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东北,作为工业化最早和重工业程度最深的区域,曾经无比辉煌。然而如你所知,如今的东北经济正面临愈发严峻的考验和压力。

这实际上也为整个宏观经济拉响了警报——当我们的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是否也会遭遇类似当前东北这样增长的“天花板”?如何顺利完成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的惊险一跃?对于煤炭、钢铁、石油等东北的一些大型能源资源及国企而言,目前应该是相当煎熬的时刻。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先后出台多种政策来振兴东北经济,但具体成效如何,仍需时间检验。
收束到微观,个人的悲欢离合及每一次选择,其实从更具体更真实更有温度的层面折射出区域经济的冷暖、跌宕及细致的人文变迁。以下是两位祖籍东北的年轻人所撰写的文章,两位目前都在北京工作,一位从事媒体,一位则是互联网金融公司主管,主题都是“为什么离开东北?”文章原刊载于“小报告”。
关于东北经济及能源资源产业发展,如果您有自己的故事或者观点。欲与华夏能源网的广大读者分享,请将稿件发至我们的投稿邮箱:tougao@sinoergy.com;或直接加本文策划编辑微信交流:liwenyou88。
我为什么离开东北(一)
我毕业的时候,不是没考虑过回家。但是我只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回去能干什么?
文|高妹
我生长在一个典型的东北工人家庭里,父亲在城郊的发电厂工作。
我的爷爷是电厂第一批工人,我的父辈们在这里长大,他们都住在电厂附近的大院里,一起上电厂的子弟学校,毕业之后接替他们的父亲在工厂上班,这也是他们的父辈对于他们的最高期许了。
到了我们这一辈,童年也是在大院里度过的,但是却再也不能沿着原来的轨迹走下去。甚至我的同学在高考志愿填了“电力学院”的时候,无数家长一脸诧异地问他妈妈:“你还想让儿子回来?”言下之意是,真的要儿子回来当“工人”吗?因为回家,意味着没有别的选择。
发电厂、中石化和煤矿区,直至今日仍然支撑着这个东北小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就业。他们太了解一个做“工人”意味着什么,劳累、恶劣的工作环境、不畅通的上升通道,将和他们一样一辈子被埋葬在那个郊区的大院里。
而东北是计划生育执行得最彻底的地方,父母恨不得把所有最好的东西捧到他们的孩子面前,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环境。如果有能力,为什么不让孩子出国呢?如果孩子有能力,何必强迫他回来呢?除了稳定之外,他们想不出什么理由让孩子回家,重复和自己一样的生活。
然而更严重的问题来了,国企真的还稳定吗?几年前中国石化的“买断潮”还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脑海里。企业要减员增效,就意味着他们离开供职二十年的企业,领六万块钱回家,不过是几天的事情。从此你和这个企业,和“铁饭碗”再没有什么关系。你看,“铁饭碗”就是如此易碎。父亲工作的火电厂从最初的中央直属企业到后来几经易手,现在我已经说不清到底归属谁管。
但是我知道的是,从2014年开始,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规定和罚款让这个老电厂举步维艰,越发电就越是赔钱,然而却始终没有资金注入更新设备。他们等待着,只可能有两个选择,一切彻底结束或者一切重新开始。
有经验的人在一批批地离开,成为各地新建电厂的重要力量。新人进来却寥寥无几,父亲已经年近五十,仍然要在一线一身水一身泥地工作。他的新徒弟是一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小伙子,简单明了地告诉我父亲他什么都不想学。一个月只拿两千块的工资,挣的还不如和女朋友做代购多,到这里来只是为了有地方交五险一金。
“真的没有年轻人愿意来”——父亲告诉我,“当然了,你也不愿意。”我毕业的时候,不是没考虑过回家。但是我只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回去能干什么?
一个学新闻的人,面对的是省级电视台和报纸都已经超过五年没有对外招聘过了,地级媒体能看到的招聘都是报纸投递员。至于非常规招聘,大概想想也就只能洗洗睡了。我从来都告诉别人,我不是不想回家,只是我真的有选择吗?
我在武汉上大学的时候,一个送我去火车站的司机曾经说,你们这些学生放假一走,整座城都空了。但是在那座东北的小城里,放假的时候,整座城市像是被重新输血过一样精神饱满,从北京开往东北的火车好像再开多少趟都不够。而年轻人们一走,这个城市就再度灰败起来。

母亲前两天打电话告诉我,商场在一个接着一个关门,“根本没有那么多人去逛啊。”她告诉我,而那家我很喜欢的餐厅也关门了,或许就像母亲说的一样,因为那是年轻人才喜欢的。从到南方上大学到在北京工作,我仍然觉得东北是最宜居的地方。可以理所当然地踏着缓慢的生活节奏,可以肆无忌惮地操着大嗓门,这个地方好像随时欢迎你回去,无论你待多久。但是你也不得不承认休息够了,早晚还是要上路。
我为什么要离开东北?或许是因为我想回去,但是却不能留下。
我为什么离开东北?(二)
2012年,长春某企业请我回去,给我税后月薪8k,供吃供住,当时这待遇比我在一线时还优厚,我在坐上飞机的那一刻,其实已经心动了,但下飞机时,我想通了,决定放弃。
文|常答应
虽然我是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但是东北在我脑子离的印象已经很模糊了,现在只是每年回去探亲两次的所观所感。
我出生在吉林省最西边的一个小镇,紧邻内蒙古。儿时,家门口马路两旁一排排茂密的杨树,村民农闲时节在树下消暑纳凉、闲聊。穿过树林和农田,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到处可见牛马羊及各种飞禽。冬天,整个世界是白色的,跟狼图腾的画面相似,很美,很自然,民风很纯朴,这是儿时的记忆。
而如今,20年过去了,个别村民住上了瓦房,村里有了唯一一栋二层楼房(医院),个别村民开上了轿车(奇瑞),但是环村的树林带被政府卖掉、草原变盐碱地,每到秋冬春三季,一片荒凉,经常遭遇沙尘暴侵袭!飞禽走兽已被灭光、牛马羊也变得罕见!大自然被彻底破坏,换来的是所谓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发展速度真是慢的惊人!
每一次回家,要坐飞机转火车再转大巴车,曲折又艰辛,20几年,一直没有从长春直达老家的车。
当沿途的美景已不在,我只能欣赏马路和村民了,那条通往老家的公路,今年修,明年烂,这质量真是让人惊叹!
硬件烂还可以拯救,民风乱了,才是真没救了。近些年,全村都染上了赌博这个恶习,农闲时节高薪雇工干活,根本没人搭理,全部都在赌,无论男女老少,更有甚者把家当全部赔光还欠着一屁股债。
村子里,唯一的文化娱乐渠道就是电视,而近些年,都市影片尺度之大,也间接刺激了这些农民,他们内心开始蠢蠢欲动,50岁老汉与30岁小媳妇私奔、他老婆跟她老公乱搞......这些污秽的事件经常发生,已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是我每次回家听见频率最高的八卦。
其实,这一切背后的画面是这样的,全村文化水平很低,包括村干部,他们只能开发消耗自然资源来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领导干部们,根本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市里分给村里的财政补贴及政策利好,基本上已被村干部瓜分,所剩无几,最让人发指的是,连80几岁孤寡老人的低保也剥削;村干部整天享乐,根本顾不上搭建村里的文化交流平台,所以,当领导干部们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村民闲来无事只能偷尝尝“禁果”!这,只是吉林省的一个缩影。
在这样逐渐破败的村里生活,不是长久之计,我曾考虑过,在一线城市打拼几年,攒些积蓄,把爸妈从老家接走,我们在长春安家,但是走出来以后,真的回不去了。

我在长春读的大学,计算机类专业,2009年毕业时,很迷茫,长春根本没有就业机会,被迫变成北漂。因一直在北京、上海的大企业工作,积累了很多成熟的经验,2012年,长春某企业请我回去,给我税后月薪8k,供吃供住,当时这待遇比我在一线时还优厚,我在坐上飞机的那一刻,其实已经心动了,但下飞机时,我想通了,决定放弃,因为走过太多城市,有所对比后,发现长春是我见过最落后的一个省会,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只能是自我消耗,会逐渐贬值。
东北,经济发展落后、就业环境差、政府不作为、基础配套设施差、公务服务差、全民安逸、思想意识相对落后......不回东北,能说出N个理由!
附:2015上半年中国31省市GDP增速排行榜
吉林、黑龙江、辽宁分别排名27、28、31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