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气行业在十二五的发展并不能称得上顺利。这种坎坷的背后,反应出油气行业自身的一系列缺陷开始逐渐暴露。改革迫在眉睫。
从2011年到2015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在短短5年的时间里,遭遇到的坎坷、变化、挑战不可谓不多。从最早的页岩气革命冲击,到反腐浪潮涌现,在到现在创纪录的低油价时代。每一项都对行业足以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和石油行业在国际上“高大上”、“国际化”等等相比,国内的石油行业往往给人“封闭”、“保守”等印象。实际上,尽管中国石油工业走出去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其在国内一直以来的行政垄断地位无可动摇,石油行业在中国就是如此的坚不可摧。
但进入十二五之后,形势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首先是美国页岩气革命传导到了中国。紧接着,随着大老虎的落马,石油行业的反腐也来势汹汹,中石油、中石化的多位高层和中层接受调查。而到了十二五的最后一年,国际油价由出现大跳水,并且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一蹶不振。
这些重大事件在过去5年都是如何影响了中国石油行业?未来又会有哪些持续性的影响?小编辑接下来就为大家一一解答。
▼页岩气革命
美国的成功已经无需赘述。但是页岩气在中国发展5年至今,恐怕绝对称不上是成功。两轮招标的区块到目前为止无一成果。第三轮招标又因为害怕流标而迟迟未动。涪陵是唯一拿得出手的成功案例。但也存在经验难以复制、成本太高等一系列质疑。
为什么国外的月亮到了国内圆不起来?中美两国完全迥异的石油市场是根本原因。美国石油市场存在巨头企业,更存在产业链每一个环节的数百上千家企业。加上完善的金融服务产业,让资金、技术密集型的石油产业在美国并不是“贵族的游戏”。
中国不行,且不说上游区块都掌握在四家国企手中。有限的油服市场也大多与三桶半油利益密切相关。技术上,地质上的差异是从页岩气引入中国就开始讨论的难题。资本?对不起,没有那么多金融服务,小公司玩不起。有钱的央企也有拿到区块的,但是很难找到合格的队伍。据说重庆那边的区块有用煤炭钻机来打井的。
页岩气是好东西。有人希望用它来打破三桶半油对区块的垄断,有人希望它能成为中国本土油气产量再增长的希望。但是几乎完完全全的失败已经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而这又引出了下一个问题:油气产量增长。
▼增长的焦虑
2014年中国石油产量2.1亿吨,同比增长0.7%,同年天然气产量132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7%。
2013年全国石油产量2.1亿吨,净增370万t,同比增加1.8%,;天然气产量1209亿立方米,其中常规天然气产量1177亿立方米,净增105亿,同比增加9.8%。
为什么要把页岩气看做是未来中国油气产量增长的希望?看看中国石油产量的增长恐怕就很清楚了。
如果我们的单位不够精细,甚至都画不出每一年的石油增长存在上升的曲线。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生产国。但是另外一点被大家忽略的是,我们的储量却并不丰富。
在这里,我并不打算罗列过多的数据,而是提一些观点。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是我国石油生产的主力油田。大庆油田产量由十几年前的“稳产5000万”,变成了现在的“连续12年产量4000万以上”;胜利油田由“稳产3000万”变成了“保持2700万”。
在油田级的产量预测中,有一个著名的方法,叫做翁旋回法。这个方法是我国著名的石油地球物理专家翁文波教授提出的。在教科书的介绍中,翁旋回法是这么介绍的:Weng旋回模型是一种对生命总量的有限体系进行描述和预测的模型。一个生命体系总要经历由兴起到衰亡的全过程,这就是一个生命的旋回。以油田开发为例,它要经历从生产建设、产量递增、稳产、产量递减到产量枯竭的过程。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旦一个油田进入产量递减期,递减的速度将是很快的。如果想要延缓递减的速度,那么就只有提高采收率了。我们知道石油在地下,但是能采出来的石油事实上只占一部分,剩下的在岩石的表面、一些达不到的孔洞中。想要把这些剩下的石油搞出来怎么办呢?就只有注水、蒸汽、聚合物••••••
但是问题是,迟早这些提高采收率的方法也会慢慢不好使,而且这些方法都是要钱的。当油价比较高的时候这样做是有经济效益的。当油价比较低的时候,这样做有可能入不敷出。所以,现在大庆产出来的4000万吨,和12年前产出来的4000万吨,成本是不一样的。
在这里,还是要表扬一下我们国家的石油工人,通过一系列技术摸索,用分层注水的方法将我们国家的石油采收率已经达到了世界最高的40%多。
但是,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一个无奈的事实,就是递减真的很严重。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国家石油行业的很多基层采油厂厂长一定很清楚。
不计成本强行采出,与自然规律作斗争,不是那么容易的。
▼反腐的蝴蝶效应
在说到反腐之前,我想先提一个旧事。1979年11月25日,石油部海洋石油勘探局“渤海2号”钻井船在渤海湾迁移井位拖航作业途中翻沉,遇难72人,直接经济损失达3700多万元。这是石油系统建国以来最重大的死亡事故,也是世界海洋石油勘探历史上少见的。
事故发生后,石油部部长宋振明被解除职务,主管石油工业的副总理康世恩被记大过处分。石油部每个党组成员都进行了自我批评,并召集各主要油田的负责同志来京座谈,听取批评建议。宋振明还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向全国人民做了检查。海洋石油勘探局局长马骥祥等4名责任人被判承担刑事责任。
渤海2号沉船事故处理了一批干部,让整个石油工业队伍情绪受到了影响。一位经历过当时事故的人员说:“当时大家都觉得自己拼命干工作,找石油,风险还这么大,不如消极一点,没有功,至少不会承担错误。”这种消极心理,也对石油产量的增加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反腐是正确的,但是客观上,石油系统内部大量中高层官员的落马,让外界产生了一种“洪洞县内无好人的感觉”。这种情绪就像渤二事故一样,开始在石油工业内部出现。原本就缺乏前进动力的体制内石油公司,在这种情绪支配之下,对于产量的增长,无疑也并无益处。
▼失落的油价
最后我们要说是油价。无论大家怎样预测。有一点已经成为了共识。100美元水准的油价已经不会再出现了。
在今时今日,考虑沙特和伊朗之间的关系对油价的影响,还不如多考虑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石油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来的实际。
作为动力能源,石油和天然气日渐式微的路途已经可以看得到了。石油真的会在未来十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变得像今天的煤炭一样么?
原标题:从热闹喧嚣到持续低迷,十二五这五年油气行业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