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核电动作频繁,也迎来了实质性的利好驱动。
4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建设“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机组。
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推动核电、电力装备走出去。
5月7日,多方呵护下、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清5号机组正式开建。
5月22日,证监会下发23家IPO批文,中国核电榜上有名。核电行业再次被推倒风口浪尖上。
在次背景下,5月22-23日,为期2天的由决策者会议集团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核电国际大会在北京落下帷幕。本次核电大会就核电技术、核电装备国产化、核电走出去投融资、快推在核电应用、核电设备安全、核燃料后端处理等话题进行热烈的交流与广泛的讨论。

第十一届中国核电国际大会现场
国际合作中心国际能源研究所所长王进、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徐玉明、国核技科研部处长朱书唐、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副总工张东辉、世界核协会总监Francois MORIN、EDF中国CEO宋旭丹、北京广利核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永斌、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规划部主任张世国、中国工行核电项目融资经理张建良、中广核铀业开发有限公司资源部总监王振兴、阿海珐高级经理Heau Yang Patricia等业界大佬出席本次会议。
王进针对中国能源结构与能源发展现状,提出:当前雾霾频发,环境对能源结构调整的压力巨大,节能减排的呼声必然倒逼着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向能源清洁化转型。而核电将成为未来清洁能源中重要支柱产业,在能源结构转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内在运、在建及拟建核电机组52台
未来5年核电总投资将达5000亿
从目前整个国际核电格局来看,全球在建的65个核电机组,有28个在中国,中国占世界新增核电机组数量的40%。徐玉明进一步指出,“截至今年4月,国内在运、在建及拟建的核电机组一共52台,其中已经投运的有23台,总装机量21.4GW,2015年是核电重启的关键一年,预计还会有有4到6台机组得到核准,到今年底,全国运行机组的总装机量将达到30GW。”

“根据已得到国务院批准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0),到2020年之前,我国还要新增35GW核电机组,平均每年开工5-6台,每年新增核电投资1000亿,也就是说,未来5年核电投资总额将达到5000亿!”在会上徐玉明用一连串的数据和图表描绘中国核电发展愿景,令在座嘉宾赞叹不已!
机遇与风险总是并存着,我国核电在面临发展良机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王进指出:“无论是美国AP1000第三代技术,还是我国的自主研发的华龙1号及CAP1400技术,都缺乏商运的经验;国内核电机组建设的进度相对滞后,以目前的装机容量及建设周期,要实现2020年的总装机目标仍有一定难度。”
三大核电巨头纷纷抢占国际项目
其实,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推进高铁、核电”等技术装备走出国门,鼓励有实力的核电企业参与国外核电项目中去。核电出海已是大势所趋,目前中核集团已成功出口了4台核电机组,成为核电走出去的先行军,且正在与阿根廷、埃及、英国等20个国家开展核能合作的洽谈。其中,中核在巴基斯坦现在已经有3台在建,后面还要投5台。
有专家表示,目前来看,核电走出去主要障碍来自海外目的地的法律、核电政策、监管及融资等问题。
其实,世界核能协会总监FrancoisMORIN在当天的演讲中也提到,全球的核电会有非常大的增长,但发展也有很多挑战,尤其是中国。他认为,中国走出去的热情,有点过热了,有点盲目乐观。
核电装备国产化率有望继续提高
推进核电技术装备国产化,是一项国家战略。这不仅关乎我国能源安全; 且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与自主化核电技术走出国门, 意义重大。据了解,2014年 11月初首次并网成功的方家山核电 1号机组, 设备综合国产化率已达 80%;其中,压力容器、稳压器等设备已经完成国产化。未来 5 年核电新投产项目国产化率将继续提高,有望达到 80%以上。
未来中国三代核电站国产化程度较高。华龙一号(第一批国产率为85%,大规模生产后国产率至少为90%)、CAP1400(国产率至少85%)以及AP1000(当前国产率为20~30%,在7~8 个机组后国产率有望达到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