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研究能源互联网的德国经验?远水解不了近渴,先来看看国内企业的能源互联网实践吧。10月27日,在清华大学第五期能源互联网沙龙上,中恒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和中恒博瑞董事长周庆捷关于创新需求侧管理实践的分享让与会者耳目一新。
以下为本报记者根据周庆捷发言实录及后续采访整理。
需求侧最好的商业模式是虚拟发电厂
在现有条件下,电力体制改革会按照需求侧管理&配售电业务——实时市场、配电全市场化——完全市场化、实时电价这三步逐步推进,公司的战略也依此制定,以需求侧管理为切入点,打造虚拟发电厂、智能微网、自动需求响应。接下来以能源电商为杠杆,打造电能交易平台、高级能量管理、能量车联网,支撑智慧城市,实现智能需求侧管理、智能能源工商业、智能主动配电网。
从需求侧管理入手,中恒在北京、苏州、佛山等多个城市均已开始布局。在我们看来需求侧管理是一个比较泛的工作,既是负荷工作,也是发电、储能、电动汽车、节能等等这些工作的整体。在实际工作当中有用户的设备托管模式,也有电费托管模式。这些模式都放在苏州一家企业做预测,把政府政策补贴,我们提供的服务,减少的人员节约的成本等等都计算出来,并做些基础节能改造。可算出来每年节省的效益大概是446万元,向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用户的积极性还是非常高的。
我们预测需求响应到2030年有260亿的市场。整个需求侧的产业链有设备制造业、需求响应、电能交易、负荷互济,节能服务,智能微电网运营等等。未来需求侧最好的商业模式是虚拟发电厂,虚拟发电厂的运营是由若干个智能微电网组成的微电网群运营实现。我们在北京一个大学启动了两个相关的项目,一个是给校园内的微电网重新做规划,设计屋顶太阳能发电,设计电动汽车充电桩布局,设计需要多少储能做补充,也设计了用于体育馆的小型燃机冷热电三联供。这样一个校园的微电网,就涉及到整个智能微网的运营问题,需要有专业的服务机构来运营。如果有集成商或运营商能够把这样的微电网集群整体运营起来,就会有一个需求侧的虚拟发电的商业模式,这个商业模式可以把你所能调动的这些微网当中的可中断负荷、可控负荷、分布式发电、储能还有电动汽车全部调度起来,形成电力需求侧的灵活性资源。就具有了如同发电厂一样的功能。比如,电力调度要求增发五万千瓦电力,可能会有三万是可控负荷关断,两万是储能或者分布式发电启动。另一个是为适应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的负荷特性研究。
在现阶段的实际工作中,企业把电气设备以及用能监测向我们托管,托管后设备的自动化改造由我们出资,并接入到我们的集控中心,实现电气设备的远方值班和能耗监测,实现了精细化电能管理服务,同时用户也可以看到自己的用能情况,峰谷平各用了多少电,每个车间花了多少电费等等。
未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以虚拟发电厂为最终目标的商业模式,实现分级能源管理,有微电网的EMS,有区域EMS,也有虚拟发电厂的EMS。整个体系是给电网末端用户做精细化运营管理工作,是电网公司的补充,而不是跟电网公司抢地盘。相信电网公司也是愿意支持的。
我们正准备在杭州试点一个类似Uber的电能服务APP软件,用户可以通过APP来做电力咨询、报修和投诉,由社会化的服务机构抢单服务,相信通过这个APP可以把95598的电话(投诉、咨询、服务均包含在内)降低一半。这样我们在解决用电客户痛点的同时,也解决了电网公司的一些痛点。
打造能源行业阿里巴巴
我们把电动汽车、可控负荷、储能系统、分布式能源、电力市场和节能改造都纳入虚拟发电厂的范围之内,有宏观视角,也有微观视角,其主要功能就是整合需求侧资源,在云能量平台的支撑下,由一个线下运营商来运营,每一个运营商都是一个O2O的线下店。明年我们的云能量平台上会发布客户的绿色指数,排放指数,能效指数等等,给用能客户排名,希望借此促进客户改变用电习惯,提高用能道德,提升用能能效。我们的目标是打造能源行业的阿里巴巴,让客户和各种能源服务公司在我们的平台上自由选择、自由交易,让能源服务这个大市场更加开放,更加民主,更加优化。
能源互联网和智能电网有本质差别
能源互联网是智能电网的升级版,能源互联网是让用户、服务商、能源生产者、电网企业共同参与的,而智能电网是电网公司自己玩的,他们有本质的差异。
今年六月份中恒在杭州成立了杭州云能源互联网技术有限公司,做能源互联网的应用平台,这个“云能量平台”已经在阿里云部署和运行,根据我们的O2O服务模式,云能源公司是上面的O,下面的O今年计划有15家,按照定增方案三年后达到90家,几年后达到300-500家,形成能源互联网的新型业态。
下图是我们云平台的一些界面示例。
云能量平台(包括集控中心端,企业用户端,政府应用端)(图片来源:PPT)
在实际的用户服务中,我们发现很多企业都有用电问题,只是还没有暴露出来,我们会先给客户做一个免费的电力咨询诊断,出一个报告,综合评估企业的用电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给企业提出改进建议,企业可以选择接入我们,也可以选择观望。接入的客户在享受服务后都会认可这样的精细化服务,客户价值能得到很好的体现,通过实践,我们知道末端用户对能源的专业化服务是非常需要的,
我们现在在苏州、北京、杭州、安徽、河南、山西、福州、广东都有落地点,合作了以中恒云能量平台为依托的线下服务企业。目前我们根据接入的地区和企业,探索了三个模式,苏州模式适合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对中西部地区,我们在河南安阳做了一个能源管控模式,由政府牵头,成立一支产业基金,政府掏10%的资金,产业资本投入20%,银行出资70%,形成用能管理的PPP模式,银行按9%的固定回报投入资本金。先接入一批高耗能企业,用三年将所有用能企业都接入,实现能耗和排放的全口径监管,继而将所有的电能服务业务装进去,实现同样的能源互联网相关业务。北京模式是适合做需求响应的负荷集成商模式,进一步也一样可实现能耗监管和电能服务业务。三种模式殊途同归,最终都可以实现虚拟发电的商业模式。
电改的方向已经确定,现在就是如何放开的问题。未来要想实现需求侧管理产业的发展,政府只需要做两件事,一是定边界,二是制规则,其余都交给市场去做,相信一定能做的好。我们愿意同所有有志于能源互联网产业的企业合作,共同打造能源互联网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