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很多企业在思考,在完成新常态的过渡之后,会不会迎来二次起飞?“如果说,过去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房地产与出口,那么新常态下,我认为新的增长引擎是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与中国城镇化。”施耐德电气中国区高级副总裁、全国销售业务负责人曹玮在苏州轨道交通峰会上表示。
轨道交通支撑城市经济起飞
预计2015年轨道交通投资超3000亿
在会上,发改委综合运输所所长汪鸣与其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中国的第一次经济起飞靠的是廉价劳动力,很多企业将产品都做到了天花板上,很难再通过量的提升继续发展经济。城市将是下一轮起飞的重要支撑,而城市的核心支撑方式是轨道交通,这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一块“蛋糕“。
蛋糕意味着红利,继去年下达7大工程包后,国家发改委日前再度宣布,谋划推出城市轨道交通、现代物流、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等4个新的重大工程包。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有22个城市开通了轨道交通运营历程2764公里,其中,上海和北京都已经超过500公里以上,名列世界前茅。据专家预测,今年底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里程将达3500公里,投资将超去年有望达到3000亿元,“十三五”有望达到6000公里。
对于未来的轨道交通发展,汪鸣所长描绘的蓝图更大。他表示:需要打造全新的轨道交通来实现中心城市为依托、周边城市作为居住或是产业配套的城市发展关系。按照这种城市发展关系,我们需要建设轨道交通系统,绝不仅限于当初规划的三千公里或六千公里的轨道交通,有可能是一万到一万五公里的轨道里程。
破解地铁盈亏尚需建立一套完善的体系
不过,城市轨道交通,尤其是地铁,造价贵是不争的事实,每公里造价已经从5亿元上升到7亿-8亿元,北京市16号线每公里造价甚至高达12亿。建设及运行维护所需要的资金更是让不少地方政府不堪重负。
如何破解地铁的盈亏?对此,汪鸣所长给出了高见:地铁的亏损和盈利,其实是政府、使用者和经营者三者之间的博弈关系。这里面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一方面,像地铁具有明显的公共服务特征的设施,是用纯企业的投资回报模式?还是由企业和政府合作,按预期收益由财政买单的方式?若企业和政府共同出资合作,还需要建立一整套标准完善的体系,包括成本的核算、认定和控制、平均利润的测算和控制,一系列服务质量的认定和评估等一整套制度。目前并没有建立起来。
汪鸣所长继续补充,现在的PPP模式并不新鲜,从有政府参与基础设施就存在了。其实PPP主要不是解决共同投资来建地铁的问题,而是解决这种公共服务设施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盈利水平。另一方面,地铁在经营过程当中,票价应该如何定,差额部分政府用预期的财政收入或者是其它收入来弥补。【北极星电力网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