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资产全寿命周期中可以划分出不同的阶段,包括规划、设计、制造、采购、安装、运行、维修,直至报废。资产全寿命管理是对资产从形成到报废整个过程中进行管理优化,实现整个寿命周期的资产、风险、效能综合最优。
各行业,特别是电网、电信、航空等资产密集型行业对资产管理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电网企业属资产数量多、投资大,从输电线路、变电设备、配电线路及设备、自动化控制设备等,使用范围广、地理分布范围大。这些特点决定了电网资产管理的难度。电网公司的运行维护费在整个资产寿命周期成本中占比很大。早在2004 年,国际大电网会议提出要用全寿命周期成本方法对设备进行管理。
就这一话题,本刊近期专访了电力行业专家、埃森哲大中华区战略咨询部董事总经理黄伟。以下是根据这次访谈整理的观点。
电网企业资产全寿命管理的关键因素
电网企业对电网资产进行全寿命管理,就是从资产的长期效益出发,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统筹规划、建设、生产、运行、退役、设备采购、物资管理等环节,通过全过程、全系统的管理,提高设备健康水平和资产效益,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整体收益成本比的最大化。电网资产全寿命管理的目标是电网资产成本、风险、效能综合最优,其范围不是单个设备和单组设备,而是全网设备资产。
然而,电网企业的资产管理并不等同于理论上的经济效益最优。各个国家由于经济、环境的不同,资产管理的理念也存在差异。在中国,电力作为公用事业从满足百姓日常生活出发,其安全性评价标准大于经济性评价标准。设备更新换代的驱动力兼顾经济效益和公共服务指标。而国外在资产管理方面秉承满足预定客户基本服务水平的前提下,达到经济效益最优。例如英国变压器使用寿命平均在60年左右,而中国一般40年就会更新换代。
在精益化管理理念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电网企业依靠投资驱动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已经过时。更多的企业希望转型为依靠资产管理降低成本,通过提升管理实现效益。虽然在资产全寿命管理期内存在经营环境变化及技术革命等因素中断管理过程,但将全寿命的理念渗透进资产管理的每一个阶段,都是革命性的进步。
资产全寿命管理框架由战略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组成。管理阶段划分为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退役报废。管理体系包含策略、流程、标准、风险、绩效、信息化、基础保障7个子体系。每个阶段和要素都需要进行考核评估,经过持续的努力,主要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资产策略从“偏”到“全”的转变。策略资产策略是企业为实现其资产管理目标要求所采取的措施手段,是指导资产管理计划的制定的直接依据(包括基建技改大修等计划,及资产管理体系改进计划)。不同于以往只注重资产检修的策略,完整的资产管理策略要求在多种情境下全面考虑资产寿命周期全过程和所有相关的业务并进行优化,详细描述实现管理目标的方法,是对电网公司整体发展策略的承接。
第二,资产信息 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所谓平面就是传统的资产数据标准是以设备编码为纽带,通过账卡物实现关联; 所谓立体的数据标准就是今后资产管理将以资产为核心构建360度立体数据标准的定义:包括客户、状态、地理位置、价值、技术、绩效六个维度。
第三,资产管理流程从“分段管理”到“同步协同”转变。同步协同的主要体现。
电网资产:全寿命管理的重点、难点是分布复杂、频繁变动。供电企业对用户一项主要的工作是业扩报装,频繁的资产变动使得资产数据更新和一致性受到挑战,很多地方供电公司并不能实现原则上的“账、卡、物”一致。
用户的关联度高。根据用户重要性不同,电网资产应实现分级管理,这一点应结合前期投资重点项目考虑。
城市型配电网升级改造困难加大。由于城市发展迅速,土地资源供应量紧张,空间成本加大造成城市配电网改造空间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复杂。发达国家如东京、新加坡在城市配电网改造过程中空间向地下延伸,发展地下紧凑型变电站。所以在前期设计阶段,资产的配置方面应做充分的预留空间。
协作发展。在配电网改造过程中由于资源紧张,需要与其他空间资源拥有者协作发展,例如本地开发商和城市基建部门。
增量调整与存量优化。在电网资产升级管理中需做到以下几点:
● 全面了解价值属性和变更成本,做到资产净值的全面准确计入。
● 配电网设备数据分析,是否作为配电网升级的依据。
● 在人财物有限的前提下盘活资产配置。例如变压器、配电终端维修策略和技改策略。
做好项目前期方案比选和项目后评价。需要对设备升级过程中初始投资、运行费用、维护费用、故障损失成本、残值及退役处理等问题。
欧洲:“少即是多”的资产管理理念
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欧洲的智能电网更加强调环境保护和吸纳可再生能源。在规划智能电网时,欧洲就提出了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鼓励和倡导在客户层面发展分布式发电,提高住宅自动化和能源使用效率,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同时必须满足对新型能源服务的需求,比如对电动汽车发展的配套支持。对欧洲原有的传统电网而言,资产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挑战,比如现有的电压控制和自动化技术无法适应客户和电网形成的双向互动。电网需要安装更多的传感器来传递自动化、智能化的信息;需要在客户积极参与终端能源的利用和生产的条件下,为新的能源服务制订更为精准的计费方式。
欧洲智能电网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技术的复杂性、商业模式的复杂性、项目的复杂性、容量的复杂性和客户心理的复杂性。从资产管理的角度而言,必须通过系统性的方法提升和改造现有资产管理的能力与水平。为此提出了“少即是多”的资产管理理念,即保持设计简单、设备简单、管理模式简单。比如对已有电网提出分层分级的概念,准确了解每一级电网中每类资产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和绩效,了解每类资产的损耗和碳排放水平;通过资产的位置和关键性分析评估资产的风险类型和故障后果;确保资产数据与资产管理系统高效集成,通过建立预测模型和投资决策进行支持。
此外,他们还重估了资产设备寿命、重新定义了新的风险类型、故障模式。其中一些具体做法是:加大电网资产互换件和模块化设计;确保5~10年的升级灵活性;设计内置式故障模式进行自我监测和诊断,避免人为的误操作;充分考虑远程操作和访问,通过建立一脉相承的资产管理体系,强化资产数据治理,做到“一次录入、多次使用”。
英国:电网资产管理实践
英国国家电网公司是英国最大的公用事业公司。公司的天然气和电力传输网覆盖了全英国和美国东北部,为几百万用户提供服务。2007年利润11亿英镑。其下属的输电公司运营覆盖全英国的高压输电网,并拥有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输电系统。
英国电网公司下属输电公司在2005年通过了英国劳氏船级社的资产管理认证。英国劳氏船级社是全球知名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公用事业行业提供英国资产管理协会制定的公共可用性规范PAS 55资产管理认证。
英国国家电网公司将资产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电网资产绩效表现评估、资产策略制定、网络规划、设计和电网建设。这四个环节并非彼此割裂,而是不断地循环、完善和融合成为一体化流程。该公司已经从流程上将资产管理的整个过程纳入统一管理,辅以信息系统支持,确保收集所有技术与财务基础数据,并进行定量的评价与决策,大大提高了资产管理流程的效率和准确性。该公司对资产策略的管理覆盖并超越了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通过掌控资产本身及与之相关的人力资源、投资、采购、运行维护成本和停电安排。各项计划中期长期结合,不断作深作细。同时,不断修正前期计划,减小当年计划的变动,对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电网停电的风险、人力的配置等都提前作好准备。同时,成本也受到严格有效的控制。
英国国家电网公司资产管理系统基于其完善的信息系统。十几年前开发应用了MIMS自动化管理系统,用于关键性电网设备的跟踪、监测和管理,并实时更新系统数据。近年来采用资产全寿命管理方案和技术,利用Oracle和SAP等信息技术,整合设备数据资源和管理子系统,对所拥有和管辖的电网资产实行全过程全寿命管理,延长了资产使用寿命,提高了资产使用效率,达到了预期目标。
英国国家电网公司认为,电网资产全寿命管理,就是为了有效控制资产成本而进行的系统和协调的管理实践活动。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天气条件改变,迅速增长的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联网需求,都对电网升级提出新的需求。因此该公司制定了投资计划,宣布每年投资20亿英镑用于电网基础设施建设,目的是促进电网设施优化,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能源安全。
实际上,英国国家电网公司管理的部分电网资产有些非常陈旧,但他们认为,新投资不一定是新建设施。通过有效的资产管理,可以延长设备的生命。把当前的设计标准,应用到那些 “老爷车级”的设备,并借助科学评价新电源联网配置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现有电网资产的使用效率。此外,该公司还着眼于更灵活的电网管理,包括电能储存系统、智能电网和动态用电需求系统。这些中期和远期的战略投资规划都需要精细的电网资产管理,需要从设备采购到退役的全寿命科学管理。
美国:资产数据分析决策支持
美国的电网设施陈旧老化问题突出,停电事故频发,安全隐患问题备受关注,客户对可靠性的要求却日益提高。美国政府还希望通过智能电网拉动经济,推动技术创新,同时占领技术制高点。因此,美国政府重视对现有电网基础设施的改造,加强电网互联,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虽然输配电基础设施亟待升级已无可争议,但是资本密集型的升级改造项目给电网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许多电网企业面临严重的财务压力,很难筹措到足够资金来购买新的输配电设备,从而导致现有资产的持续运转和日常维护困难重重。
过去十年中,美国的电网企业在推进智能电网的进程中大力加强资产数据的分析和决策支持,推动了电网的健康运行和可靠收益。
原标题:电网资产全寿命管理的国内外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