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两交一直”特高压工程正式开工。“两交一直”包括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交流、锡盟-山东特高压交流、宁东-浙江特高压直流三项工程。总投资683亿元,新增变电(换流)总容量4300万千伏安(千瓦),新建输电线路4740公里,全部于2016年竣工投产。“两交一直”工程的作用是什么?
【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建坚强电网 促华东发展
徽淮南变电站,止于上海沪西变电站,跨越淮河和长江,是特高压交流工程大规模建设的首批工程。
构建华东特高压受端电网
提升电网安全稳定水平
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工程新建南京、泰州、苏州3座变电站,扩建淮南、沪西变电站,新增变电容量1200万千伏安,新建输电线路2×780千米,同塔双回路架设(局部同塔四回架设),途经安徽、江苏和上海。目前工程征地、设计、采购、施工等各方面工作按里程碑计划顺利推进,总体安全质量局面稳定。
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工程是华东特高压主网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特高压交流受端环网、提高华东电网接纳区外电力能力及内部电力交换能力、提升电网安全和技术水平、增强抵御重大事故能力、解决长三角地区短路电流大面积超标问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工程,形成华东特高压受端环网,构建坚强的电力交换平台,能够为系统提供电压、频率稳定支撑,提高电网承受严重故障后潮流转移能力,避免多回直流同时双极闭锁造成大面积停电,是华东直流馈入系统正常运行的根本保障。
此外,长三角地区电网密集,短路电流超标问题十分突出,目前近30%的发电厂和变电站500千伏短路电流超标。随着负荷密度的增加,短路电流水平还将进一步提高,已严重制约电网发展。通过简单的更换设备或调整电网运行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暂时控制短路电流水平,但严重降低了电网运行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推进高一级电压等级电网发展,建设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工程,形成覆盖长三角地区的特高压双环网结构,为长三角500千伏电网解环和分片运行创造条件,可从根本上解决500千伏短路电流超标问题。
提高上海接纳外电能力
助力华东地区节能减排
特高压电网是实现全国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载体,可实现电力大规模、远距离、高效率输送,保证能源的长期稳定供应,实现电力结构调整,降低成本,节能减排。
华东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开辟新的输电走廊极为困难。沿长江平均30千米一个电厂,长三角地区单位面积的大气污染排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而受交通、航运、航空、江面宽度等综合因素影响,线路跨江资源非常紧缺。
建设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工程,仅需增加1个1000千伏同塔双回线路走廊,江苏过江通道输电能力即可由现在的900万千瓦提高到1600万千瓦,并充分利用了输电走廊和跨江点资源,减少走廊拆迁补偿等费用,有效降低单位输送容量的综合造价,满足电网可持续发展需要。工程建成后,上海本期新增受电能力300万千瓦,每年新增受电120亿千瓦时,可节约燃煤消费540万吨,减少地区二氧化碳排放105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2.5万吨、氮氧化物排放2.8万吨,大大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据相关数据显示,上海远景用电负荷将达到5500万千瓦,而受环保因素影响,本地装机规模受限,必须依靠中西部水电和兄弟省市的支援才能保障电力供应。且上海地区电网密集、短路电流居高不下,被迫采用拉停、出串、分列运行等方式,电网的安全性、运行的灵活性均受到很大限制,迫切需要在华东构建运行可靠稳定的特高压环网,奠定500千伏电网优化网络结构,控制短路电流的基础。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工程建成后,上海电网将通过南北两个特高压通道获得外部的清洁能源和电力,可满足远景上海用电需求。
安徽省两淮地区是我国规划重点建设的大型煤电基地,煤炭储量丰富,淮南煤电基地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电源项目总规模1600万千瓦。安徽现有电网在承担省内输电任务的同时,仅能保证当前皖电外送的要求,在交流特高压环网建成前,现有皖电东送交流特高压通道的送电潜力尚难发挥。若想满足未来皖电东送的需要,需要开辟新的大容量输电通道,建设特高压交流同塔双回路工程,远近兼顾,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十二五”及远期安徽两淮地区电力外送问题。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工程建成后,可形成“强交强直、相互备用”的形态,上海电网抵御严重事故的能力将获得较大提升。
【声音】安徽省能源局有关人士:
安徽两淮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是国家确定的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皖电东送工程能促进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及产业升级,加快推进两淮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输煤为输电经济效益显著。同时,对拉动皖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缓解华东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二五”期间,安徽实施了皖电东送二期工程(总装机规模596万千瓦)和淮上特高压工程,皖电东送外送总规模将达到1354万千瓦,电网省际送出能力由800万千瓦提升至1400万千瓦。截至2014年9月底,皖电东送装机规模已达1022万千瓦(平圩三期和平山电厂在建,预计2015年投产),累计发电量达3014亿千瓦时,占安徽省总发电量的25.7%。2013年全年外送电量450亿千瓦时,超过“十五”期间安徽全省外送电量(412亿千瓦时)的总和,是2005年的6.7倍。
淮上特高压工程是华东特高压受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建成后可增强长三角地区电网互联互通的相互支援能力,近期可促进两淮地区大型煤炭基地的集约化发展,提高皖北能源调出能力,远期可充分发挥安徽电网作为华东受端环网受进枢纽的区位优势,通过特高压电网受进清洁、可靠的电力,满足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提高省内新能源消费比重,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为保障安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锡盟—山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 建设新通道 特高压入鲁
11月4日,锡盟—山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开工,这是山东历史上首条特高压入鲁输电通道,也是继±660千伏宁东直流、500千伏黄滨双线、500千伏辛聊双线后的第四条外电入鲁大通道,标志着山东电网迈向特高压建设时代。
外电新通道
山东电网步入“特”字头时代
“外电入鲁10年,特高压一朝落地。山东电网发展迎来一个新的里程碑!”在11月4日锡盟—山东特高压工程新闻发布会上,国网山东电力相关负责人发出这样的感慨。
“十一五”以来,山东电力需求保持较快增长,仅靠省内电源难以满足电力需求。为了转变就地平衡的能源发展模式,早在2005年,山东就建成了首条外电入鲁通道500千伏辛聊双线,结束了山东孤网运行的历史;2008年,山东省政府和国网山东电力首次就外电入鲁达成共识,并表示共同推动电网发展方式转变;2009年~2011年,山东先后投运了500千伏黄滨双线和±660千伏宁东直流工程,借助3条外电入鲁大通道,山东接受外电达到750万千瓦,在全国部分省市出现用电紧张的情况下,山东连续多年实现供电总体平衡。
此次开工的锡盟—山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途经内蒙古、河北、天津、山东4省(区、市)。工程在山东境内线路长78.467千米、铁塔155基,经德州、滨州、济南3市及庆云、乐陵、阳信、惠民、商河、济阳6县,计划2016年7月份建成投运。
特高压入鲁
贡献更多“绿色GDP”
外电入鲁在满足山东全省用电需求的同时,也为经济转型发展带来更多“绿色GDP”。
近年来,由于水资源匮乏、煤炭供不应求、环保空间有限、土地相对偏少,资源条件成为制约山东电源发展的重要因素。据预测,若继续保持省外来电750万千瓦,2015年全省最大电力供应缺口将达到1000万千瓦,初步预测2020年将达到3700万千瓦,电力供需矛盾突出。而且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山东省节能减排压力巨大。
在严峻的发展形势下,特高压入鲁成为保障全省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和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的“治本之策”。据测算,锡盟—山东特高压工程投运后,可向山东送电400万千瓦,年输送电量220亿千瓦时,每年减少省内标煤消耗75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100万吨、二氧化硫2万吨,节能减排成效立竿见影。
按照最新规划,“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山东将建设4条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和两条±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运4座特高压交流变电站,新增变电容量3000万千伏安。“到2020年,山东电网接受省外来电预计将达到3750万千瓦,是目前接受外电规模的5倍,每年减少省内标煤消耗71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亿吨、二氧化硫17万吨。”国网山东电力发展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争创“六个第一”
再展鲁电铁军新风采
“全线第一个开工、第一个竣工、第一个获得流动红旗、建设过程中第一个转序、实现管理和质量的第一。”在国网山东电力锡盟—山东特高压工程项目部,墙上“六个第一”的建设目标特格外醒目。
锡盟—山东特高压工程承担京津冀鲁地区重要送电任务,可靠性要求高,部分区域气候恶劣、地质复杂,工程建设既要充分应用特高压输电成熟技术,又要考虑抵御自然灾害,方便施工和运行,确保安全可靠。工程涉及管理单位多,管理协调任务重。日前,国网山东电力与山东省政府决定联合成立特高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全力推进山东省相关特高压工程建设。
作为锡盟—山东特高压工程山东段建设管理单位,国网山东电力专门成立了特高压建设领导小组以及特高压建设指挥部,组建了业主项目部,并已正式开始运转工作。属地市县供电公司积极与当地政府对接,沿线三市六县政府已成立由市县负责人任组长的特高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对特高压工程建设提供全面支持。
目前,锡盟—山东特高压工程山东段铁塔基础浇制全面展开。(侯婷 徐宁 崔浩杰)
【声音】
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主任 梁铁城:
从内蒙古的角度来看,希望国家能够加快特高压的建设,因为内蒙的电力装机已经达到8400万千瓦,尽快扩大向外送电的规模,这和它的资源是相适应的。现在国家更大力度地治理雾霾和大气污染,迫切需要大量的清洁能源来取代传统的燃煤。电力作为一种特殊的清洁能源,加大对京津冀地区的输送,对这些地方治理雾霾和大气污染有直接的作用。这是一个双赢的机遇。内蒙古的煤炭也能够借此机遇实现更多就地转化,对能源产业的结构升级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也有直接帮助。
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 薛克:
加快推进特高压入鲁工程建设,尽快发挥效益,既是解决山东电网电力供应紧缺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我省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对加快“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为加快特高压入鲁步伐,2013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会商;省发改委会同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汇报衔接、紧盯落实、全力争取。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一年的不懈努力和积极争取,三条新通道最终全部纳入国家重点输电通道方案。
目前,省政府已与国家电网公司联合成立了特高压建设领导小组,为推进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建立特高压入鲁协调推进机制,从速办理特高压入鲁项目相关事宜,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确保工程早投产、早见效。
【宁东—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宁电送江南 发展动力足
11月4日,宁东—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正式开工,这是国家电网公司今年开工的首个特高压直流工程。
宁浙特高压直流工程于8月5日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工程投资237亿元,额定输送容量800万千瓦,年外送电量可达500亿千瓦时,线路全长1720千米,途经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浙江6省(区)。今年5月,该工程被列为国家“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2条重点输电通道建设”项目。
作为公司特高压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浙特高压直流工程将促进宁东大型煤电基地的集约开发和规模外送,带动宁夏地区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对于缓解浙江地区电力供需矛盾、保障华东电网安全可靠供电具有重要意义。
能源输送新干线
拉动直接投资800亿元以上
11月3日,在宁夏灵武市石沟驿村以东3千米的荒漠戈壁上,几十台大型作业机械轰鸣着,上百名一线员工正紧张作业,他们正为±800千伏灵州换流站“四通一平”工程快马加鞭。
宁夏东部地区是宁夏煤炭资源最为集中、开发条件最好的地区,探明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区的87%,是我国13大煤炭基地之一、“西电东送”火电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
宁浙特高压直流工程是继宁东—山东±66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之后,宁夏的第二条电力外送通道。对于宁夏而言,电力外送的价值已经显现。宁东直流工程不仅发挥了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还为东部地区的雾霾治理做出了贡献。据悉,该工程累计为山东省减少9400万吨二氧化碳、37万吨二氧化硫和32万吨氮氧化物排放。
建设宁浙特高压直流工程,将宁东地区煤电资源送往浙江负荷中心地区,是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将西部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体现,将促进宁东大型煤电基地的集约开发和规模外送,带动宁夏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据测算,该工程可带动宁夏新建电源装机1000万千瓦,拉动直接投资800亿元以上,是宁夏投资拉动效应最为显著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建成后每年可就地转化煤炭2000多万吨,新增800万千瓦的外送电能力。
该工程也将对宁夏地区新能源消纳产生积极影响。2013年年底,宁夏风电、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分别达302万千瓦和156万千瓦,累计发电量分别达149亿千瓦时和21亿千瓦时。该工程建成后,将利用电力外送优势,缓解低谷期间风电、光伏的消纳问题,实现新能源发电、输送及消纳的协调统一,推进新能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经济发展新支点
浙江迎来800万千瓦火电
10月18日,由江苏省送变电工程公司承建的宁浙特高压直流工程浙1标段基础开工,标志着浙江段建设启动。
浙江对于外来特高压直流电有着热切渴求。从2013年开始,国网浙江电力就提出“核准即开工”的要求,提前开展宁浙特高压直流工程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浙江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电力负荷迅速攀升,但能源资源匮乏,省内新增电源非常有限。自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来,对能源的渴求日盛。省外电力输入浙江,成为从根本上解决浙江电力供应瓶颈的关键。
据预测,2015年浙江最高用电负荷或可达7000万千瓦左右,需从区外受入电力约1300万千瓦以上;2020年,浙江最高用电负荷9000万千瓦左右,需从区外受入电力2400万千瓦以上;远期年份,浙江电力省内机组出力与全省用电需求之间的差距将更大。要从根本上保障可持续的电力供应,迫切需要建设特高压电网,将西北、西南等特大型能源基地的电力输送浙江。
特高压在提高浙江供电能力上作用显著。这个夏天,由于四川溪洛渡左岸—浙江金华特高压直流工程(宾金直流)满负荷运行送来的近800万千瓦的四川清洁水电,浙江省外最大受电达1791万千瓦,加上省内近4000万千瓦的出力,浙江实现了全省电力供需的基本平衡。而宁浙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后,将与宾金直流水火互济,对于缓解浙江电力供需矛盾、保障华东电网安全可靠供电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建成后,环保效益显著。据预测,工程每年向浙江送电超过5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原煤输送24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700万吨、二氧化硫18.5万吨。
【声音】
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主任 张八五:
煤炭资源的深度利用对于提升宁夏能源产业发展水平、促进自治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煤炭用于就地发电比直接销售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增加一倍。
宁夏是国家“十二五”期间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点区域。宁浙特高压直流工程在将宁夏的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同时,可以通过“远方输电”减少西北以及中东部的火电厂布局,减少污染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治理大气雾霾。
宁浙特高压直流工程及配套电源点项目可直接拉动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800多亿元,建成后每年可就地转化煤炭2000多万吨,新增800万千瓦的外送电能力,这对于宁夏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做大优势特色产业,特别是提振发展信心都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省诸暨市副市长 金立耿:
经过多年建设,浙江诸暨电网有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6座、110千伏变电站30座、35千伏变电站12座,电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但随着经济总量、用电负荷的持续增长,局部区域的网架依然薄弱,电网运行仍然存在安全风险,用电高峰时段仍然存在电力缺口,加快主电源点的建设十分紧迫。
宁浙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后,相当于每年把宁夏500亿千瓦时的电量直接送至诸暨,将彻底解决诸暨及浙中地区的电源不足问题,并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原标题:“两交一直”特高压工程作用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