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虽然没有看到储能出现大规模商业应用的迹象,但是3~5年后,储能行业的发展必将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此时正是储能行业发生反转前最关键的时候。”近日,在储能国际峰会2014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秘书长张静表示。
“目前,虽然没有看到储能出现大规模商业应用的迹象,但是3~5年后,储能行业的发展必将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此时正是储能行业发生反转前最关键的时候。”近日,在储能国际峰会2014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秘书长张静表示。
事实上,从公开的统计数据也能看到近年来储能行业所发生的一些变化。
储能行业一路向前
根据CNESA当天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14》(以下简称“白皮书”)披露,2013年,全球储能产业继续向前发展,除了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及储热外,储能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736 兆瓦,较2012年增长了12%。
其中,中国储能市场的发展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根据CNESA的项目统计的在建和已运行项目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储能项目累计装机容量从2012年的47.7 兆瓦上升至64.9 兆瓦,增长率为36%。
从储能的应用领域来看,目前可再生能源并网、分布式发电和微网是中国储能应用最重要的两个领域。在技术选择上,锂离子电池的装机比例最高,达66%,其次是全蓄电池和液流电池,分别占20%和14%。
根据CNESA的预测,随着越来越多的示范项目在中国运行,储能在中国的应用规模将会逐步扩大。预计到2020年,包括抽水蓄能和储热等技术在内,中国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36.97 吉瓦,占2020年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7.6%。据张静透露,这是外界第一次对中国储能市场的发展前景给出明确的预测。
除了中国之外,目前北美、欧洲和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地也是全球储能项目开展最多的区域。其中,美国拥有全球近一半的示范项目,2013年凭借几个重点项目的投运,其储能装机规模首次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一;在欧洲,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相继在2013年开展了多个涉及输配电、智能城市、海岛微网等领域的储能项目。
在亚洲,除了日本的储能项目装机容量仅次于美国之外,韩国近两年来在储能领域也较为活跃,其在智能电网、微网、电动汽车、燃料电池车等领域均开展了相关的项目。
针对储能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前景,国外多个知名的研究公司都做出了自己的预测,虽然各个公司的预测数据并不一致,但是从数据中可以发现,业内对储能未来的发展前景普遍持乐观的态度。
MarketsAndMarkets预测,从2013—2018年,电网和运输领域的先进储能电池的市场规模将保持10%的年复合增长率,并于2018年达到108亿美元;来自Lux Research的预测则表示,到2017年,电网级储能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4亿美元;比前两者更为激进的是来自Boston Consulting的预测,该研究机构认为,到2020年,电网级储能市场的规模将达到4000亿美元。
突破障碍
虽然储能的前景被一致看好,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储能市场机制尚未理清、储能应用收益衡量困难成为目前阻碍储能产业继续向前发展的主要原因。”张静如是说。
目前由于储能的收益很难计算,导致跟储能行业相关的补贴政策、补贴标准以及价格机制很难出台。“我们不知道补贴到底多少是合适的,至少这一点我心里是没底的。”针对这一问题,国家电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工与新材料研究所所长来小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储能收益难以衡量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储能项目往往在某个特定领域开展,其可以实现的功能往往不是单一性的,会对与之相联系的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例如安装在负荷附近以削峰为主要应用目的的储能电站,其应用还可以带来延缓输配电设备升级,使现有机组运行更稳定从而节省燃料消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现有机组利用率,延缓新建峰荷机组,降低电力系统生产成本等作用。
因此,储能收益的衡量并不仅仅考量某一方面,往往需要考虑与之相关的诸多领域带来的成本效应。
虽然难以用简单的算式计算出储能具体收益,但张静认为,进行储能应用的收益研究、明确储能电站能实现的所有收益、确定收益具体的相关方是全面计算衡量储能价值,进一步确定储能应用结算机制、利益分成机制的必要前提。
“清晰的赢利点和利益相关研究方可以使储能的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进而为完善现有政策、市场机制或出台新的与储能相关的政策、补贴标准、价格机制提供有益的借鉴,使政策的修改或制定有的放矢,并能切实推动储能产业的发展。”张静说道。
然而除了在储能收益研究方面多下功夫之外,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原秘书长王永干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要保证储能的发展规划与新能源和电网建设规划保持同步,按照实现整个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效率最优化的原则,要统筹储能的规划与电网的输送、智能电网、节能环保的规划协调发展;其次,大力加强电池产业链的管理研究,针对实验示范项目运行当中出现的问题,深入研究储能行业的管理政策和产业政策、投资和融资等政策,为大规模推动电力储能做好政策准备;再次,加大对大容量电池储能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技术原创,统筹各个层次储能技术的发展。
最后,要扩大国际交流,王永干强调,“有人说储能已经成为人类有效利用能源的最后一公里,我们相信通过扩大国际交流,我们总有一天会成功跨过这‘最后的一公里’。”
原标题:理清储能市场机制、研究收益成本突破能源利用“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