设,力争市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完善水质监测监管体系,加快建立市、县二级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
第三节加强土壤环境综合治理
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重金属等污染治理为重点的“净土工程”,切实保护土壤环境质量。积极推动以抚河流域为重点的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加大持久性有机物、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力度。推动重大环境隐患治理,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测与风险控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矿山治理恢复。重点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科学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增加农村环卫设施投入,加强卫生保洁队伍、收集清运监管体系和垃圾填埋场建设,创新体制机制,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日运和有效处理。到2017年,全市90%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及时有效处理,通过省级检查验收。到2019年,全市所有农村地区形成科学治理生活垃圾的长效机制,垃圾治理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良好习惯,广大农村成为“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的幸福家园。
专栏2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重点工程
(一)抚河流域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工程
主要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防洪疏浚、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利用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等5大工程。实施抚河源头保护区生态建设,开展河道疏浚,新建下马山、疏山等梯级枢纽,完善抚州市城区防洪工程,实施抚河干流沿岸重要圩堤除险加固工程,开展抚州市城区、重点城镇、重点圩区等重点涝区的排涝设施改造和建设。
(二)中小河流、水库治理工程
加强乐安抚河源头公溪河、崇仁河、宜黄河、南城沙洲水等治理。实施承担重点防洪任务的50个乡镇防洪工程。加强洪门水库、廖坊水库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
(三)农村河塘整治与水系连通
推进农村河塘整治与水系连通,共13438座山塘,总库容32164.58万立方米。开展农村小河道、小河沟、小塘坝、小湖泊的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河渠连通等工作,实现引排顺畅、水源互济、灌溉保障、水清岸绿。
(四)城镇环境公共设施建设工程
推动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垃圾收运体系向城乡结合部延伸。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等重点领域开展特许经营试点。积极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污水配套管网工程,促进污水再生水利用,到2020年,实现全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覆盖。
(五)水环境治理工程
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达标排放工程,加强种植业污染防治。专项整治造纸、印染、化工等重点污染行业。开展城乡饮用水源规范化建设与水源保护,加强河流源头及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东乡县水资源确权试点。实施洪门水库优良水质保护工程。
(六)土壤环境治理工程
加强重金属污染监测、修复技术和应急能力建设,大力实施重金属废渣治理和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工程。
(七)矿区环境治理和恢复工程
实施乐安铀矿矿区核污染综合治理、崇仁河矿区污染综合治理生态恢复、广昌县矿山生态恢复、崇仁县礼陂镇、乐安县、东乡县辖区废弃煤矿生态修复等工程。
(八)河道治理工程
加强黎川县大源水、南丰县甘坊水、乐安县鳌溪水和龚坊水、宜黄县黄陂水、金溪县朱坊水、资溪县泸阳水、广昌县长桥水和苦竹水等9条重点山区河道治理。
(九)垃圾处理工程
加强生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施城镇和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一批垃圾处理填埋场。
(十)废弃物处理工程
建设抚州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建设南城县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南丰县烂橘烂果无害化处理、广昌县县级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东乡县百奥迈斯生物科技公司年无害化处理6000吨病死畜禽等项目。
第三章推进生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十三五”时期,要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一节推动绿色发展
禁止新上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大力推动生物医药、新能源、信息技术、绿色食品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着力壮大生态旅游、健康养生养老等绿色服务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清洁生产,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工程,推进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建设,努力实现工业“三废”近零碳排放、农业污染物达标排放。设立市级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产业绿色转型发展、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环境污染防治和保险等。
第二节推动循环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可再生能源、再制造、资源回收利用等产业发展,加快构建循环产业体系,推动工业、建筑、生活以及农林废弃物等资源再生利用,加强能源消耗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制,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水资源节约,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三条红线”管理。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约束性,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第三节推动低碳发展
实施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公共机构节能、交通节能等工程。加强节能监测体系建设,推动符合抚州发展的低碳经济模式,建立以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有序开展低碳示范工程,制定低碳产品推广目录,在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领域实行温室气体控排示范工程,推进东乡APEC低碳示范城镇建设。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制度,积极开展低碳发展相关培训,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第四章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倡导绿色价值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立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实现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勤俭节约消费模式,广泛开展绿色环保活动。
第一节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应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深入开展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牢固树立善待生命、尊重自然的伦理观,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发展观等观念;强化经济、社会和环境相统一的效益意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政绩意识,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意识等三种意识。构建全民生态教育体系,将生态文化知识和生态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纳入党校党政干部培训计划,纳入企业培训计划。加强农村生态文化教育培训。
第二节广泛开展绿色低碳生活行动
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生活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家居、低碳办公、低碳出行,推行家庭垃圾分类处理和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推进政府绿色采购,促进生活方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转变。广泛开展环保志愿者活动,有计划地开展生态监护行动、环保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广泛开展义务植树造林等环保公益活动。
专栏3绿色生产和生活重点行动
(一)实施节能行动计划
实施化石能源节约替代、绿色照明推广、电机系统节能、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改造项目;实施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推进节能变压器等一批节能产品规模化及其应用;推动公共机构绿色节能办公,到2020年,有关产品政府采购比例达到100%。
(二)实施节地行动计划
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强化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土地投资强度、努力实现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逐步减少,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用地面积下降30%。
(三)实施全民节水行动计划
高耗行业节水改造示范,推广先进节水技术,鼓励废水深度处理和回用,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模式和技术;城市节水改造工程,加强管网漏损控制管理,开展公共机构节水活动,加大公共机构节水型示范单位创建力度。积极推进公共机构节水器具应用,到2020年,公共机构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
(四)实施家庭垃圾分类处理计划
普及家庭垃圾分类处理知识,完善垃圾回收设施,合理收运、处置和再利用家庭垃圾,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激励机制。
(五)倡导绿色出行“135”计划
建立完善公共自行车服务体系、公交体系,倡导公众1公里步行、3公里骑自行车、5公里乘坐公交车。公交出行率占比达到20%。
(六)加快生态文明创建
大力创建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创建2个国家级生态县、7个省级生态县、60个省级生态乡镇。
(七)实施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工程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知识推广、专题行动等活动,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报道制度和教育培训体系,提高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积极创建省级生态文化示范教育基地。
(八)气象保障工程
建设全市气候变化综合观测网。建立短期气候预测预警系统和生态文明气象业务服务平台,提升应对生态气象灾害能力。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气象示范基地。建设城市空气质量预报系统。建设东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构建东南区域空地一体化作业体系。以主要生态农业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为重点,建设人工影响天气重点作业区。
第五章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正确处理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建立健全符合抚州实际、系统完整、可复制可借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一节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探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领导干部评价考核体系,建立干部生态环境保护年度述职、约谈、“一票否决”、离任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用考核的“指挥棒”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正能量”。制定差异化评价考核体系,按照各地主体功能定位,对各县(区)实行有区别、有侧重的绩效评价考核,逐步提高生态文明指标考核权重。创新抚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机制,探索建立“河长制”、“山长制”、“路长制”,构建市、县(区)、乡镇、村委会、村小组的责任体系。建立企业环保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将生态环境的损害列入赔偿范围。建立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制,为落实环境责任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开展抚河源头生态补偿试点,探索建立抚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建立跨区域的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和流域内的纵向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建立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和政府赎买重点公益林机制,加大湿地和公益林生态补偿力度。探索开展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和抚河流域排污权交易试点,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利益导向机制;争取上级对抚河源头、抚河流域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补偿试点,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给予转移支付支持。探索多元化的生态补偿资金筹集机制,建立中央转移支付与地方配套相结合的补偿方式,探索通过税收减免与返还,以及从收取的资源税、污水处理费中抽取等多种方式筹集生态补偿资金。
第三节完善河湖管理体制机制
成立抚河流域管理局,将水务、环保、国土、交通及农业等相关部门承担的相应职责划入流域管理局统一管理。编制抚河水域保护规划,以抚河流域河道自然岸线为基准,对河湖管理范围确权划界,在河道管理范围毗邻区域,进一步划定堤防安全保护区。完善涉河项目审批制度,制定相关水域占用的控制标准。参照相关资源有偿使用的规定,探索建立河湖水域岸线的有偿使用制度,细化补偿方式、标准。
第四节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加快推进对河流、森林、山岭、荒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创新自然资源全民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的实现形式,探索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扩大集体林地、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担保、入股等权能改革,明确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利归属关系和权责。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开展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确权试点,分清水资源所有权、使用权及使用量。
第五节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
完善污染物排放监督机制,实行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规范污染物排放行为,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准、超总量排污。构建统一监督所有污染物排放管理体系,对工业点源、农业面源、交通移动源等排放的污染物,对大气、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等所有纳污介质,统一监管。严格执行环境法规政策标准,进行综合管理,实现要素综合、职能综合和手段综合,实现污染治理的全防全控。以流域、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状况及其变化、损害健康的重点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情况为基础,构建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和环境容量超载区域及时亮红灯,促进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及布局的调整优化。
第六节强化公众参与监督机制
强化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及时公开涉及民生、社会关注度高的环境质量监测、建设项目环评、企业污染物排放等信息,主动向社会通报环境状况和突发环境事件。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引导企业进一步真实、客观地公开环境信息,监督企业按规定公开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信息。
第三篇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促进产业集聚,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实现一产更优、二产更强、三产更靓。适应引领新常态,借助“互联网+”和现代金融手段,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产业融合,促进提质增效,着力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有竞争力的绿色产业体系。
第一章优化产业空间格局
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十三五”时期,要优化产业空间格局,形成要素配置合理、空间集约均衡的发展布局。
第一节农业布局
构建“一区一带十集群”产业格局,“一区”,即以临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核心,创建抚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带”,即将临川、南城、南丰、黎川、广昌、资溪等向莆铁路沿线县(区)建设成昌抚农业合作、赣闽台农业合作的核心增长极和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带;“十集群”,即做强做优南丰蜜橘、广昌白莲、崇仁麻鸡、东乡生猪、南城禽蛋、宜黄水稻制种、黎川茶树菇、资溪白茶、乐安油茶和金溪香料十大农业产业集群,推进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
第二节工业布局
根据抚州的地理特征和工业基础,综合考虑交通、城市空间和现有企业、园区布局状况,重点打造以市中心城区为核心、向莆铁路为主轴、鄱阳湖地区抚河上游为支轴的Y型“一核两廊”的工业布局构架。“一核”:即立足现代工业新城、生态文化名城的定位,依托抚州高新区、抚北工业园区、东乡经开区,着力打造抚州工业中心。发挥中心城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着力打造“半小时经济圈”,逐步形成市区向南昌靠拢、县城向市区靠拢、产业沿向莆铁路布局的发展格局。“两廊”:即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南昌经济圈大发展的契机,把握区域合作分工中的定位,重点打造沿向莆铁路沿线和抚河上游两个工业走廊。
第三节旅游业布局
构建“一区一带六极”的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一区”,即市中心城区旅游核心区,大力加快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等旅游景区建设,使之成为破解抚州旅游“无核化”的引爆点;“一带”,即环城旅游经济带,主要包括临川、南城、崇仁、金溪、东乡五县(区),将近域山水和文化资源纳入核心区板块开发建设,加快建设成旅游产业增长极和旅游产业重要板块;“六极”,即加快推进远域的资溪、黎川、南丰、乐安、宜黄、广昌六县实行差异性和特色化发展,做大做强特色旅游,实现“引流入抚”。
第四节物流业布局
按照打造区域物流中心的总体要求,优化全市物流节点空间布局,促使物流资源向产业基地、园区、城镇集中,向向莆铁路经济带集中,形成重点突出、功能齐全、连接通畅的物流产业空间格局。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三个层次节点设施建设为重点,打造“一心、三带、四翼”物流节点设施群。“一心”:即以市中心城区为中心,分抚州综合物流园和抚州综合保税区两大片区,建设物流服务核心功能区;“三带”:即“卄”字型物流节点设施集群带,以市中心城区为中心,东乡、崇仁为两翼的北部集群带;以南丰为中心,金溪和广昌为两翼的纵向集群带;以南城为中心,临川和黎川为两翼的赣闽发展集群带;“四翼”:即以东乡、崇仁(乐安)、广昌、南城为四大联络节点,形成四大物流集聚区。
第二章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突出抓好“六化”(产业规模化、产品特色化、生产智能化、营销品牌化、技术标准化、组织现代化),大力推行“接二连三”发展模式,转变农业生产、经营、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着力构建生态有机的绿色农业体系,推动我市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
第一节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积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促进种植业的基本格局由以粮食为核心向粮食、经济作物共同发展转变,积极发展蔬菜、水果、茶叶、花卉、中药材等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园艺产品和水产品。做大做强烟叶产业,打造优质、特色、生态、安全的抚州烟叶新名片。大力发展养殖业,促进种养业全面发展。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核心,大力调整品种和品质结构。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农产品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加强绿色品牌建设。以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为平台,着力壮大农业产业集群,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管理,加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快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培育壮大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品牌,巩固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金字招牌”,将抚州打造成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坚持走绿色生态化发展之路。注重循环农业发展,扶持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和农家乐开发,建成更多的现代农业生态园。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农业观光采摘园、休闲农业园区,遴选一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实现“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