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欧佩克放弃了产量配额限制,强劲的美元打压以美元计价的商品期货市场,12月7日,WTI收于每桶37.65美元,创造2009年2月份以来最低价位(如图1所示)。

图1
作为“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我国发展新型煤化工(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乙二醇),其最初的动机在于高油价下,作为石油法的替代品出现,希望能够提降低能源产品的对外依存度,保证能源战略安全,同时企业希望借助低成本而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然而近两年,国际油价一顷而下,使得投资新型煤化工的企业进退维谷,陷入两难境地,而油价目前似乎已成为新型煤化工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图2
原油与聚烯烃产品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如图2所示),在原油下滑的道路上,聚烯烃一路相随。从竞争性来看,在原油价格大幅下滑背景下,煤制烯烃的经济性难以得到体现。煤制烯烃项目作为石油化工的补充,与传统烯烃行业存在着较大的竞争关系。据卓创资讯测算,目前煤制烯烃(煤制聚丙烯)的成本在5400元/吨左右,原油跌落至目前38美元/桶左右的情况下,油制聚丙烯的成本仅在5000元/吨附近,而甲醇制烯烃成本则在6000元/吨以上。通过对比来看,在低油价下,煤制烯烃及甲醇制烯烃已毫无成本优势可言。
目前我国已投产的部分煤制聚烯烃项目自去年12月初开始直接采购乙烯、丙烯,而各地计划年底投产的煤制烯烃项目已出现推迟投产情况(如下表所示)。在原油价格低迷的情况下,前期计划再建的煤制烯烃项目可能会继续推迟投产时间,而现有已经投产的煤制烯烃项目会出现开工降低甚至停产的可能。从目前价格来计算,石化路线已逐渐建立起成本优势,从主要下游聚丙烯、聚乙烯来说,石化路线的技术性、效益型都强于煤化工路线。前些年高油价下,煤化工路线曾经的3000~4000元/吨的利润已经成为“甜蜜的回忆”,目前摆在企业面前的却是“苦涩的现实”。
2015年推迟投产计划的煤制烯烃企业统计(单位:万吨)

原油价格下降导致液化气价格同样跌跌不休,部分地区液化气价格与去年初相比已经腰斩,给煤制天然气企业带来巨大压力。据测算,煤制气产品的盈亏点为原油65~75美元/桶,目前油价下,煤制气企业已没有利润可言,在建项目也有延后可能。二甲醚方面,因二甲醚90%以上用于掺烧液化气市场,凭借优势之一便是与液化气价差明显,然液化气价格暴跌,二甲醚价格优势不再,打压二甲醚工厂开工积极性,今年二甲醚企业整体开工率仅在两成左右。
另外,受原油价格下跌影响较大的还有煤制芳烃。在石油价格高位运行、煤炭价格持续下跌、国内PX货紧价扬等有利形势下,煤制芳烃尚因种种原因没有获得投资者追捧,那么目前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下跌,国际PX价格下挫,煤制芳烃的成本优势大大减弱,产业发展的道路将曲折而漫长。 另一方面,目前煤制芳烃尚无一套大型工业化示范装置运行,存在一定的工业化风险。尤其近几年因PX被妖魔化后,各地民众纷纷拒绝PX项目,更增加了煤制芳烃项目的成本、难度和风险,使这一先进技术难以推广应用。
对于煤制油而言,近一年来的低油价使得企业“苦不堪言”。原油价格走低使得汽柴油价格下滑,炼油厂原料采购成本亦同时下滑。然而对于国内煤制油企业来说,由于其原料煤炭价格与原油走势联动性并不强,汽柴油价格的下滑直接拉低了其产品销售价格,进而大幅压缩了其销售利润。目前国内煤制油成本盈亏平衡线在油价为65-75美元/桶,而现在油价跌落至40美元/桶下方,煤制油生产亏损加剧。根据鄂尔多斯市统计局官网消息称,2015年1-8月,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亏损额高达9.8亿元;伊泰煤制油公司2015上半年营业收入也从去年同期的6.36亿元下降为4.63亿元,净利润仅在265.5万元,同比大幅下滑98.1%。
总之,石化路线产品的成本75%来自原油,原油价格的暴跌导致石化路线产品成本大幅下降,尽管煤炭价格也有所下降,但降幅小于原油价格降幅,再加上煤炭成本仅占煤化工成本的30%~40%,煤化工路线产品的成本降幅有限。因此,原油价格的暴跌对煤化工行业带来巨大压力,煤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都已无利可图,减产甚至停产压力大。不过在低油价的冲击下,对新型煤化工来讲也并不全是坏事,目前这种情况下有利于企业能够更清楚的看清行业发展面临的风险,而不是一味的“大干快上”。另外,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沉下心去进一步完善生产技术,并寻求创新,探索产品差异化,并在节能降耗方面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更加强烈的挑战。
原标题:【原创】原油创近七年新低,新型煤化工面临的风险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