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天高云淡,公道君(ID:bjrbplb)想跟诸位聊聊风的事,或者说聊聊大城市的风。为什么呢?最近有一则新闻很是打眼,说是北京要打开5条一级通风廊道,每条宽度500米以上,向城市送风吹雾霾。听闻此讯,公道君(ID:bjrbplb)立马脑补出一幅《三国演义》里孔明借东风的画面。想当年借风破曹,现如今

首页 > 风电 > 风电产业 > 评论 > 正文

【闲篇】北京要建5道通风廊道 足慰蓝天?

2016-02-29 09:37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张砥

这个周末,天高云淡,公道君(ID:bjrbplb)想跟诸位聊聊风的事,或者说聊聊大城市的风。

为什么呢?

最近有一则新闻很是打眼,说是北京要打开5条一级通风廊道,每条宽度500米以上,向城市送风吹雾霾。

听闻此讯,公道君(ID:bjrbplb)立马脑补出一幅《三国演义》里孔明借东风的画面。想当年借风破曹,现如今借风驱霾,这阵仗可谓一以贯之,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无独有偶,在不久前结束的陕西省“两会”上,“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将风道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管理”作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项任务被明确提了出来。而早在2013年,杭州市就有建城市风道的动议。上海、南京、株洲等地也被报道有此行动。

各地纷纷为风引路,足见现在老天爷着实“挑剔”得很,决定往哪送风还要先考察考察道路建设情况。正所谓想吹风,少盖高楼多修路!

盼风?其实我们曾经很怕风

作为典型的北方城市,北京人对风的复杂感情比较有代表性。

或许很多人都读过老舍的《北京的风》。

这篇并不太长的散文中,老舍生动描绘了20世纪初的北京大风。“寒风,卷着黄沙,鬼哭神号地吹来,天昏地昏,日月无光。”风来的时候“横行无忌”;风走的时候,“大家心中安定了一些,都盼望明天没有一点儿风。”可见,几十年前北京人还是很怕风的。

习总在谈及PM2.5时也曾感慨这是个新事物,并开玩笑称他们小时候北京吹的,那都是PM250。

就公道君来说,与北京的风的亲切照面是在昌平。军都山下修炼四载,起风时走在学校主干道上都会有乘风而去的感觉。风从山上吹下来,春时呼啸中藏着温度,夏时热浪中卷着潮气,秋时萧瑟中透着冷清,冬时凛冽中夹着刺骨。

当风成为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那其中也将充满着故事。

公道君本科时还有一门叫《纪录片赏析》的专业课,老师给大家放过一部出品于1999年的《北京的风很大》的纪录片,片中导演在北京街头“游荡”,截住路人就问一句“你觉得北京的风大吗?”

当时很纳闷,这么一个无厘头的片子何以入选柏林电影节?后来慢慢懂了,因为,那时北京的风,真的很大!

盼风?或许我们盼得并不是风本身

不知从何时起,北京人对风的感情变了,从怕风变成了盼风等风。倘若放眼全国,这样的转变其实带有相当的普遍性。

多少次,公道君驻足窗前,看着眼前朦胧的景象趋于清晰,总会自觉不自觉地跑出门外,来一个深呼吸。因为,风来了,清新的空气也便跟着来了。

从各地的气象报道中就可看出,“等风来,盼天晴”式的标题,似乎成了固定配搭。 且看这条:

据说这“已过玉门关”可是夜班编辑苦思冥想,耗掉数根香烟和无数脑细胞的结果,这爱,够深沉吧。

其实,等风盼风的背后,是今天的风,不管你承不承认,确实是在变小。

这一点有着科学数据的支撑,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不独北京,整个中国北方地区乃至全国的风速其实都在减弱。

前段时间,有一篇题为《谁“偷走”了北京的风》的文章,一度被传得很火。文章分析称近几年北京风力暴减明显,并分析了风力发电大发展与雾霾增多的蝴蝶效应。同时,也有人分析,说风力减弱跟防护林建设有关,拦住了PM250却生发出PM2.5。还有人说是城市高楼太多,阻挡了风的流动。当然,更多分析则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才是“罪魁祸首”,特别是去年以来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静稳空气更加成为常态。

归因很多,也都多少能讲出些道理,但这些道理在现实面前似乎都很尴尬。因为道理解决得更多是为什么风没来。人们要得不是这个。

这其实是人类面对自然时一种深深无力感。我们在还没完全掌握自然规律的时候,就太过笃定“人定胜天”的真理价值,最后发现,自然的事还得靠自然解决,而我们除了做旁观者,就是做搬运工。

盼风?恐怕还是得盼自己

公道君(ID:bjrbplb)来日报工作3年多,大大小小宣传战役没少参加,其中遭遇最多的便是“雾霾攻坚战”,算下来大大小小也写了几十篇。核心观点一以贯之:靠人不能靠风。

相较于新闻稿中对风的期盼,评论稿对风就有些“冷冰冰”。这也是必然,既是讲道理就最怕陷入不可知论。

正如之前所说的,发电厂、防护林、高楼大厦都可能造成风力的暴减,但我们是否就要像“破四旧”一样,把厂子关了,树林伐了,高楼拆了?显然不是。以现在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去找之前发展阶段归因,并以此否认之前的发展,相当简单粗暴。

在风中跌倒,在爱中流泪,这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旅程。

倘若把人类与风的交往看作一段旅程,那我们已经在它的恣意狂妄中学会了宽容,在它的放浪无形中学会了承受,现在或许就该在它的含蓄深沉中学会追求。这样向前,一切挫折不也就有了深刻的意义吗?

由此来看,风道的设想,正是一种学习。或者说,这本身是一种积极利用自然规律解决现实积累问题的探索。

我们所说的靠人,或许并不仅是“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少开两天车”这么简单,更要有宏观的谋划,有全面的处理问题的顶层设计。

想让北京的风回到老舍笔下的那种粗犷状态,已不太可能。我们需要学会让北京的风,让北方的风,让全国的风更加温和地大起来。

原标题:【闲篇】风道来了,足慰蓝天?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