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北京地铁日均客流量约为850万人次,高峰段甚至达到1000万人次。上海和广州分别以800万人次和700万人次紧随其后。在如此庞大规模的轨道交通网络下,都有着非常可靠、坚强的配电系统来保证地铁电力的持续供应。
更细地说,地铁照明、空调控制与通风系统、列车的牵引系统、安防与视频监控以及火灾报警系统都是由强大的电力来支撑,一直深谙中国轨道交通市场多年、有着不胜枚举的案例的施耐德电气,到底与轨道交通有什么故事呢?
2015年8月28日,由施耐德电气主办的轨道交通创新峰会在苏州顺利召开。施耐德电气与资深业内专家、客户和合作伙伴、权威媒体共同探讨地铁行业的智能化趋势、运营管理、能效提升等一系列议题,分享施耐德电气在地铁行业的专业洞察和最佳实践。
施耐德电气与轨道交通的“故事“
从智能诊断与恢复系统谈起
在会上,施耐德电气中国区高级副总裁、全国销售业务负责人曹玮表示:“供电系统的可靠性、连续性是任何一个地铁公司对施耐德电气最基本的要求。不管是施耐德电气的中压设备,低压设备,还是监控设备均是如此。除此之外,怎样确保供电设备的运行是可监控或可诊断以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这值得深思。以前,我们只是看到设备是否工作,但很难对设备主要零部件进行精准的监控与诊断,并没有一套智能化的诊断系统来服务用户,导致最后设备坏了再抢修。不仅浪费人力、物力与财力,而且还对整个线路存在隐忧。”
伴随着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开展,智能制造、云计算、大数据也逐步融合到产品性能与功能之中。
深谙于轨道交通领域的施耐德电气自然拥有传统电气厂商无法比拟的优点,即先天的硬件实力加上后来通过并购软件厂商拥有的软件实力。软件实力不仅能够使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制造2025”机遇面前赢得更多的机会,而且为智能诊断与恢复系统的出现提供数据支撑。
从曹玮口中了解到,在智能监控系统方案中,施耐德电气会监测包括温度、电气在内的配电参数,然后在内部系统进行分析并响应。施耐德电气智能诊断与恢复解决方案,可以快速查找和预防故障,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和系统内部的故障设置进行比对,了解故障基本情况,再通过硬件和软件确定故障的具体位置,便于维护人员快速到现场解决问题。到达现场以后,能源自动化系统会将故障区域的电源切断,其它区域则恢复供电。故障处理后,还会提供丰富的报告,以防类似故障再次发生。
如何在正常的情况下预防故障发生呢?曹玮进一步解释:施耐德电气通过故障的模拟和仿真处理,例如历史和实时趋势的对比,起到提前预警的作用。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施耐德电气的智能诊断与恢复解决方案,不仅可以快速查找故障、解决日常问题,而且还可以大大预防故障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