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上午,在2014上海国际海上风电及风电产业链大会“风电一体化、备品备件和运维”专场,维斯塔斯中国区服务总监曾思萌分享了一套维斯塔斯运营管理系统应用到怎么把产能最大化的管理。北极星风力发电网整理内容如下:
【曾思萌】: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因为时间关系,肯定我们不能做非常详细的介绍,只是拿出一部分我们的一些体会,也是在日常工作中大家关注到的一些问题。其实就像昨天讨论一样,在座的也有服务提供商,其实你们总是在想我们做运维的,不管是我们开发商自己的团队,还是我们向开发商提供服务的这样的公司,对我们核心的要求是什么,我想说对开发商前期已经做了很多分析工作,然后做好了一个长达20年的这样一个投资回报的计划,真正作为运维的团队接过这个任务,就是向股东做出一个承诺,我一定按当时设计的要求向股东提供回报,最终运维要落实到给公司提供确定的资金流,确定的资金计划。
如果看我们实际上风机运行过程当中面临的挑战,其实第一个还是不是非常清晰能够预测到的天气情况,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经常可能会遇到在风比较好的时候恰好我们风机出现问题了,然后我们有了计划的检修,但是检修可能会跟天气发生冲突,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另外一种情况,在风机投入运行的前几年,可能很多人会面临银行还款的压力,还有北方限电都会给我们一些压力,很多公司拼命追求当年的发电量,减缓资金压力,所以第二个挑战,我们认为如何平衡你追求当年尽可能最大化的发电量,然后还要保障按照你设计好的资金计划不断的做出回报。当然按照目前风电场的示意图,我们既要追求当年能够最大化的发电,同时还要保障在20年的周期理念持续给股东进行回报。
维斯塔斯的维护体系实际上从几个方面,包括对人员的培养,包括对信息的收集,然后通过详细的运维的计划来执行,当然要有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所以我们常说,比较常见的,比如说我们做计划性维护,实际上是基于时间为基础的一种维护计划,当然还有一种我们叫基于状态的,很多风场也都安装了主轴、齿轮箱的监控,预测什么时候进行维护,适应气象的变化。维斯塔斯有关以状态监控为基础的计划性维修占了很大部分,不管装了监控系统的风机还是没有装的,我们通过内部的监控系统不断对风机的状态,像齿轮机的温度或者振动参数,我们提前预测一些所进行的维修和维护。另外,维斯塔斯对同样一个机型可能在全球不同的地点都有安装,在中国、欧洲、美国都有安装,这些风机安装时间前后不同,对这些风机的状态收集也会给其他的国家、其他安装地点提供预测性的维护、预测性的维修。这部分是以状态为基础的计划性。
除了以状态监控做出的检修计划之外,也有以时间为基础的,目前对维斯塔斯风机要求每年进行一次定期维护,这个维护的计划并不仅仅是针对风机的,其实在维修风机当中除了你有人员或者风机需要停下来进行维护,你还有物料,设备,当然还有人员。按时间为基础的计划性维护,包括对风机的计划,对供应链的计划,也包括对人员的计划。其实人员也是需要值得提的,我们培训一个技术人员其实要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去培养他,这个培训一年不是几万块钱能够做到的,培训一个人员就像购买一个设备一样,他也有折旧,有很多做的非常好的技术人员做了几年就提升到领导岗位上了,这种情况下你可能就会再次去培训,所以说我们的计划就包括对风机的计划,同时对供应链的计划,同时对人员的计划。当然对维斯塔斯来说目前来说在中国只提供风机,风机的计划还要拿出来跟我们风电场部门的维护进行配合,尽可能减少停机维修,这个还要配合在一起。通过这种计划性,就能够把一个传统的机电组合的装置能够更好的跟自然的风的能量相结合在一起。
除了我们现场一线的维护员工按照这样的以状态为基础的计划性和以时间为基础的计划性来规划检修的日程之外,维斯塔斯还要通过在全球各地的一些研发中心或者检测中心、测试中心,对各地发生的问题进行根本原因的分析,这个分析会变成比较长期的整改计划,下来以后到风场。这是仅仅举个例子,包括在丹麦我们有对电器部分,对材料,对发电机测试中心。在英国主要是对变桨和偏航的测试中心,在印度还有一些软件测试中心等等。在全球各地的这些测试中心不断的进行反馈,进行分析,然后下达长期的计划。
回到原始的问题,我们就是要通过这种方法,使风力发电机能够尽最大可能适应天气和风的状况。其实我们有一个汇总,其实纤长的工作我们大致可以分成这么几类,一个是刚才我们提到的,叫CBS,基于状态的维护计划,一个是TBM,基于时间的维护计划。对于我们现场的能力,实际上我们把它分成知道如何去做,然后什么时间去做,还有就是去做什么。如果这样看的话,比如说定期维护,我们认为厂家通过提供培训我觉得我们可以培养人员的,但是相对于这种基于状态的,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开发商,现在风机已经加装振动测试系统,我们也很难解读它给我们的信息是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动,因为这个行动影响非常大,它说齿轮箱现在需要检修,到底要不要检修,像这种基于状态的检修需要大量的数据,需要非常完善的模拟系统去模拟它的故障状态,然后给我们高度可靠性的指导。对于如何做这件事,一方面是对气象的预测和了解,当然也对风机的设计荷载有重要的技术信息,这样才能最终做出我们要立即做出维护,还是12周以后进行维护,还是可以等到6个月、9个月进行维护,这个是更加偏重技术。对于定期维护,就是什么时间做,这个跟气象有关系,当然对于排故来说就没有什么办法,不管什么时间,只要天气好你就要维修。只不过我们在选择做预测性和定期维护,和不得不去救火维修,这个你要做出选择,放弃一台紧急的维修,执行预测性的维护,这个比救火带来的利益更大。我们通常觉得对于如何做这件事,通常可以通过提交手册和培训能够达到。定期维护基本上能够达到,排出故障可能需要一些经验的积累,当然也可以通过常见问题或者是数据库来支持现场人员,但是对于什么时间要实施和具体做什么样的工作,这两项需要非常大量的数据处理,比较好的分析模型来做出决策,当然也需要一些厂家的风机设备、研发部门的一些核心的资料。
下面是一些示意图,我们希望能够分析一下所有的风机停机时间,我们这个时间都去哪儿了,都去做什么。现在很多开发商大部分的时间可能被用于排故,经常很繁忙,但是实际上比较好的是花出大部分时间来做预测性和计划性维护,这样提前避免它这种突发事件的发生,这会带来很多好处。一个对风的适应性会加强,第二个对物流的要求减弱,否则的话我要求尽快给我提供配件,当然成本也会增加。这个分布不是业界最好的分布,可能要求比较高的,航空业要求更高,它的计划性维护和预测性维护更多,火电厂要求也很高,对风电场我们毕竟还是能发风机,我们这个比例是根据你追求的指标和我们愿意付出的成本进行平衡。
昨天有一个话题,我们在讨论厂家或者外包的服务是不是比我们自己做的服务要贵,所以我更希望可以综合性来看这个问题,当然这是一个示意图,如果在维斯塔斯的维护下,我们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到我们运营商和开发商自己去做的时候时间可能会有一些损失,我建议大家对服务价格的评价的时候,不是仅仅看当时报出的价格,回到损益表如果看我们提高的收入和我们付出的有关外包的成本,是可以做一个平衡的分析。这个曲线大部分数据来自于中国,但是实际上这个数据我们在欧洲或者在美国也有验证,基本上也是这样,但是这个差距是不是能够达到四五个百分点,在各个地区可能不太一样,四五个百分点,如果按照传统5万一个风场,一年如果发2500小时的话,这样算是一个非常可观的发电量。我想维斯塔斯在过去30多年积累了很多这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其实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体现在对维护的知识和看法,就是希望通过大量的定期和预测性维护来避免故障的排除,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在全生命周期各个生命阶段的成本我们有一个基本的看法,1-5年、5-15年、15-20年,每个部分可能会增加什么样的维护成本,这个我们是有经验的,对维斯塔斯来说可以做出一个非常详细的资金回报计划。
作为维斯塔斯这样的设备供应商和像大唐这些国有大型的开发商,我觉得我们有很多合作的机会、合作的方向,所以我更希望不是非黑既白的,我觉得总会有一些中间的状态,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当然也有一些比较小的开发商,这样的开发商整个风场比较少,整个安装量比较少,没有专门的维护团队,那我们可以更多的进行合作。希望我们的经验能够给大家的运营带来一些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