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实现国际化的过程中,中石油、中海油是最主要的两股力量,也代表了最重要的两种模式。
中石油:积极探索多种国际合作方式
在1993年,中石油率先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在探索发展阶段,中石油确立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总体战略,先后在秘鲁、加拿大、泰国和苏丹等国进行低风险的小项目投资。
1997年,中石油确立了“争当作业者,大中小并举和一体化运作”的发展战略,开始大规模参与海外有规模的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五年中培育形成了北非、中亚和南美三大战略发展区。在这个时期,中石油利用自身在油气勘探、油田开发和管理经验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步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此时,中石油在国际化战略上更多是在探索国际石油市场的运作模式和规律,培养和储备具有国际市场经验和国际视野的人才,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国际竞争能力不足,缺乏对跨国并购的法律支持和资本运营能力。
从2003年开始,中石油的“走出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发展战略是“多元开发战略、技术领先战略和低成本发展战略”。其海外业务范围由开发为主扩展到勘探、开发并重,由陆地扩展到浅海,由以油为主扩展到油气并举,由自主开发向自主开发与兼并收购转变。
2009年之后,中石油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走出去”进入规模发展阶段。中石油通过自主开发和战略联盟相结合的方式进入非常规油气领域;通过兼并收购获取符合海外发展战略的油气公司和资产,着力完善全球业务布局,优化油气资产结构。在这个时期,中石油的跨国并购达到爆发性增长。
中海油:以跨国并购为主
与中石油一直持续发展“走出去”战略不同,中海油从1994年购买马六甲油田股权之后的五年再无任何海外动作。直到1998年中海油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六大战略,也确定了“走出去”的战略步骤:通过改制建立国际石油公司管理体制,通过资本运营获得资金支持,通过产业调整实现上下游一体化,通过国际化道路重点开拓国际市场。
之后中海油将10家公司重组成两家,并且分别在上海A股和香港H股上市。重组上市后中海油在2002年又重新通过跨国并购开展国际化战略,但由于收购企业所在国家的政治和政策障碍、缺乏跨国并购经验以及选择竞购时机不当等因素,中海油的跨国并购曾遭遇过失败。2005年中海油对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提出185亿美元的竞购报价,但是由于美国政府的压力,中海油最终退出了竞购。优尼科的竞购失败成为中海油“走出去”战略变化的转折点,中海油的海外发展战略开始从通过并购实现国际化转变为通过合作实现国际化发展。
在这之后,中海油完成了一系列成功的国际合作,其中最成功的并购交易当属2013对加拿大第五大石油公司尼克森的并购,这笔价值151亿美元的海外并购不仅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海外收购案例,也成为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一针强心剂。在中海油海外并购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海外资产的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回顾中石油和中海油的“走出去”发展历程,两家企业具有不同的业务优势和特点,中石油以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为主业;中海油则主营海上油气勘探和开采。在国际化战略上,中石油倾向于自行建立完整的价值链,独立经营主要项目;中海油的优势则在于其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对业内最佳范例的吸纳及其世界级的管理团队。但是两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都遇到同样的困难和挑战:富含石油资源的国家大多局势动荡、政局不稳,在这些国家开展业务将面临巨大的政治风险。此外,我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的成本普遍偏高,并且融资渠道狭窄,这对“走出去”的战略实施产生了不利影响。
原标题:中石油与中海油“走出去”的路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