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用电服务行业正处于从概念逐渐清晰转向对商业模式进行探索的阶段,用户数快速增长,不断有企业进入市场。随着绝大多数用户接入全国多个用电服务平台,电力调度交易实现智能化,最终用电服务平台与发输配售端平台融合,形成多层次平台,实现地理智能化。电改开启能源革命新篇章1.电改推进打破制

首页 > 市场 > 正文

【关注】电改打破制度桎梏 我国用电服务市场进入爆发期

2016-01-09 09:03 来源:兴业证券 

目前我国用电服务行业正处于从概念逐渐清晰转向对商业模式进行探索的阶段,用户数快速增长,不断有企业进入市场。随着绝大多数用户接入全国多个用电服务平台,电力调度交易实现智能化,最终用电服务平台与发输配售端平台融合,形成多层次平台,实现地理智能化。

电改开启能源革命新篇章

1.电改推进打破制度桎梏,能源互联网迎发展机遇

能源互联网是中国能源革命的发展方向。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完整的提出了能源互联网的概貌,并提出了五大支柱:1)能源结构向可再生能源转型;2)将每栋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近收集可再生能源;3)在每栋建筑或其它基础设施中使用氢或者其它存储技术;4)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每一大洲的电力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以便能源能在各大洲之间达到供需平衡;5)将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及燃料电池电动车。能源互联网是综合运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 信息技术和智能管理技术, 将大量由分布式能量采集装置, 分布式能量储存装置和各种类型负载构成的新型电力网络、石油网络、天然气网络等能源节点互联起来, 以实现能量双向流动的能量对等交换与共享网络。

图一:能源互联网是中国能源革命发展方向

能源互联网最终目的为实现能源的高效、民主、及时响应。我们认为我国能源互联网发展依据的是一条政策主线—电力体制改革。2015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9号文),核心思想即是“放开两头、管住中间”,推动发售电侧自由竞争市场建设。与2002年的5号文相比,本轮电改方案更为务实,暂时未考虑输配分开和电网调度独立,在兼顾电力市场化大方向的同时有利于降低改革阻力,提升了方案的可操作性。此外,文件的发布主体也由5号文时的国务院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增强了本轮电改方案的执行力度。时隔十三年后中央再推电改,预示着中国能源革命将开启一个新的篇章。

能源消费方式的进步反映了能源革命的演化路径。具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我国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升级的过程,即通过电改催生电能服务市场,结合互联网技术扩大服务的范围。从过去单一的节能降耗及信息化用能管理服务,向售电与能源供应、增量配网规划与投资建设、可再生能源规划与投资建设、电能质量与用电安全拓展,建设区域能源智能协调控制系统过渡。

图2:我国正处于从能源消费2.0升级到3.0的阶段

电力作为一种商品,其生产和消费具有瞬时发生的特点,天然地具有互联网属性,是能源互联网中能源流的主要部分。互联网的核心在于用户体验,而良好的用户体验需要依靠与消费者互动来逐步改善,国内电力体制因电网企业的垄断地位,使得发电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直接沟通渠道被阻隔,导致发电企业无法对用户需求做出及时反应,从而无法实现能源互联网“高效”、“民主”的能源消费属性。而能源互联网的核心目的,就是实现能源流和信息流的双向甚至多向实时交换。因此我们认为,电改政策落地是能源互联网建设中最关键的一环。随着改革推进,体制桎梏将被彻底打破,能源互联网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能源互联网的建设推进也将重构整个能源供给及消费的模式,实现彻底的能源改革。

2.电改配套政策逐步落地,万亿级后市场即将开启

电改前,在发电侧电网公司是唯一的购买方,在售电侧电网公司是唯一的销售方,因此电网公司作为唯一的电力流通渠道,长期获得高于市场出清价格的垄断利润。本轮电改出台的12个配套文件在9号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延伸和细化,通过对电改及其相关文件的梳理分析,本轮电改本质上是一个以建立完善的电力交易市场为主线的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目的在于打破电网垄断,通过市场化的定价方式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

通过《关于推进售电侧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关于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三个文件可以看到,备受诟病的流通渠道成本将随着输配电价厘定而得以确定,电力的供应方和需求方也得以在相对独立的电力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此后电价将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厘定的输配电价+市场化的电价+政府性基金。市场电价就成为决定垄断利润分配的关键指标。市场化电价的形成过程在推进电力市场建设文件里已有提及:通过建立电力现货和中长期市场,探索开展容量市场、电力期货和衍生品等交易今后电力作为一种商品,先会在期货市场通过合约达成一个成交价,合约电量跟实际用电量的差额,将会在现货市场,通过竞价的方式形成日内即时电价。

电网盈利模式改变,服务商作用凸显:随着电改推进,电网公司盈利模式将发生彻底地改变,今后电网不再以电力购销价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而是按照核定输配电价收取过网费。原来电网的垄断利润即电力购销价差将会在发售电侧进行重新分配。2014年全国工业用电量3.99万亿千瓦时,度电购销差价保守按照0.2元来算,该部分垄断利润高达2万亿元。在电力长期供过于求的市场结构下,售电侧将能分到购销差价较大的一块利益,而电改落地导致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性凸显,电能服务商作为需求侧管理的主要参与者,也将直接受益利益再分配。

2我国用电服务市场进入爆发期

1.电改政策逐步落地,需求侧管理推动加速

电改中提到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指企业、用户通过搭建电能精细化管理平台来掌握用电情况,通过用电分析进行设备改造、整体优化及改善自身用电情况,达到节能减排及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我国早在90年代就展开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探索,希望降低对电力、电量以及最高负荷的需求。由于当时是以电力公司作为责任主体,其作为电力的提供者显然动力不足,因此电力需求侧管理一直成果不多。

从根本上来看,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通过价格信号引导需求,让用户自行决定何时用电及用多少电,这与新电改精神不谋而合。随着电改推进,售电侧将彻底放开,电力交易将实现市场化,电网公司按成本加成收取过网费,从而实际上成为用户的购电代理,真实对外传递购电成本。由于电网公司的公用事业属性使得电价受管制且不能频繁调整,因此其有极强的动机去寻求最低的合同电价和平衡电价,以及降低运维成本、线损和预测用户需求,这些都为电力需求侧管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电改推进,需求侧管理将催生广阔的用电服务市场。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包括:政府层面推动的需求侧响应;用户需求的能效管理,运维检修;有序用电、削峰填谷。

2.借力电改,需求侧响应迎破局

1)发展现状:需求侧响应目前正从六个试点城市扩大到全国范围内推广。12月,工信部召开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会议,要求做好试点示范推广并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行动,规范电力交易工作并与需求侧管理形成联动机制。并首次提及直购电用户必须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并接入需求侧响应平台。

2)商业模式:需求响应是用电高峰时段或系统安全可靠性存在风险时,允许电力用户根据用电价格信号或者激励机制,自愿选择减少或者增加某时段用电负荷。参与者的盈利来源除了节省的电费外,还有财政给予的奖励或补贴。

3)重要参与群体:负荷集成商及有中央空调的非工业用户。负荷集成商将具备需求响应能力的电力用户集中在一起,作为整体参与需求响应,并全方位代理相关商务及监控事宜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机构。通常非工业用户参与潜力较大。此类用户日负荷率较低,用电高峰时段空调负荷占其总负荷比重较大,而且随着温度越高,空调负荷与温度的正相关性越显著,因此非工空调负荷的需求响应潜力较大。

4)推广难点:此前由于用电服务市场较为落后,盈利模式及监测手段较为单一,缺乏市场化机制的实施模式、完善的电价政策体系以及企业能源信息化管理系统等,需求侧响应平台推广进展缓慢。

5)未来展望:电改政策落地推动需求侧管理市场建设,需求侧响应也迎来发展机遇。各试点城市已陆续提出,要求试点企业安装电能在线监测系统,接入需求侧响应平台。随着用电服务市场兴起,参与提供服务的企业数量不断上升,服务模式的不断完善,需求侧响应平台建设将提速。

6)用电服务商的机遇:电改落地将直击需求侧响应推广难的困局,用电服务中的电能监测作为需求侧响应的前提,将受益政府推动,直接导入客户流量。其次,用电服务商作为负荷集成商参与需求侧响应,除了获得奖励提成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增值服务的方式获得收益。

延伸阅读:

【电改机遇】电网公司笑傲群雄 电力设备行业迎来发展

【析电改】电网企业“赢家”OR“割肉”?售电侧竞争激烈

【市场观察】上百家售电公司除了五大发电、地方能源还有谁?

【售电棋盘多子现 电网仍稳坐?】配售电一周要闻(0104-0108)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