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3日小湾水电站3号机组、金陵电厂3号机组投产,公司总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到2014年12月29日长兴电厂“上大压小”工程2号机组投产,公司总装机容量突破1.5亿千瓦,公司走过了又一个五年的发展周期。站在这一里程碑节点上翘首回望,这五年,公司坚持“三个一”总体要求,围绕提升“三个能力”和“三大目标”,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更加注重加强企业管理和推进改革创新,更加注重加强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进入了又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本刊特别策划《华能这五年》专题,回顾总结这五年来公司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质增效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和显著成效,鼓舞士气、凝神聚力,为实现世界一流华能梦奋力前行。
【大事记】
【综述篇】从1亿到1.5亿
2014 年12 月29 日,华能长兴电厂2 号机组投产,标志着华能集团公司装机容量突破1.5 亿千瓦,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此时的华能,已经从2010 年世界500 强中的第313 位上升至2014 年的第221 位,年利润从2010 年的77.83亿元上升至约266 亿元,营业收入也从2010 年的2279 亿元上升至约2900 亿元。
一年一大步,五年一台阶,华能从2010 年初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 亿千瓦开始,用了5 年时间,从亚洲第一走到了世界第一。这5 年,华能的综合实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14 年,华能合并利润、净利润、归属母公司净利润、EVA 等效益关键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5 年,风起云涌,沧海桑田,华能始终坚守主业,转方式调结构是不变的主题。5 年,栉风沐雨,攻坚克难,华能一路高歌奋进,创一流是发展不竭的力量源泉。5 年,华能致力于做强做优做大,紧紧把握“三大”和“三强”,即“资产规模大、市场份额大、社会贡献大与盈利能力强、竞争能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有机统一,推动公司内涵发展。5 年,华能清洁能源担纲主角,清洁煤电引领行业,海外发展风生水起,科技创新动力十足,产业协同合力倍增,从国内一流到世界一流,华能迈出了扎实的第一步,向世界发电企业先进行列进发。
“到2015 年,华能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发电企业先进水平,2020 年达到世界发电企业一流水平,为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做出新贡献。”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总经理曹培玺说从亚洲第一到世界第一做强做优做大,是华能内涵发展的本质要求做强做优做大,推进有效益发展、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华能“强”中有“大”,“大”中做“强”。5 年来,华能始终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科学发展的部署和要求,形成了一系列科学发展的思路和理念,有力地指导了实践。面对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华能积极应对,提出推进内涵发展,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有效、有序、有度发展,步入了上升通道。
审时度势,锐意进取。华能的发展实践证明,作为发电行业的排头兵,锐意进取、追求卓越是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的重要法宝。2009 年12 月23 日,华能小湾水电站3 号机组、华能金陵电厂3号百万千瓦机组投产,华能集团公司装机容量突破1 亿千瓦,发电装机规模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在综合实力行业领先,已经达到国内一流的背景下,华能决定继续坚持做强与做大,在规划华能“十二五”发展目标时,华能提出,到2015 年末,装机容量达到1.5 亿千瓦,而2014 年底华能即实现了这一目标,比计划时间整整提前一年。
从1 亿千瓦到1.5 亿千瓦,华能清洁能源亮点频闪,清洁高效煤电引领行业,“走出去”风生水起,科技创新动力十足,产业协同合力倍增,党建队伍建设保驾护航,凝心聚力。
转方式调结构,清洁能源担纲主角。2010 年,华能全面实施绿色发展行动计划,不断提高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和保持清洁能源持续、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5 年来,华能不断加大水电、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努力提升清洁能源对公司经济效益的贡献度。2010 年初,华能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到15%,
到当年底,华能清洁能源装机规模突破2000 万千瓦,比重达到17.7%。华能在绿色发展行动计划中提出,到“十二五”末,清洁能源比重要超过25%,2014 年6 月,华能低碳清洁能源装机超过3600万千瓦,占总装机比重突破25%,提前实现目标。转方式调结构,传统煤电焕新生。华能率先建设国产大容量高参数低排放发电机组,推动发电行业走高效低耗发展道路。2014 年,华能投产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由2010 年初的7 台增至13 台,居全国首位,热电联产和30 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超超临界纯凝煤电装机占煤电比重超过70%。华能还不断提高煤电机组环保水平,全面开展燃煤机组脱硫、脱硝和除尘提效技术改造,2010 ~ 2014 年累计环保改造的资金投入超过了200 亿元。截至2014 年底,华能在役煤电机组中安装脱硫、除尘设施的机组接近100%,安装脱硝设施的机组达到90%,绝大多数机组都能够达到国家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5 年来,华能的节能减排水平持续提高,能耗指标和排放绩效保持国内先进水平,2014 年的供电煤耗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19 克/ 千瓦时。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走出去”风生水起。5 年来,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诞生、发展、壮大的华能,秉承一贯的“外向思维”,积极探索国际化经营途径,坚持收购和开发并重,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依托国际电力公司、澳洲电力公司、新加坡大士能源公司、缅甸瑞丽江水电站等多个国际化发展平台,积累经验、培养人才、锻炼队伍。最能说明华能清洁煤电发展实力的是,2013 年2 月,华能在“花园之国”新加坡建起首座燃煤电厂——登布苏项目,为裕廊岛上的工业企业提供着包括电力、蒸汽、水、污水处理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目前,华能拥有运营和管理的国际化项目分布在四大洲六个国家,权益装机容量达到578 万千瓦,正在推进柬埔寨、巴基斯坦、阿联酋、俄罗斯、墨西哥等有关能源项目开发。2014 年,华能海外投资项目利润同比提高7 亿元,取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
科技创新动力十足。华能不断加大自主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实现了诸多重大突破。华能在小湾水电站建成了世界第一座300 米级双曲拱坝;自主研发建设了我国第一个1.5 兆瓦线聚光直接蒸汽式太阳能光热示范装置;正在山东石岛湾建设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座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正在开展海上风电、太阳能热发电以及海洋能发电等清洁发电技术研究。
在煤电前沿技术上,华能更是引领行业前进。华能在天津投产了我国第一台IGCC 示范电站,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粉尘等污染物排放量只有常规燃煤电站的1/10,与天然气发电排放水平相当,是未来煤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自主开发的两段式干煤粉加压气化炉等核心技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得到市场认可;自主开发的湿式电除尘器技术取得积极突破,为燃煤电厂烟尘减排探索了一条新路径;自主研发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火电厂信息监控系统等关键技术,在系统内外得到广泛应用;节能减排、设备安全、技术创新、技术培训等技术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在公司系统覆盖面超过60%,海外技术服务扩展至日本、印度等13 个国家。华能还牵头启动了700℃超超临界研究工作,正在推进120 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的研究和示范准备工作。
产业协同合力倍增。在电力主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的同时,华能还以电为核心,做长产业链。5 年来,华能坚持“电为核心、煤为基础、金融支持、科技引领、产业协同,把华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定位,扎实推进,产业协同能力进一步增强,为电力主业发展服务的煤炭、金融、科技、交通运输等产业板块初具规模。到2014 年,华能煤炭产能达到8660 万吨/ 年;控股航运公司内部运煤量占下水煤总量的55.7% ;科技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4.3%,利润同比增长79%。
党建队伍建设凝心聚力。5 年来,华能坚持党建工作融入中心、进入管理、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保证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为推动公司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同时,队伍建设、反腐倡廉和作风建设、和谐企业建设等方面工作措施的落实,为促进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从六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清洁能源,是华能转型升级的根本方向致力绿色发展、奉献清洁能源,以实际行动推进能源革命,华能一马当先。5 年来,华能优化发展火电,大力发展水电,加快发展风电,积极开发核电,因地制宜开发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到2014 年末,华能清洁能源超过4100 万千瓦,占总装机比重27%,接近三分之一,而五年前,清洁能源装机比重只占六分之一。清洁能源装机中,水电装机容量突破2000 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突破1100 万千瓦。
水电领华能结构调整之先。5 年来,华能推进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水电资源开发,收获颇丰。小湾、糯扎渡、功果桥、龙开口、藏木等水电站犹如颗颗璀璨明珠,照亮了中国大西南。业内公认的世界最难水电工程的小湾水电站,创造6 大国内领先技术、8 大典型成果的糯扎渡水电站同属澜沧江中下游“两库八级”规划电站,两电站总装机容量超过1000 万千瓦,是华能水电开发的重点。2010年8 月,总装机420 万千瓦的小湾水电站6 台机组全部投产,4 号机组被命名为全国水电装机突破2亿千瓦标志性机组。小湾水电站设计多年平均发电量190 亿千瓦时,总库容149 亿立方米,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拦沙及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2014 年6 月,总装机达585 万千瓦的华能糯扎渡水电站9 台机组均高质量投产,电站多年平均发电量239.12 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为国家节约956 万吨标准煤。
风电领开发模式创新之先。与煤电开发一样,在风电开发领域,华能也创造了不少“第一”:我国第一个商业运营的风光互补发电项目,第一个国产化兆瓦级试验风场,第一个20 万千瓦风电特许权项目,第一个50 万千瓦规模大型风场等。规模风电就地消纳,是华能的首创。2012 年2 月12日,华能定边狼尔沟分散式示范风电场正式并网发电,是国内分散式风电场首次实现配电网并网,实现了分布式风电场“就地平衡,就地消纳”。太阳能光伏发电领新能源技术创新之先。
2010 年4 月,亚洲最大的太阳能光伏试验示范电站——华能石林并网光伏电站一期10 兆瓦工程并网发电。石林光伏电站是国家级实验示范基地,项目突出科研示范作用,在电站运营期间,对“大型光伏电站并网技术的实验”、“各种太阳能电池组件性能的对比测试”、“大型并网光伏电站防雷接地的方案”等科研课题进行试验研究,具有起点高、科技含量大、试验示范性强的特点。2012 年10 月,由华能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和华能海南公司自主研发、建设,华能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负责技术研发建成的我国首个超400℃太阳能热发电科技示范项目,1.5 兆瓦菲涅尔式光热联合循环混合电站在海南三亚竣工投产。该项目的建成,标志着华能成功掌握了太阳能热发电产业产业化的技术和工艺,实现了我国菲涅尔式光热电站零的突破,填补了我国在菲涅尔式光热发电技术领域的多个空白。
从做国内一流到创世界一流
改革创新,是华能巨轮前行的强大动力东方风来满眼春,改革掀起千层浪。华能这5年,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才获得了今天的成就。5 年来,华能在各种挑战面前,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将改革发展的经验化为前进的动力,把对规律的探索和认识化为对规律的主动把握和运用,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重点进行了改革创新,通过眼睛向内,挖潜增效,走入稳步发展的良性轨道,继续保持行业领先。
华能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就是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建立三级管理体系。华能将三级管理体系建设确立为新一轮管理改革的切入点,全力打造管理新优势。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三级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形成了集团公司——区域公司、产业公司——基层企业三级管理体系;优化调整部门设置和管理职能,不断完善部门工作职责,增强部门协同效应;设立区域分公司和区域子公司,基本实现了对全国各地区的全覆盖;专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以事业部制加专业化管理的模式,设立燃料公司、核电事业部、煤炭事业部等,推进新能源、煤炭、核电等领域的专业化体制改革,相关领域总部层面和二级管理主体的专业管理能力建设不断加强。与三级管理体系改革创新同步推进的资本结构、企业治理、三项制度改革,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改革创新既要有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也要重视底层设计和具体安排。华能确立“三个一”,指导全局工作:以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引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转型升级为主导。创一流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顶层设计尤为重要。华能全面深入开展国际对标,提出要实现“八个一流”的特征性目标,制定创一流总体实施方案,按照“七大战略”、“三大保障”的分类提出了十个方面重点工作措施的基本要求,并对抓好创一流工作的组织实施进行了总体部署。
有的放矢,稳健推进。在具体安排上,华能按照20 个领域制定管理提升措施计划,全面系统地将创一流规划中明确的中长期任务,分解为具体工作措施,逐年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安排中加以落实;同时,围绕创一流规划中明确的战略目标,抓住关键、把握主线,将创一流工作与经营发展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统筹推进。
华能提出,要围绕稳增长和增强盈利能力,以扭亏增盈、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为主线,着力推进电力营销、燃料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工作措施的落实,积极开拓市场,有效控制成本费用,努力提升经营业绩。
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主线,着力推进战略规划、项目前期、投资决策、科技创新等方面工作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加强发展全过程管理,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围绕加强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以夯实优化资产质量为主线,着力推进资本运营、国际化经营等方面工作措施的落实,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围绕夯实管理基础和推进管理创新,以进一步提高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现代化水平为主线,着力推进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工程建设、风险内控、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工作措施的落实,为提升价值创造、保障经营发展成果,提供有力的支撑。
通过管理提升活动这一载体,华能集中实施了一批重点提升措施,解决了一批管理短板和瓶颈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创一流工作的开展,使创一流工作在初始阶段,能较快地取得突破、收到成效。5年来,在保持规模实力领先的同时,加快结构调整取得突破,卓越运营积极推进,盈利能力显著提升、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4年底,华能在业绩、规模、运营、发展潜力等方面,总体呈现不断向好趋势,多数指标稳步提升。
新的起点,新的方向。面对新常态、新挑战,华能有新思路、新举措。华能提出,今后要紧紧把握经济新常态以及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带来的新机遇,加快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步伐,继续推进向清洁低碳化转型,推进向能源产品多元化并重转型,推进向能源生产和服务并重转型,推进向国内和国际并重转型,推进向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并重转型,推进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型,确保实现创一流“两步走”的战略目标。
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华能把这个宏伟目标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共进而行:到2015 年,华能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发电企业先进水平,进入世界前8 ;到2020 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达到世界发电企业一流水平,进入世界前5 ;到2049 年,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访谈篇】调结构 促转型 铸就辉煌历程—访集团公司规划部主任 王葵
公司积极响应,全面推行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到2020 年低碳清洁能源比重力争超过35%。
Q 请您谈谈公司近五年发展面临什么样的内外部环境?
A 回望五年峥嵘岁月,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在公司装机达到1 亿千瓦的同时,国内装机已突破8 亿大关,全国整体上已告别缺电时代,供需矛盾基本缓解。随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刺激经济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国内煤价持续走高,加上煤电联动严重滞后,公司低容量、低参数燃煤机组出现大面积亏损。严峻的形势面前,公司必须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快优化火电电源结构,建设一批高参数大容量机组,应对日益上涨的燃煤发电成本和持续下降的发电小时;加快建设一批大型水电项目,尽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基地;发展煤炭产业,扩大自产煤供应比,以电源结构的多元,产业链的伸延,应对市场悄然变化。
与此同时,我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向世界宣布,到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45% ;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 左右。公司积极响应,全面推行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到2020 年低碳清洁能源比重力争超过35%。
大环境的变化也促使国内各大发电企业调整发展思路,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投资主体对有限优质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既要保持装机规模领先,又要保持效益领先,在庞大的重化存量资产和高比例煤电结构下,唯有在增量结构上下功夫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煤电独大的局面,才能应对燃料市场价格波动,实现规模、效益继续领先。
Q 五年来,公司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哪些显著成就?
A “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竞争能力,努力增强公司综合实力”,是公司2010 年工作会的主题。自此五年,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发展理念始终贯穿历年工作会,成为公司发展的既定方针。公司从“十二五”规划到年度发展目标;从全盘考量到二级公司发展布局;从规模拟定到项目筛选;从任务下达到督导落实;从产业协同到重点推进,狠抓各个环节,优中选优。五年来,公司不断自我加压自我挑战,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
2010 年是公司的转型元年。这一年,公司核准电力项目规模中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占比43.3%。381 万千瓦风电准
开工,成为当年前期工作一大亮点。到年末,公司境内外全资及控股装机达到11343 万千瓦,同比增长8.7% ;低碳清洁能源装机规模突破2000 万千瓦,比重达到17.7% ;60 万千瓦等级及以上燃煤机组容量占比达到45%。煤炭生产能力达到6412 万吨/ 年,同比增长34.4%。
2011 年是接续之年。这一年,公司核准电力项目规模中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占比65.1%。585 万千瓦装机的糯扎渡水电站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开工成为当年前期工作一大亮点。年末,公司境内外全资及控股电厂装机容量达到12538 万千瓦,同比增长10.5% ;低碳清洁能源装机规模突破2400 万千瓦,比重达到19.1% ;60 万千瓦等级 及以上燃煤机组容量占比达到46.9%。煤炭生产能力达到6817万吨/ 年,同比增长6.3%。
2012 年承前启后。这一年,公司核准电力项目规模中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占比52.8%。180万千瓦装机的龙开口水电站核准是当年的一大亮点。年末,公司境内外全资及控股电厂装机容量达到13508 万千瓦,同比增长7.7% ;低碳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到2830 万千瓦,居行业领先地位,占总装机比重突破20% ;60 万千瓦等级及以上燃煤机组容量占比达到47.9%,百万千瓦级机组达到12 台。煤炭生产能力达到7817 万吨/ 年,同比增长14.7%。
2013 年继往开来。这一年,公司核准电力项目规模中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占比47.8%。 海门一期3、4 号和沁北三期6 号等3 台百万千瓦机组一年内同时核准是当年前期工作一大亮点。年末,公司境内外全资及控股电厂装机容量达到14329万千瓦,同比增长6.1% ;低碳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到3504万千瓦,保持行业领先,比重达到24.5%。煤炭生产能力达到8464 万吨/ 年,同比增长8.3%。
2014 年收获之年。这一年,公司核准电力项目规模中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占比53.6%。低碳清洁能源一年内核准规模达875 千瓦,是当年前期工作一大亮点。至12 月31 日,公司境内外全资及控股电厂装机容量达到1.51 亿万千瓦,同比增长6.5%。低碳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到4100 万千瓦,继续保持行业领先,比重达到27% ;水电、风电、太阳能装机分别达到2045 万千瓦、1151 万千瓦、85 万千瓦。煤炭生产能力达到8660 万吨/ 年,同比增长2.3%。
五年来,公司共取得6933万千瓦容量核准开工,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和气电等低碳清洁能源共计3723 万千瓦,比重达到53.7%,有力地保证了新增产能对调结构、促发展的需要。五年间,公司低碳清洁能源装机结构由2009 年底的15%,上升到2014 年底的27%,为实现绿色行动计划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结构调整的同时,公司的效益也得到了很好提升。从2010-2012年基建投产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情况看,全部144 个被考评基建项目,实际总投资收益率加权平均值为6.49%,高于五年期银行贷款利率(6.4%)。其中,煤电、风电、太阳能项目的加权平
均收益率均达到或超过了可研设计值;水电实际总投资收益率加权平均值为6.94,高于五年期银行贷款利率(6.4%)。公司利润连续几年大幅上升,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
Q 公司在规划发展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
A 一是始终强化战略统领作用,并做好规划动态调整。公司坚持以“十二五”规划为指导,积极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注重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注重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布局;注重加快高效清洁能源开发、深入实施节能减排;注重科技创新、引领行业持续进步。
二是牢牢把握战略定位,注重效益为先。公司始终坚持“电为核心、煤为基础、金融支持、科技引领、产业协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能源集团”的战略定位不动摇;以提高效益为中心,集中精力做强做优电力主业,大力培植低碳清洁能源产业,持续向低碳优质项目和重点领域投资倾斜。
三是理顺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提高精细化水平。公司不断完善规划发展三级管理体系,切实履行好战略规划、投融资决策、资源配置、绩效管理、重大问题决策等职能。根据形势变化和工作需要,制定、修订、补充和完善用以规范和指导前期工作的一系列规划前期工作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注重过程管理,加大对项目前期各个环节的督导协调;超前开展与预算、财务、基建、运营、生产、环保等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关口前移,加强项目可研阶段的效益分析;结合项目后评价工作,及时总结项目开发相关经验;加快推进前期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升前期工作管理的规范化、及时化、集约化、精细化。
Q 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公司未来五年的规划发展重点是怎样的?
五年间,公司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由2009 年底的15%,上升到2014 年底的27%。
A 五年弹指一挥间,跨越了五年艰难历程,我们站到了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新高度应有新视野新思考。未来的五年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期又是挑战期。
国家进一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将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提升市场活力,增强企业内生动力,给公司改革创新快速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期。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公司煤电独大的结构比例没有彻底改变,效益受制于煤价波动影响的被动局面没有根本扭转;作为全球第一大规模发电企业,竞争对手从国内扩大到国外,保持行业规模领先的发展任务愈加艰巨;受重资产生产性企业和行业特质影响,既定经营模式下,难以做到资产、产能与销售收入同步快速增长。这些来自于企业自身和行业自身的特点,使企业发展进入一个重大挑战期。
今后几年,公司外部发展环境也十分困难。煤电发展仍将受到环保排放和煤炭消费两方限制,东部沿海电力市场面临“西电东送”和大容量核电投产的双重挤压;风电和光伏受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影响,部分地区面临被动发展的困境,控制风险难度增加;对水电、风电、光伏资源的激烈竞争,使地方政府有偿配置资源的附加条件更加苛刻。
纵观当前形势,未来五年,公司规划发展工作要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一是科学编制并认真落实“十三五”规划;二是继续加大低碳清洁能源工作力度,圆满完成绿色行动计划;三是合理控制煤电发展节奏;四是
发挥科技、金融、煤炭支撑作用,做好协同产业的创新发展,为销售收入快速增长闯出新路;五是做好能源政策跟踪研究,不断创新公司体制机制,激发内生活力;六是加快国际化战略步伐,坚定不移走出去,通过全球化竞争锻造综合实力。
【心声篇】
北京热电厂 田祎
在运行工作中,培养一名合格的巡检员,要用一年的时间;培养一名优秀的主值班员,最少需要五年的时间;培养一名值长,则需要经历十几年的时间;而建设一支技术过硬,配合默契,作风顽强,精神健康的运行队伍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身处首都,政治保电任务繁多,窗口电厂各种事务冗杂,年休是一种奢望,岁月在一次次交接班中、一轮轮白加黑的切换时流过,曾经一张张青春飞扬的面孔,渐入中年。这是运行人员最朴素的认识,却是体现着他们对工作负责,对电厂负责,对国家、社会负责的情怀!
藏木水电站 马业鑫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改变了很多。进入公司时,我充满激情,充满了对未来事业的美好憧憬,但现实总是不会让大家舒舒服服地享受的,当周围的伙伴逐渐消沉时,我坚持了下来,轻言放弃不是“80 后”应该接受的现实。周围的伙伴将工作的激情转移到娱乐时,我坚持了下来,随波逐流不是“80 后”应该选择的生活方式,持之以恒才是坚持梦想的态度。不知不觉我的名字前也多了个形容词——“很强”。
淮阴电厂 张宪慧
2014 年,我的而立之年,工作五年,女儿两岁。似乎过去的三十年中从未有过这样的五年,经历着人生角色的巨大转变,学生变为职场人,为人妻为人母。伴着华能,我渡过了美好的五年青春,褪去青涩,日渐成熟。在检修部实习的一个月,我结识了入厂后的第一个师父,师父性格直爽洒脱,来淮安的这几年,师父一家让我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体会到家人的温暖。
汕头电厂 林敏
每年六月份,南滨办公楼旁绿化带中两棵荔枝树上的一串串红灯笼却显得格外夺目,这两棵荔枝树是当年汕头电厂二期建设时种下的。外界环境污染和奸商造假,人们有时会对鲜美的荔枝望而却步,但看看我们电厂绿色无公害、自然红透成熟的荔枝,看看我们电厂重视环保污染治理而带来周边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这些收获是如此珍贵和充满意义。
大庆热电厂 郭利
曾经我很讨厌这一身蓝,总觉得它又俗又土,会让漂亮的脸庞黯然失色,也夺走了年轻人爱美的权力。但是几年的拼搏磨砺,我渐渐的读懂了这个颜色,也爱上了这个颜色。一年四季,无论风霜雨雪,无论严寒酷暑,在办公室、在生产现场、在55 公里的供热管线上总有华能蓝在忙碌。设备故障了,会有华能蓝加班加点的抢修;夏季大修现场,华能蓝挥汗如雨,忘我拼搏;寒冷冬季,温暖的背后是华能蓝在默默地坚守岗位;一项项科技成果,印证了华能蓝奋斗的音符。
包头第三电厂 刘思嘉
走过的这五年,从高考到大学再到毕业工作,就这样走到了一个略显尴尬的年纪。我的存在对很多人来说也许是
默默无闻,他们甚至都不知道电是怎么来的,不知道我是谁。但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电,没有电,我将
生活在黑暗中;没有电,很多的工作无法完成。而我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和维持这一切能够发生和存在的可能性,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成长道路上所要承担的责任吧!
海勃湾发电厂 杨晔
五年前的初夏,阳光明媚,为支援机组大修,充实检修队伍,我同许多运行一线的同事们一起,步入了检修行列,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第一次深入接触往日熟悉的设备,不知道这些日日欢腾的精灵,背后却忍受着不为人知的“病痛”。检修工作便是消除设备隐患,去除病痛,保证设备能够健康运转,从此我对这份工作更多了一分敬意。
景洪电厂 陈亚萃
五年,不算长也不算短,一个阶段,一个时间轴。2014 年,我正好工作五年,从校园走出来那个懵懂的小姑娘,伴随着澜沧江公司的发展壮大也慢慢长大了。上运行、干检修,一直记着师傅的那句话:对自己负责。后来,有了自己第一次独立承担的项目,有了第一个技能鉴定证书,也有了一次次厂里给予的鼓励,有了一小点成就感。“对工作负责,对自己负责”,质朴无华却震撼人心的那句话伴随着不断从前辈身上感受到的水电精神,将会一直鞭策着我的人生路。
东方电厂 王旨
尽管我在求学时代见过不少地方的星空,但没有一个让我产生如今对东电星空的这般欢喜,我在电厂工作的时间越长,这份欢喜就越来越深厚。群星在黑暗中发光发亮,似一群夜的精灵,为黑夜增添活力与美丽,这种星空的精神不正映辉着我们电力人的精神吗?每一位电厂工人都经历过“三班倒”的生活,多少个漫漫长夜,大家坚守生产一线,以自己的少眠、不眠,换来整个社会的安然入眠。电力工人们就像在漫漫黑夜中默默闪耀的繁星,在燃烧自己的同时,保障着电力生产的安全运行。
黄台电厂 王照萍
近几年,黄台电厂发展越来越好,职工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企业发展,我也是受益者。而今,我还房贷比前几年轻松了很多,还贷之余,我还能买上几件漂亮衣服,假期里,一家人可以快快乐乐地去旅游。因为背后有强大的企业,我才可以衣食无忧。幸福不就在于此吗?
扎兰屯热电厂 杨剑
大学毕业来到扎兰屯热电厂不过五年时间,没想到那个做事毛躁的大学生已经当上了专责,没想到那个见到大姑娘就害羞的小男生已经当上了爸爸,没想到一个穷小伙现在住进了楼房、开上了小汽车,这太多变化,太多没想到,都是华能大家庭带来的温暖,在这个有梦想就有平台的集体里,归属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