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核电站比作一个“巨人”,那么核燃料就是其“食物”,核燃料在反应堆内进行反应迸发出强大的能量,“核巨人”才能把源源不断的电力送到千家万户。
9月初秦山核电厂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工程)1号机组157组燃料组件顺利装入反应堆堆芯,这标志着浙江省首个百万核电机组进入带核运行阶段。核电站这个“巨人”是怎么摄食的?如何保证核电站摄食过程的安全?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中核运行堆芯燃料处各科室的工作人员,为大家深入解读核电站的“安全饮食”。
“买菜”绝不大意
为了给方家山1号机组准备这份“大餐”,中核运行堆芯燃料处的工作人员在一年前就开始筹划起来。“核燃料组件准备非常谨慎,这次我们选择了包头、宜宾两处生产厂家,为了保证‘食材’正宗,我们还要轮流驻厂监督。”核燃料科的李利刚告诉记者,他去年上半年就在宜宾驻厂监督了一个多月。
带有铀-235的核燃料被烧结成一个个圆柱状的二氧化铀陶瓷芯块,叠装在用锆合金做成的包壳管中,成为一根根细长的燃料棒,这些燃料棒按一定规则组装成一个个燃料组件,这就是李利刚和同事们买来的“食材”。
“核燃料制作工艺复杂,安全要求极高,除了驻厂监督外,我们提前研究制定了监督体系,确定好哪个工序需要现场监督,哪个工序需要厂家提供工艺报告等,把厂家的生产过程变得可控。现在大家都很关注食品安全,为核电站‘买菜’就更要注重安全了,总之核无小事。”李利刚说。
“喂饭”小心翼翼
物理一科科长邹森介绍说,伺候核电站吃下这顿“大餐”也不容易,每一个组件都有精确的安放位置、朝向,在提前准备装料的规程文件时,文件一人编还要三人校。“为了在装料期间实时检测中子基数,防止出现临界状况,就是反应堆意外启动,我们用了4台探测器进行监控,装料过程中主控室、现场、物理人员三方监督。”
工作人员还模拟了多次“喂饭”过程。在装料前的几个月里,物理人员就开始加班加点调试。物理一科的陈子鸣是方家山1号机组堆芯装料实验的负责人,他说,现场每放一个组件,就得把探测数据记录下来,做成实时的临界监督曲线,但是,“能经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真是太幸运了。”
“最关键的时刻是最后拆探头的时候,探头属于精密仪器,如果碰坏了让杂物掉进堆芯就麻烦了,所以要特别小心翼翼。当时我在栏杆边揪着钢丝绳,同事们拉着我,得保持一动不动的姿势,把探头垂直取出,拆一个探头就得花20多分钟。”陈子鸣说。
“营养搭配”探索长循环
装料完成后,堆芯燃料处的这群幕后英雄并没有停止工作,机组进入正常运行后,他们还要监督堆芯燃料的运行情况,准备换料等。除此以外,他们还要探索营养更为均衡的配方,让核电站这个“巨人”吃一顿后能饿得慢一些。
“一般核电站每年都要换一次料,这就叫做一次循环。换料时得停堆,不但不能发电,而且还损耗大量财力物力,如果核燃料一次循环能够久一些,这背后将是巨大的效益。”堆芯燃料处处长廖泽军说。
从“买菜”到“配菜”,从“如何吃”到“吃得好”,堆芯燃料处的工作人员一直在幕后辛勤努力着。他们不仅是能量的提供者,更是掌控者和优化者。在他们的服务下,核电站这个“巨人”不仅能吃到安全的“食物”,今后还将吃到更为优质的“食物”,从而贡献更大的能量。
原标题:解读核电站的“安全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