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 月,国家能源局发布 2014 年风电产业监测数据。令人略感疑惑的是 ,2013年至2014年中国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与弃风率显示出了不同的发展趋势 :平均利用小时数下降了181小时,为1893小时 ;弃风率下降 4 个百分点,为 8%。按惯常理解,弃风率下降应该对平均利用小时数的上升起到反推作用,而2014年的情况竟恰得其反。据专家分析,2014 年平均利用小时数大幅下降的原因,应该更多地受到了“小风年”的影响。其实,该专家的推论是有佐证的。本刊从国家气候中心了解到,2014年我国三北地区冬末和春季风速明显偏小。风能

首页 > 风电 > 风电产业 > 市场 > 正文

“小风年”呼唤风电长期预测

2015-04-01 08:58 来源:《风能》 作者: 赵靓

2015年2 月,国家能源局发布 2014 年风电产业监测数据。令人略感疑惑的是 ,2013年至2014年中国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与弃风率显示出了不同的发展趋势 :平均利用小时数下降了181小时,为1893小时 ;弃风率下降 4 个百分点,为 8%。按惯常理解,弃风率下降应该对平均利用小时数的上升起到反推作用,而2014年的情况竟恰得其反。据专家分析,2014 年平均利用小时数大幅下降的原因,应该更多地受到了“小风年”的影响。

其实,该专家的推论是有佐证的。本刊从国家气候中心了解到,2014年我国三北地区冬末和春季风速明显偏小。风能资源数值模拟结果显示,2014 年我国大部分地区70m高度平均风速与近10 年相比明显偏小,其中北方地区和华南大部偏小4%到8%。与2013年相比,除新疆、青藏高原外,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70m 高度平均风速偏小,其中黑龙江西南部、吉林西部、内蒙古中东部、河北张北和山西等地风速偏小8% 到16%。

通过研究发现,这些区域常年以西风为主,但2014年2月至2014 年5月500 百帕环流场出现明显的异常,贝加尔湖至鄂霍次克海附近为显著的高度场正距平,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对流层底层盛行东风或偏东风,极大地削弱了气候态的西风,从而导致我国北方地区风力明显偏小。

细分到我国8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来风情况可以发现,与2013年和近10年同期相比,蒙东和吉林西部风电基地2月到6月70m高度月平均风速明显偏小 ;蒙西和河北张北风电基地1月到4月和6月70m高度月平均风速明显偏小,5月平均风速偏大 ;甘肃酒泉风电基地1月到6月和9月到11月风速均偏低 ;新疆哈密风电基地3 月、6月和9月风速明显偏低。江苏风电基地全年70m高度平均风速与2013年和近10年基本持平,山东风电基地年平均风速略偏小。

除了对风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国家气候中心还对我国2014 年8个千万千瓦风电基地的理论可利用小时数进行了测算。

“我们选择了1.5兆瓦的风电机组数据,结合近 10 年这些地区的风速算出了理论发电小时数,并将可能存在的除风况因素以外所导致的停机时间统一按照 30% 进行折减,获得了 8 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年理论发电总小时数年变化情况。”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研究员朱蓉解释。

2004 年至 2014 年,我国 8 个千万千瓦基地的理论发电利用小时数波动为正负 7% 之间,也就是说,最少和最多理论发电小时数的波动区间为 14%。2014 年刚好是这 11 年间理论发电小时数最低的一年,而 2013 年则刚好是最高的一年。由于 2013 年是波峰,2014 年立刻遇到了波谷,使 2014 年理论发电利用小时数的下降表现得异常明显。

同时,国家气候中心将该数据折算成二氧化碳的减排量后发现,8 个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对二氧化碳的减排贡献相对 2013 年减少了15%。减排影响最大的是河北和吉林,都超过了 20%。蒙东、蒙西均为 18%,新疆和山东分别减少了 6% 和 2%,江苏相对略好。

其实,早在国家能源局发布 2014 年风电产业监测数据之前,关于“小风年”对 2014 年风电影响的话题就已经在“2015 中国风电新春茶话会”上备受关注。其中讨论最热烈的是,如何在未来能够提前预测风电集中地区,乃至某风电场未来一年的风况、理论发电小时数和碳减排量等。也就是将这些有用的数据从“回顾”,提前到“预测”,以便业主更好地去管理风电场。

“在 2015 年之前风况的长期预报并没有如此受到关注。” 朱蓉谈到 :“因为 2014 年风特别小,使大家一下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而在风电行业,此前我国对于风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资源评估、风功率预测等方面,更多的精力被投放于 1 小时到 4 小时、24小时或 48 小时的短期预测。而在即将进入的“十三五”期间,风资源技术的发展方向除了短期预测外,也很有必要将长期预测作为一个探讨与发展的方向。

据悉,中国气象局早在 1954 年就已经开始了气候预测业务,目前国家气候中心是世界气象组织(WMO)认可的长期预报全球产品中心(GPC),拥有雄厚的气候预测技术力量,提供全国、亚洲和全球气候预测业务产品。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副主任柯宗建博士介绍说 :“目前的气候预测业务涵盖了延伸期到年际尺度,为国家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在农、林、能源等行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准确的气候预测离不开高科技的现代化技术支撑,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研究员李巧萍博士介绍,国家气候中心的延伸期预测模式系统每天启动 4 个模式成员,向后预报55 天,季节预测模式系统每个月初启动 24 个模式成员向后预测 13 个月,具备了为行业长期预测提供基础数据的能力。

行业基于自身的特点对于长期预测有其特殊的需求,需要行业专家与气候预测专家携手,进一步研发风电长期预测技术方法。例如,如何基于动力系统模型提高预测产品分辨率,也就是“降尺度”,从关注整个电网、风电基地、区域,到关注某个风电场的长期风况如何,为风电行业各类相关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

英国气象局在针对电力系统预测方面的服务能力较强。目前,国家气候中心与英国气象局启动了一项名为“中英气候科学服务伙伴计划”的合作,通过借鉴、学习和研发,“搭起行业需求同气候预测业务间的桥梁”,从而为风电做好有针对性的长期预测服务。

原标题:“小风年”呼唤风电长期预测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