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趟穿越山水的电力之旅,送出了天府之国的清洁水电,弥补了鱼米之乡的用电缺口,对四川浙江两省可谓双赢。溪浙工程之后,我国将迎来特高压发展机遇期。
7月3日,溪洛渡左岸—浙江金华±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运。
赶在盛夏之前,跨越千山万水,这条连接西南水电基地和东部负荷中心的清洁能源大通道,这条目前世界上输送容量最大的直流输电工程,终于顺利投运。
投运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这条工程的作用已经凸显。7月22日,浙江统调用电最高负荷达5409万千瓦。这个数字,比去年最高纪录只有54万千瓦的差距,但最高负荷带来的供电压力却远小于去年。溪浙特高压直流工程的投运极大缓解浙江持续多年的电力瓶颈制约。
同时,这一工程每年把西南地区约400亿千瓦时清洁水电输送至浙江,对于解决金沙江流域大型水电站输送、消纳丰水期富余水电,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意义重大,对促进节能减排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选择电力送出
记者在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发策部采访时,看到了溪浙工程的线路图,在地图上,我们只看到一条线路,从中国的南部横贯东西。现实中,它却代表着中国能源体系里新的运转与平衡。
9年前,溪洛渡水电站开工。溪洛渡水电站是金沙江下游四个巨型水电站中最大的一个,装机容量与目前世界第二大水电站伊泰普相当,年发电量位居世界第三,相当于三个半葛洲坝,是中国第二大水电站。截至目前,18台77万千瓦机组已全部投运,总装机容量1386万千瓦,年均发电量570亿千瓦时。除了溪洛渡和已经投运的向家坝外,金沙江下游还有规模相当的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正在规划建设中。
在四川,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高达1.43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2亿千瓦,均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全省有大小河流1300余条,被称为“千河之省”。水电资源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约850条,主要集中在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全国规划的13个大型水电基地有3个在四川,是不折不扣的水电大省。预计到2020年年底,四川水电装机容量将达7300万千瓦左右。
如此大体量的水电站,仅仅依靠四川本地负荷消纳,无异于天方夜谭。送出,将成为四川水电的唯一选择。采用特高压输电方式,通过坚强特高压电网把四川电网与华中、华东、华北电网紧密联系起来,不仅使水电得以外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而且凸显四川在全国能源体系中大能源基地的作用。
溪浙工程就是众多水电外送的工程之一。该工程的送端宜宾换流站就位于四川宜宾市宜宾县双龙镇,距离溪洛渡水电站仅90公里。
“工程投运后,将使特高压四川水电外送能力提升到2160万千瓦,每年可将西南地区约400亿千瓦时清洁水电输送至华东负荷中心,相当于节省标煤122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过3400万吨,有力促进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四川省副省长刘捷说。
据预计,到2020年,四川省在丰水期需要在省外消纳的水电高达3330万千瓦。
浙江喜迎金沙江水
每年入夏,用电趋紧已是浙江的常态。国网浙江电力经研院技经中心技经室主任朱国荣告诉记者:“2011年,浙江全省统调最高用电负荷5063万千瓦,最大电力缺口超过500万千瓦;2012年,浙江统调最高用电负荷5174万千瓦;2013年,浙江遭遇62年以来最为严重的高温干旱,统调用电负荷、日用电量屡创新高,最高记录分别达5463万千瓦、11.4亿千瓦时,最大错避峰电力457万千瓦。”
浙江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农业资源优厚,工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然而快速发展的工业和日益提升的居民生活质量让用电问题成了省内发展的一大心病—— 一次常规能源资源匮乏,全省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绝大部分来自省外,尤其电煤主要依靠外运。
“十二五”期间浙江最高负荷年均增长10.4%。预计2015年最高用电负荷7000万千瓦以上,需从区外受入电力约1300万千瓦以上;预计2020年浙江最高用电负荷9000万千瓦以上,需从区外受入电力2400万千瓦以上,远期年份浙江电力缺口将更大。
国网浙江电力经研院规划评审中心主网规划室主任黄锦华解释道,紧张的用电局势,一方面是浙江用电需求的平稳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受限于土地资源与一次能源的匮乏,浙江省内新增电源非常有限。数据显示,从2010年底到2013年底,浙江6000千瓦以上机组发电设备容量从5173.94万千瓦增加到5956.89万千瓦,仅增长15%;而2013年全省统调用电量却比2010年统调用电量增长了24%。一直来,浙江都受困于经济大省与能源小省的现实。外电入浙成为从根本上解决浙江电力供应瓶颈的关键。
在这样的电力需求缺口下,要保障百姓和社会经济发展用电,必须加大省外来电通道的建设,建设特高压电网,打通外来电力进入浙江的高速通道。
“溪浙工程是东西部能源合作的输送保障工程,也是改变浙江能源格局最大的受电工程。”在溪浙工程的开工动员大会上,浙江省副省长毛光烈如是说。实际上,浙江上下对溪浙工程都寄予了极大的期盼——这条自西向东而来的能源大通道,可以改变浙江多年来“缺电”的现状。
“溪浙工程我们企盼已久。”国网浙江电力发展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直到溪浙工程投运,可以说弥补了浙江多年来的电力缺口,用电负荷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基本平衡。“我们省内的500千伏网架早已经规划完毕,就盼望外来电力的早日入浙。”
溪浙工程建成投运后,我国已经拥有“两交四直”六条特高压线路,初步构建形成连接我国大型煤电、水电、新能源基地和东中部负荷中心的能源配置平台。截至2014年6月底,特高压电网累计送电1930亿千瓦时,实现了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
荣誉工程
每一条特高压工程都是一项荣誉,记载了国家电网人不辱使命,创造历史的过程。溪浙工程也不例外。从2012年8月破土动工至今,溪浙工程在管理模式、科技创新等方面,再树里程碑,成为国家电网人前进道路上的新起点。
整个溪浙工程最让人称道的就是全新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按照集约化、属地化、专业化原则,国家电网公司首次将包含换流站建设任务的特高压直流工程交予省电力公司负责建设管理。2012年8月,国网浙江电力接过建设大旗,没有任何思考和犹豫的时间,就开始了摸索前进的步伐。在1600公里外,国网四川电力同样第一次承担了特高压工程建设管理任务,埋头于标准工艺、典型施工应用和创新中。
在溪浙工程中,建设管理新模式成功“试水”。通过大胆尝试,溪浙工程由沿线省公司负责现场建设管理,在受端换流站首次试点属地省公司建设管理,形成了总部统筹、属地化管理和专业化支撑相结合的建设管理模式,完善了特高压工程建设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为特高压工程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溪浙工程的设备国产化率也成为该工程的一大亮点。作为首次实现了800万千瓦和840万千瓦过负荷输电,创造了超大容量直流输电的新纪录的特高压工程,溪浙工程直流主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4%,首次实现了高端换流变压器自主研发和设计制造,并成功投入运行,国产化实现新突破。
国家电网公司直流建设部主任刘泽洪表示,该工程攻克了直流电流进一步提升带来的主设备制造、电气和机械应力、温升散热和大件运输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制并成功应用了额定电流5000安的特高压大容量直流设备,全面实现了工程国产化,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电网技术升级以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直流线路深入开展极间距和绝缘配合优化,全面应用Q420大规格高强角钢,有效减小了走廊宽度,提高了安全可靠性。
一趟穿越山水的电力之旅,送出了天府之国的清洁水电,弥补了鱼米之乡的用电缺口,对四川浙江两省可谓双赢。溪浙工程之后,我国将迎来特高压发展机遇期。加快推进“四交四直”和后续的“五交五直”特高压工程建设,将为我国经济社会提供更安全、更经济、可持续的电力供应,并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原标题:能源之路:从天府之国到鱼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