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广东东莞,一个全新的制造业变局正在上演:集合了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等特点的“智能制造”,已成为新型生产模式。从长远看,新一轮科技进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智能制造是制造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而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主要技术支撑,“机器换人”已经连续两年出现在了该市市政府一号文件的显要位置。
企业的“世界性需求”对应着电网的“中国现状”,4.0时代制造业要“机器换人”,对于电网企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高质量的电力供应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无缝衔接做好电力需求供应,电能质量如何保证,电网企业如何着手、发力等,成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绕不开的难题。

■东莞为什么要推进“机器换人”?
“机器换人”不是头脑发热、拍脑袋之举,而是大势所趋,政府只是顺势而为。东莞制造业“刘易斯拐点”快要到了,劳动力的短缺、用工成本的增加正倒逼着东莞要用机器代替人工的问题,再通过生产效率的提高、劳动成本的降低,使东莞在综合成本上始终保持全球适度的竞争力。
——东莞市市长袁宝成在11月10日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上说
随着中国制造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制造业的拐点即将到来,面对劳动力短缺、技术升级等实际情况,东莞政府顺势而为鼓励企业进行机器换人,在为“东莞制造”培育智能制造新动力的同时,也已经在有意识地培育壮大当地机器人产业,加快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转型升级。据悉,自2014年9月至今年9月底,东莞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的622个有效项目,总投资达53.2亿元。
——东莞供电局副局长王鑫根
■数读
东莞供电局供电量及最高负荷
供电量2013年617.2亿千瓦时2014年655.72亿千瓦时2015年(前十月)555.66亿千瓦时
最高负荷2013年1176万千瓦2014年1269.328万千瓦2015年1298.82万千瓦
A用电需求:产业转型倒逼电网
“修炼内功”
近年来,电网企业从更注重输配电环节向消费侧延伸,实现智能化的电力消费。随着工业4.0的日趋逼近,传统的电力生产消费模式能否跟上企业发展需求?
伴随着改革开放,东莞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为主要产业特点,以市、镇、村、村民小组“四个轮子一起转”为典型招商引资方式,短短30年,完成了从农业县到工业大市的转变,上世纪初便率先跻身中国城市“三千亿俱乐部”。“那时低端制造比较多,客户对电的要求就是有电用。”东莞供电局副局长王鑫根向记者介绍,随着制造业快速发展,东莞不少街镇均不同程度出现了“卡脖子”的问题,近些年电网项目选址难、征地难、补偿难、协调难制约电网建设,“供电能力不佳、变电容量不足、电网建设滞后”成了“制造之都”供电之痛。
自2008年金融风暴后,东莞这个曾经的制造业重镇在经历了持续的经济下滑后,订单减少、劳动力成本飙升,诸多因素迫使东莞必须转型升级。“我们生产线以前需要1000多个工人,现在只需要100来个员工。”在位于东莞市道滘镇的广东东鹏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机器换人”后,通过人机交互进行生产,该厂用电量增加了2倍,但成本收缩了一半,产值增加了近2倍。“围绕着产业转型升级,东莞市政府曾做过一系列努力,而作为其中的一个方面,机器人产业被列入该市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方向。”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技术进步与质量科科长刘庆棠说道,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东莞选择的就是一条“无解”的“中国式”发展模式,而且在短时间内能获得某种成功。但一旦面临经济风暴,由于“内功”的不足,企业往往容易陷入困境。现在“机器换人”算是练就“内功”的方式之一。
“机器换人”让不少企业尝到了甜头。据悉,目前许多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已纷纷加入智能机器设备的研发、制造和引进中来。“也许三五年制造业就可以大规模上机器人,到时候我们的电网能否跟得上客户的用电需求,还得打个问号。”王鑫根提出疑虑,他认为,从传统的电力供应小格局里走出来,客户所处行业形势都影响到需求侧变化。
在他看来,随着电改逐步深入,谁能最快、最准确满足用户需求,在最少成本下为用户创造最高的价值,谁就将获得用户的选择,从而在竞争中获得领先。电网企业要主动融入客户的生态圈,通过大数据强化对用户的需求感知,依据数据分析来进行运行调度、资源配置决策,并基于分析来匹配服务需求。
B如何接招:以用户为中心
“内生驱动”
企业接轨工业4.0,作为基础能源供应商的电网企业如何做好电力供应,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现阶段,东莞市已着手解决阶段性、区域性缺电问题,尤其针对区域电网建设难的问题,该市提出在2016年底前分阶段打造出“建成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电网项目,东莞电网得到了提速发展。
与此同时,东莞供电局围绕东莞市城市发展远景做实电网规划。东莞供电局根据电力供应需求增长预测,充分考虑东莞各分区现状电网及建设条件的特点,逐步增加500千伏、220千伏变电站布点,完善110千伏及以下网架,建立适度超前的电力供应系统。
“以前低端制造比较多,客户有电用就够了,现在高端制造一多,生产高精尖设备的客户对电能质量提出了高要求。”王鑫根认为,现在客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电网企业要练好“内功”,除了把电网做强做优、把服务做好做细,还有不少壁垒问题需要攻破。
“每到夏天的用电高峰,保障企业用电就成为了供电部门每年必须面对的‘例牌’。”王鑫根在年初带领市场部门同事做过一个调查,结论显示东莞采取的市、镇、村“多轮驱动”为主的开发模式,造就了今天遍地工厂,工业分布零散的局面,这样的分散式工业群对配网环网率、电压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很高要求。
东莞供电局计划科主管尚晋以前曾经在调度运行岗位工作,根据多年电网运行经验,他认为练好“内功”,重在提高电能质量。他提到一个典型例子:“华为跟我们提到谐波电网谐波含量,对方要求不合格率要控制在3%以内,这是第一次有客户跟我们提到谐波,这也是‘机器换人’对电网提的新要求。”
刘庆棠告诉记者,除了可靠的电能质量,供电服务,还有系统电压、频率合格率,超限电压持续时间等诸多指标,都是企业投资时考量基础设施条件的重要参考因素。
C供电服务:从普遍性供电转向定制化供电
“机器换人”的时代,电网企业需提供个性化定制的供电服务才能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
东莞首个无人工厂——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用60台打磨机器人、60个工人,通过人机交互进行生产,效率提升了2倍,平均产能超过21000件/月,而且产品不良率降低了两成。
东莞市市长袁宝成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东莞还会大力扶持智能制造、个性化生产,顺应工业4.0智能化趋势,积极推动制造业进行智能化改造,打造互联网工厂。按照计划,东莞将力争到2016年,完成相关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机器换人”应用项目1000—1500个,力争到2020年,全市大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生产和应用示范城市。
在东莞供电局松山湖分局副局长何可静看来,以前供电模式是电网企业主导,企业跟着供电部门走,谷期用电得听供电部门的。现在生产要素改变了,普遍性供电不能再满足客户更高层次的需求。王鑫根也认为,在电改的大背景下,电网对工业用户的供电服务必须转变模式,进一步为客户提供专项供电服务方案,尤其是在大数据环境下,贴合客户需求,提供精准的用电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不仅仅是满足用电需求,还包括电能质量、节能环保等等方面。
“现在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动力自己去做节能服务,那我们就可以抓住机会,往节能方面做些服务工作。”何可静认为,电网企业还可以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帮助企业进行系统化节能。
从远景来看,王鑫根认为供电不再是一个月一张的用电账单,而是能提供实时用能分析和财务预算决策的信息。对一些大的工业客户,动态能源管理将会广泛使用。未来实现供用电的协调发展,减轻高峰期用电压力,提高低谷期用电负荷率,用户端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原标题:未来电网、智能制造如何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