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投产发电十年来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但由于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够全面也引起了较大的误解,我们需要对这些误解进行详细的解释,以扫清民众心中的困惑。”9月20日,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在水利发电工程学会与中国大坝协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科普日论坛上表示。三峡工程十年长江水质有所提高“从2004年到2012年长江Ⅰ~Ⅲ类优质水体的比例从72.4%增加到了74.7%,所以认为三峡工程污染了长江水质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张博庭说,大型水库虽然不能靠水的快速流动增

首页 > 水电 > 水力发电 > 报道 > 正文

“水风光”打捆推动新能源消纳提升综合效益

2014-10-14 14:53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作者: 曹宏源

“三峡工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投产发电十年来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但由于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够全面也引起了较大的误解,我们需要对这些误解进行详细的解释,以扫清民众心中的困惑。”9月20日,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在水利发电工程学会与中国大坝协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科普日论坛上表示。

三峡工程十年长江水质有所提高

“从2004年到2012年长江Ⅰ~Ⅲ类优质水体的比例从72.4%增加到了74.7%,所以认为三峡工程污染了长江水质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张博庭说,大型水库虽然不能靠水的快速流动增加水体中的含氧量,但是,同样也具有非常强的中和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COD)污染的能力。只要进入大型水库的水体的污染物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大型水库就具有了同时净化COD和悬浮颗粒物水污染的双重作用。

张博庭说,关于三峡工程对长江下游的影响在今年备受关注,有观点认为三峡工程影响了上海的泥沙造地运动并造成了海水倒灌现象,这里也需要澄清一下。“三峡工程运行后的泥沙并不是没有了,而是减少了。减少长江的泥沙,逐步消除地上悬河的威胁,是我国多年来的目标。事实上,上海长江口地区的泥沙造地主要不在于泥沙淤积,而在于我们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滩涂围垦措施。总的来看,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泥沙含量的减少,对上海造地速度的影响并不是十分明显。”

关于三峡产生的海水倒灌,张博庭表示,随着丰枯季节河水流量的变化,河口城市遭遇海水倒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事实上,建设大型尤其是特大型水库的目的之一就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和解决河口的海水倒灌问题。比如具有上百亿库容的新安江水库,建成后一直在发挥着减缓和解决杭州湾咸潮的作用。

广西的天生桥一级、龙滩等上百亿库容的大水库,也一直是我国广州珠江口“压咸补淡”的重要手段。

水电比例仍须进一步提高

“虽然我国水能资源总量世界第一,但水电在电力结构中的比重仅为17%,比世界平均水平还低4个百分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亦楠说,我国技术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相当于13亿吨标煤,目前每年只利用了31%,其余水能资源白白付之东流。因此我们必须要把水能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王亦楠认为,发展水电是四个方面的迫切需要。一是能源结构转型,从根本上治理雾霾的迫切需要;二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的迫切需要;三是拉动经济增长,尤其是让落后地区脱贫的迫切需要;四是解决我国风能、太阳能大规模外送瓶颈的迫切需要。

“从我国的资源禀赋、能源结构、经济效益、节能减排来看,应该坚决、优先、尽快进行水电开发。”云南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张建新表示,水电是不排放任何污染物的清洁能源,而且价格也是最低的,目前全国平均水电上网电价低于火电的电价。而且水电技术和设备发展可以完全立足国内,不必受制于人。

王亦楠表示,随着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应该充分利用水电响应快的特点,起到平衡负荷的效果,推动新能源消纳。

怒江开发综合效益明显

张建新表示,下一步我国开发水电的重点区域应该是在怒江等流域。“我去怒江看过,两岸由于大量砍伐森林、毁林开荒、陡坡垦殖等落后生产方式导致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急剧下降,生物多样性和以森林为主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张建新说,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迫切需要经济社会发展,民众也要脱贫解困,所以在怒江乃至西南贫困地区推广以电代柴尤为重要。

他说,怒江梯级电站建成以后,以电代柴每年可以节约50万立方米用柴,年减少林木资源损失4亿元左右,50年可以减少林木资源损失约220亿元。开发后全生命周期内(暂按40年计)总减排量约达36亿吨当量二氧化碳,可获得减排收益约3614亿元。

王亦楠表示,目前未开发的水电大部分位于西南,而且都是经济比较贫困的地区,如果把剩余的水电开发出来,项目总投资约为1.2万亿元,送出工程投资可以达到3000亿元,拉动投资可以达到3万亿元以上,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

原标题:“水风光”打捆推动新能源消纳提升综合效益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