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结构调整中,风电有望逐步改变当前被视作替代能源的角色,上升为未来扛鼎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主体的地位,但风电面临的诸多掣肘仍然待解。数十米长的白色叶片在蓝天白云下缓缓转动,方圆几十公里的戈壁滩上200余台风电机组绵延不绝经过前几年的低谷期,国内的风电市场正在迎来全面复苏,特别是在节

首页 > 风电 > 风电产业 > 报道 > 正文

从“替代能源”到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主体地位 风电仍有哪些问题待解?

2015-10-12 08:54 来源:能源杂志 作者: 郑宗斌 蔡玉婷

在能源结构调整中,风电有望逐步改变当前被视作“替代能源”的角色,上升为未来扛鼎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主体的地位,但风电面临的诸多掣肘仍然待解。

数十米长的白色叶片在蓝天白云下缓缓转动,方圆几十公里的戈壁滩上200余台风电机组绵延不绝……经过前几年的低谷期,国内的风电市场正在迎来全面复苏,特别是在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的趋势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运营商投资热情增强,推动陆上风电持续增长。

2014年,风电投资规模首度超越火电,从下半年开始风电投资累计增速连续超过40%,前10月更是高达62.2%。2015年1季度风电已经提前完成“十二五”的1亿千瓦装机目标。据中国农机协会风能设备分会理事长杨校生介绍,“十三五”风电规划将有大幅度提升,到2020年,从原先规划的累计装机2亿千瓦时提升到2.5亿千瓦以上。

抢装隐忧

《能源》从多家整机商了解到,目前国内多家风电整机商订单和排产非常满,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风电开始出现抢装潮,2014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下调部分资源区风电标杆上网价格。由于这一政策适用于2015年1月1日以后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以及2015年1月1日前核准但于2016年1月1日以后投运的陆上风电项目,这也意味着所有在2015年之前批准的风电项目,均需要在2015年完成装机。风电企业为能够享受之前的电价政策,纷纷加快风电项目投资运营的步伐,以争取在最后期限前完成投运。

上网电价下调将对风电发电企业意义重大,一般来说,一台1.5MW的风机每小时发电是1500度,一年有效发电时间为2000小时,风场的33台机组的年发电量大约为9900万度电。如果电价下调2分钱,那么一个风场将减少营收近200万元。诸多风电开发商纷纷上调了今年的风电装机容量,我国风电装机量最大的企业龙源电力已将全年投产风电装机容量目标由原定的180万-220万千瓦调升到200万-260万千瓦。

根据中国风能协会发布上半年风电装机统计报告,2015年上半年中国共有270个风电场项目开工吊装,新增装机共5474台,装机容量为1010万千瓦,同比增长40.8%。报告指出,尽管上半年的进度已经快于往年,但下半年部分企业的供货压力仍然较大。

对于一些业内人士来说,他们最担忧的是风电“抢装”高潮之后出现低潮。抢装潮会引发风电产业链供不应求,一些风电开发商为了尽快上项目赶工期,甚至开始向一些小厂商采购设备,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

尤其是风电制造业害怕市场的剧烈波动。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12年风电低谷期,大批的零部件厂家进行裁员,裁掉的都是熟练工人,等到市场恢复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质量问题频发。担心再到16年、17年又一个低谷,对社会和产品质量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风火矛盾加剧

与风电装机数据的红火相比,消纳问题的解决却未能完全跟上回暖的步伐,目前所面临的弃风限电矛盾也是日益凸显。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15年上半年全国风电上网电量虽然同比增长20.7%,但弃风电量也同比上升6.8%,平均弃风电率已高达15.2%,造成经济损失接近87亿元,创3年来同期新高。

据多位业内人士表示,2015年出现较严重的弃风是多种因素相互叠加的综合反映。2015年上半年用电需求持续下滑,而与2014年相比,2015年是大风年。

让业界感到不安的是,在电力增长趋缓的形势下,火电装机“逆势增长”,上半年火电项目新投产2343万千瓦,同比增长55%,各地火电项目核准开工步伐加快,核准在建规模达1.9亿千瓦。

弃风之势愈演愈烈。“全年风电平均弃风率将达到20%,直接造成发电损失超过200亿元。”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近日在接受《能源》杂志采访时表示,火电失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和风电抢占并网资源,当前应该立即停止火电的大规模核准建设。

由于电力产能的严重过剩,对于电网的调度负荷来说,相当于只有低谷,没有尖峰。无论任何时候,都有电厂等着被调度发电。中电建北京院副总工程师杨建设认为,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自身出力的特殊性,客观上需要与其规模相当的抽水蓄能电站配合运行,才可以做到既能满足用电高峰的电力需求,又确保在用电低谷时段能为风电腾出足够的发电空间。

在经济新常态下,电力需求放缓,本应是进行能源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火电的“大干快上”将加剧风火矛盾。在杨建设看来,弃风不是技术问题,关键是利益协调问题,弃风限电之所以久治不愈,是因为动了一些人的“奶酪”。“在德国、丹麦等风电发展好的国家,高比例的风电是可以做到的,我们的风电比例不足3%,电网的现有调节能力完全可以应对。”

特高压被认为是清洁能源的战略支撑,既可以从西部输送更多清洁能源到中东部地区,也能够促进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秦海岩对《能源》表示,在电力过剩的情况下,电网的调度策略缺乏改变的动力。“现在的新策略还是存在问题,以前调度策略已经很稳定了,我为什么要改呢?”

风火打捆是目前风电直流外送的相对最优选择。这需要火电来配合风电进行深度调峰,有风的时候风电多发,没风的时候火电多发,但深度调峰运行将改变火电传统的运营方式,客观上增加了火电厂的工作量,火电厂的积极性并不高。杨建设建议,现在火电深度调峰在技术上没有问题,在补偿机制里应该给火电厂设置相应的补偿。

协调机制缺失

以往是煤炭、油气、水利之间三足鼎立的利益之争,现在风电、太阳能的强劲发展不容小觑,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曾鸣表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将处于清洁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并存的时代。在混合能源的时代,如果缺少协调,传统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与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并网消纳是存在明显抵触的。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在接受《能源》采访时表示,“从国家的层面看,肯定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要加快新能源的发展,具体下面怎么执行,缺乏一个操作性的统筹协调。”

能源结构调整涉及到各个行业间的利益博弈。上述专家表示,“大家还是各自为阵,做火电的做火电,做风电的做风电,做核电的做核电,包括我们的特高压建设,输送什么样的电源,是输火电还是风电和光伏?并没有统一的规划。”

在国家能源局的机构设置里,有电力司、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具体来说,火电归电力司管,风电归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一位央企下属企业的高管向《能源》透露,“电力司没有义务或者责任实现国家可再生能源的目标,跟他们也没有关系,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任务。”

该高管认为,“特高压由电力司来主导,会跟其他部门来协调,比如多用风电,但是不能不考虑其它目标,相对来说电力司的同志们来说对风电不熟悉,有了风电以后要做很多工作,所以就造成风电‘越少越好’这样一个局面。”

补贴之争

“风电该不该补贴、补贴多少合适”一直都是备受争议的议题,据统计,2015年,中国对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补贴额度将达到近1000亿元/年,其中风电大概约300亿元。

业界期盼多时的国家层面“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一直未出台。在国外,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是应用最为广泛、最常见、最为成功的电价模式。政府强制要求电网企业在一定期限内按照一定电价收购电网覆盖范围内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时为了鼓励可再生能源参与市场竞争,一些实行电力市场机制的国家将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与市场电价挂钩,可再生能源电源与其他常规电源一样参与竞价上网,政府在其结清电价的基础上,对单位上网电量给予一定的补贴,可再生能源能源最终上网电价为“市场结清电价+政府补贴”。电力市场电价是持续波动的,政府的补贴额度也会定期进行相应调整。

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王仲颖看来,补贴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可再生能源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中国要鼓励这个产业;另外,它的贵是相对的,比如油气、煤的使用及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迫害成本并没有计算进去。

“给可再生能源补贴简单?还是把化石能源开采体系、应用体系做核算,把煤电的价格、油气的价格涨上去简单?我觉得后一种方法更简单,所以我从来不承认给可再生能源补贴,这只是国家暂时没有办法,从财政左兜的钱放到了右兜,但是满足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王仲颖说。

武钢建议,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一直隐含的是一种社会责任,中国应该建立新的绿色GDP机制。“比如说可再生能源改变了青山绿水,改变了环境污染,它的价值到底值多少,折算成它的经济当量,体现在它的价值。要给干这些事的人,这个产业就能起来。”

配额制其中之一就是绿证(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绿证是国家根据绿色电力生产商实际入网电力的多少而向其颁发的证明,购入绿色能源证书是供电商、消费者完成其配额的手段,绿色电力的价格是基本价和证书价格两个部分决定的。

武钢认为,有了这样的市场机制,用绿色的电是每个企业和个人的义务,相应就要支付额外的成本。“像金风科技这样的上市公司,我们愿意为绿色的电多支付钱,每年可以拿出来几百万,这样的企业在全国多的是,但这样的机制在哪里?你没有这样的机制。”

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比国外晚了十年,在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有了初步竞争力的时候再去大发展,利用较少的补贴,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当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应该考虑完善价格补贴机制,促进风电进入市场,最终目标是让风电价格与常规能源价格相比具有市场竞争力。

原标题:从“替代能源”到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主体地位,风电仍有哪些问题待解?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