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4月27日),受媒体报道央企将开启新一轮合并影响,众多上市央企、国企股价大涨,其中巨无霸两桶油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双双涨停引人侧目。然而,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当日傍晚在国资委网站发布声明称,中央企业将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数量或减至40家的消息,未向国资委进行过采访或核实。一时间,

首页 > 火电 > 火电动态 > 市场 > 正文

央企大整合 要整出几个“巨无霸”?

2015-04-29 14:43 来源:中经观察 作者: 姜小鱼

昨日(4月27日),受媒体报道“央企将开启新一轮合并”影响,众多上市央企、国企股价大涨,其中巨无霸“两桶油”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双双涨停引人侧目。然而,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当日傍晚在国资委网站发布声明称,“中央企业将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数量或减至40家”的消息,未向国资委进行过采访或核实。一时间,央企重组扑朔迷离。

“央企整合”传闻引爆A股

继南北车、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合并事宜相继获国务院批准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的合并传闻也成为坊间热议的焦点。

昨日,坊间传言称,目前国资委确定了下一步的国企改革重点,包括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央企,将在分类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央企数量有望进一步缩减至40家。该报还引述媒体报道称,政府正在研究将中石油与中石化,中海油与中国化工分别整合成更大的石化巨头,并成为国际巨头埃克森美孚、BP、壳牌等真正的竞争者。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的合并消息相对靠谱些,主要是针对‘一带一路’,因为成员国里面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铁路施工企业都是巨型公司。目前高铁走出去主要涉及的高铁基建施工企业是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今后投标不可能两家公司去PK,因此合并有可能。”

中国中铁是全球第三大建筑工程承包商,迄今已在境外逾55个国家和地区承建超过230个海外项目,公司也是中国唯一一家同时进入三项500强名单的基建和建筑类企业; 中国铁建也是中国最大的海外工程承包商之一。

两者合并,与中国南、北车合并异曲同工,同为行业两大竞争对手,合并后可以防止恶性竞争,也可以避免腐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铁隧道集团副总工程师王梦恕也曾透露,中铁和中铁建的合并计划目前未启动,但国家层面已开始研究。

不过,这两公司均澄清表示,控股股东和公司均未得到来自于任何政府部门有关上述传闻的书面或口头的信息。然而,南北车合并之前也曾否认合并传闻,但最终成真。因此这些公司的澄清公告并没有阻止股价快速拉升。

值得玩味的是,上周五,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第十四条、第四十四条的适用意见——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第12号》,扩大募集配套资金比例和明确募集配套资金的用途。最大亮点是将募集配套资金比例从不超过拟购买资产交易价格的25%扩大至100%,一并由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予以审核。这提升了市场对重组的预期。

虽然专家曾指出,两桶油之间更可能是相互之间仓储、管道等资源的重新分配,而非单纯的合并。但昨日晚间,中石油和中石化均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和公司均未得到来自于任何政府部门有关重组整合传闻的书面或口头信息。公司目前无任何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看来,两桶油合并为时尚早。

兴业证券分析师认为,目前市场不断有各大央企整合传言,包括造船业的中船重工和中船集团,钢铁行业的宝钢和武钢合并等; 尽管当事方都公开澄清传言,但南北车案例在前,同时政府也在大力推进过剩产能整合做强,走出国门,因此市场对相关主题概念股偏好。

安信证券分析师王书伟也表示,随着广船国际资产重组方案落定,中船工业集团资产整合较大可能以“先南后北,多个平台、属地化整合”原则,即将中船黄埔文冲注入广船国际,将江南造船(集团)、沪东中华、上海船厂等资产注入中国船舶,进一步的合并重组可能尚待时日。

除了两油、两船之外,在国企改革大背景下,四大航运央企(中国远洋、中海集运、中外运长航集团、招商局集团)也存在互相整合的可能。同样,相关公司4月17日晚间均发布了澄清公告,但股价仍直线上涨。

“现在行情是改革牛,央企兼并重组存在想象空间。很多投资者宁愿追涨也不肯错过,重组成功与否似乎并不重要,很多人可能等不到终点就被洗牌出局。”一位资深市场人士表示。

实际上,在中国国企改革专家、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看来,国务院国资委成立12年来,从没有一个时间,央企合并的传言如此多过,并引发全民关注。“央企合并概念”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股市屡屡引起波澜。

“国资委有关部门站出来,说要重组多少家没有经过核实,估计是因为消息说的很具体,说是国资委有文件,说道多少家,这样的定义不准确,目前没有这样的文件或者计划。造成了消息的虚假,容易对资本市场形成干扰。所以澄清这个消息对于资本市场的稳健和健康发展是有意义的。”

李锦认为,在南北车合并后,关于央企强强联合的传言甚嚣尘上:中国中铁与中国铁建、中船工业与中船重工、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等等,惹得各大央企赶紧发布澄清公告否认传闻。甚至连中石化、中石油这样合并几率很小的消息也出来了。

“大家传闻很多,传闻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同行业合并同类项,重组的一个重要条件或者基础,究竟是否重组不是那么简单,为什么重组,重组的因素是什么,一个是国家战略考虑,还有企业自身发展的考虑,因为国有企业是国家财产,全民财产,对国家的影响,一个是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国家改革的红利,最重要还是国家安全,保值增值,根据这个需要多方面需要来考虑。”

原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副局长周放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央企兼并重组不算新闻。“国资委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将当时的196家央企合并为80到100家,并在其中培育30至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所以这是很早就提出的目标,并不是这次传闻新提出来的。”

李锦说,央企重组是潮流和趋势,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装备走出去战略也助推了改革,但这是长期过程,国企改革的诸多重要文件还没有出台,说合并高潮到来为时尚早。

“很多的是在装备制造业或者交通运输业,适应一带一路的需要,如果说国企大的改革高潮到来,那还不到时候。因为随着国企改革深化,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文件还没有出台,国企分类的文件或者调整的文件还没有出台,这样的话,实施起来缺乏政策依据,应该说重组高潮出现,应该在大的重要文件尤其是分类改革或者结构重组文件出台之后才可能到来。所以说央企重组高潮到来还为时尚早,目前还在酝酿准备阶段。”

然而,尽管相关央企频频否认,但在资本市场上,资金大肆追逐下一个“中国神车”,将“央企整合”概念推上A股炒作风暴口。上述有整合预期的个股中,近一个月时间,已有多只个股涨幅翻倍。

有机构指出,5月又临近政治局会议窗口,诸如国企改革、能源改革、区域经济及自贸等,其中尚未暴涨而利好未完全兑现的个股,将大概率成为新的轮动热点。而政策发力的方向,往往是主力下一步狙击的目标所在。

下一个合并的央企巨头

尽管当事方已经不断澄清,但毫无疑问,本轮央企重组正在启动,它瞄准的对象并非那些产能过剩的行业、企业,而是能源、资源、电信等战略行业中的企业巨头。

2015年被市场称为国企改革的“落地年”,市场预期,由国资委监管的112家央企可能会重组为30到50家左右,这是未来5至7年之内国企改革将要实现的目标,届时目前央企将有一半以上不再控股,为此,央企合并浪潮越来越强烈。

此前,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已宣布合并。此外,尽管当事方已经不断澄清,但关于南北船合并、宝钢与武钢合并、四大航运合并的传言仍然此起彼伏。无疑,本轮央企重组正在启动,它瞄准的对象并非那些产能过剩的行业、企业,而是能源、资源、电信等战略行业中的企业巨头。

那么,继南车与北车、中电投与国家核电之后,谁将成为第三个合并的央企巨头?

事实上,南北合并传闻之后,“南北船”也借着合并的猜想在股市火了一把。中国重工和中国船舶两只股票自传闻传出以来,一个月的时间涨幅均达50%左右。对于两家公司的合并,业内人士指出,尽管南北船合并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但合并是小概率事件。

3月25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双双发布消息称,中船工业原董事长、党委书记胡问鸣任中船重工董事长、党组书记;中船重工原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董强任中船工业董事长、党组书记;即所谓“北船”和“南船”领导层对调。这推升了市场对两大造船集团可能进行合并的猜想。

与南北车类似,中船工业和中船重工堪称造船行业的南北船。历史上,南北船本属一家,均成立于1999年7月1日,由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分拆成立。据公开资料梳理,中国三大造船基地分别位于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其中后两者属于中船工业,环渤海湾属于中船重工。

从上市公司来看,目前两船各拥有3家上市公司:中船重工旗下包括中国重工、风帆股份、乐普医疗;中船工业旗下拥有中国船舶、广船国际、*ST钢构。

从经营业绩来看,中船重工的三家关联上市公司近4年都保持盈利,而且业绩相对稳定。但中船工业旗下3家公司受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造船行业不景气影响,业绩下滑明显。其中以中国船舶为例,其从2008年最高时一年盈利42.6亿元大幅下滑至2014年亏损4036万元。

民生证券军工分析师石山虎表示,中国重工主要以军工订单为主,这两年船舶业务占比有所下降,主要是主动放弃了一部分盈利能力较弱的民船业务。另外,这两年国家为了发展海军建设,也是为了开发南海、东海、北海,特别是南海,中国重工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军方的业务。

“和南北车合并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不同,中国的民船业务已经占到全球的70%左右,在该领域没有竞争对手,因此没有合并的必要。”石山虎说,“现在要实施的是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实施走出去战略,比如把船舶卖到东南亚去。”综合上述因素,石山虎认为“合并是小概率事件,概率几乎为零”。

今年3月份,工信部就《钢铁产业调整政策》公开征求意见,提出进一步组织钢铁行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兼并重组,到2025年,前十家钢企粗钢产量全国占比不低于60%,形成3到5家在全球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钢铁集团。

与此同时,武钢股份董事长此前向媒体表示,中国的钢铁行业若要削减过剩的供应,整合至关重要。中国政府正在制定政策以削减过剩的钢铁产能,包括鼓励钢铁行业的并购。这推升了市场对武钢和宝钢几大钢企可能进行合并的猜想。

不过,宝钢股份和武钢股份3月23日晚间同时发布澄清公告,否认了两家公司合并的传闻。

兴业证券认为,目前市场不断有各大央企整合传言,包括造船业的中船重工和中船集团,钢铁行业的宝钢和武钢合并等;尽管当事方都公开澄清传言,但南北车案例在前,同时政府也在大力推进过剩产能整合做强,走出国门,因此市场对相关主题概念股尤为偏好。预计宝钢、武钢合并预期将持续,武钢股份最为受益,对整个行业有利好。

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南车北车案例在前,钢企则不同,宝钢武钢已经各成体系,且形成3~5家大钢企肯定需要整合骨干钢企做“架子”。宝钢武钢两个“架子”堆在一起,效果不见得是1+1.

虽然市场声音不同,但合并预期仍然强烈,而且官方表态也引人遐想。武钢董事长邓崎琳近期也公开表态,武钢正积极尝试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包括推进股权多元化、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等。关于市场传言的武钢与宝钢合并,从国企改革的大背景及思路(成立国有资本运营/投资平台)、钢铁行业发展历史、微观调研的企业内部看法等综合分析,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此外,关于神华和中煤可能合并的传闻,早在2008年8月就已传出!时隔近7年之久,随着南北车合并掀起的“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新一轮央企整合浪潮的大幕开启,有传闻称,中煤能源和中国神华的合并工作,已进入倒计时阶段。

在对待神华集团与中煤集团“合二为一”的问题上,从20世纪末期开始,不少能源专家一直在积极呼吁,倡导尽早实施。无论是煤炭品质、企业经营、市场竞争等来说,神华集团与中煤集团应该合并,合并后对两大煤业所面临业绩持续下滑困境有所改善。

2014年煤炭市场整体疲软,煤业巨头还陷在业绩继续下滑的困境中。神华、中煤发布的2014年财报显示,两公司去年净利润均曝出同比下滑,且两家公司在收入、煤炭销售量、产量等数据上呈现普降的状态。其中,神华净利润同比下降19.4%,中煤净利润同比下降78.6%。

从操作难度上讲,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总监吴洪鹏指出,煤炭两大央企——神华集团和中煤集团的合并,也正契合了当前我国“一带一路”大战略下央企整合重组的方向。神华和中煤的竞争格局与南北车如出一辙:合并难度在央企合并中最低。

而不得不提及的是,央企整合最新的传闻就是中国远洋、中海集团、中外运长航集团以及招商局集团之间的一种整合。市场如此追捧四大航运央企整合,其沸点出现在中海海盛4月15日的一则公告上。中海海盛公告称,接到控股股东中海集团通知,中海集团正在筹划与中海海盛有关的重大事项。鉴于该事项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股票自4月15日起停牌。

受四大航运央企的整合传闻影响,四大航运央企旗下的中国远洋、中远航运、招商轮船、中海集运、中海海盛和中海发展均发布澄清传闻公告。除中海海盛正在停牌之外,上述个股在传闻当日全部涨停。然而,6家公司的澄清公告发布后,所有公司的股价仍然受到投资者追捧,大幅上涨。

尽管公司否认,不少市场人士认为航运央企的重组将是大概率事件。

实际上,市场对航运央企的整合预期始于2006年年末。2006年12月,国资委公布的《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指导意见》指出,到2010年中央企业数量将由目前的161家减少至80~100家。于是,围绕航运央企的整合行动开始受到业内关注。

海通证券交运分析师姜明认为,航运央企的重组背后逻辑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两家航运集团船队大、体量足,连续亏损可能引发国家层面对航运企业的战略布局;其次是因为市场重合度高,双方强强联手、改善经营存在理论可行性;最后是双方集团及旗下公司高管、经营层主要领导很多都具备两家公司的工作履历(目前中海和中远集团一把手都曾在对方公司担任过高层职务),具备整合的基础。所以他亦认为航运央企的重组是大概率事件。

结语

为顺应世界大企业合并重组潮流的需要,近十年来,我国加速进入了大企业时代,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已经占有100强席位,大企业的重组是世界潮流在中国的延续与发展。而从自身来看,随着央企分类的明确,中央企业势必会经历一次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的调整。此次调整将会形成向优势领域集中、向关键行业和核心领域集中、向主业集中,以主业为主来形成新的企业集团的趋势,这是央企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资料来源:时代周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参考报、东方财富网、国际在线、中新网)

原标题:央企大整合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