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行业,从来没有一种电池能解决所有问题。大储追求低度电成本和长循环寿命;工商储注重模块化灵活配置,同时兼顾高安全性和经济性;动力电池聚焦快充、高能量密度和超长循环——不同的场景,对电池性能的要求不甚相同。如果试图用单一技术路线满足所有需求,就像用同一把钥匙开所有的锁,结果只

首页 > 储能 > 储能电池 > 铅酸/炭电池 > 企业 > 正文

从村办小厂到行业领军企业,一家电池巨头近40年的破局之路

2025-05-20 08:49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 作者: 攸宜

在新能源行业,从来没有一种电池能解决所有问题。

大储追求低度电成本和长循环寿命;工商储注重模块化灵活配置,同时兼顾高安全性和经济性;动力电池聚焦快充、高能量密度和超长循环——不同的场景,对电池性能的要求不甚相同。如果试图用单一技术路线满足所有需求,就像用同一把钥匙开所有的锁,结果只能是顾此失彼。

作为电池行业“老将”,天能控股集团已经用一场持续近40年的实践给出了答案。

铅蓄起家

从5000元起家的村办小厂到营收超2000亿元的新能源巨头,天能控股集团近40年的发展历程堪称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缩影。作为行业首家"A+H"双上市企业,天能在张天任董事长的带领下,成功实现了从单一铅蓄电池制造商向"动力电池+储能系统+资源循环"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转型。

1988年,张天任接手浙江长兴一家濒临破产的铅蓄电池村办小厂。彼时,厂里只能生产一些科技含量极低的传统型老产品,企业曾一度陷入困境。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天能控股集团洞察到电动自行车市场的巨大潜力,与复旦大学合作研发出单次续航超100公里的新型蓄电池,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成为国内最早将铅电技术应用于两轮电动车的企业,成功实现第一次转型。

在此过程中,天能控股集团通过三大材料创新实现技术突破:采用石墨烯材料增强电池动力,运用稀土合金延长使用寿命,利用碳纤维提升电池容量。同时通过直联法铸焊工艺革新,将铅蓄电池断格故障率从7%降至近乎为零,联接铅耗从150多克减少至80多克,焊接速度也从65秒/模提高到50秒/模,实现所有型号电池直联法铸焊的产业化革新,每年可为企业节省上亿元成本。

凭借智能制造和技术创新优势,天能已成为全球两轮车用铅蓄电池的领军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备用电源、通信基站、电网储能等领域。

目前,天能股份已建立覆盖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超过3000家经销商及40余万家门店的营销及售后一体化网络。2024年,铅蓄电池销售收入更是高达418.35亿元。

多元布局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锂电池凭借循环寿命长、环保性能优、充电效率高等显著优势,在电动两轮车市场加速渗透,逐渐侵蚀铅蓄电池的市场份额。面对这一产业变革,天能前瞻性地启动了"铅锂并进"的双重技术路线解决方案,推动企业从单一铅酸电池制造商向多元化新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再次转型。

转型过程中,天能充分发挥在电池领域积累的研发制造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和产能升级,快速构建起完整的锂电池产业体系。

2016年以来,天能股份在研发上的费用投入逐年增长,2024年天能研发费用攀升至18.75亿元,同比增长4.75%,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4.16%。这种真金白银的投入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天能不仅成功开发出100Ah/150Ah家储及通信类系列产品,顺利打入中兴通讯供应链,其自主研发的24Ah全尺寸软包电池及模组更是斩获行业首批GB43854强标认证,彰显技术实力。

在项目落地方面,天能承接了首个轨道交通"新型牵引供电"储能示范项目,成功打造了大唐鲁北储能项目、“和平共储”综合智慧能源共享储能项目、南方电网城北站储能项目、湖州长兴金陵变储能项目、江苏沭阳储能项目等多项优质项目。其自主开发的EMS/BMS系统也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为后续市场拓展奠定基础。

在新能源技术多元发展的当下,除了锂离子电池之外,天能也在积极布局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和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成功构建起"铅锂氢钠"多元技术并行的产业格局,为不同应用场景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

在5月15-17日举办的CIBF2025深圳电池展上,天能以“可靠”为核心,以“多技术、全场景、全生态”为特色,系统性展出了铅基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固态电池等多种技术路线的产品,覆盖电动两轮车及三轮车、低速电动车等短交通场景,叉车、城市大巴、装载机等工商业场景,无人机、机器人等前沿科技场景。

与锂资源相比,钠资源储量丰富且分布广泛,这为电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特别是在极端环境应用中,钠离子电池-40℃超低温稳定运行能力,为高寒地区的新能源应用提供了可靠选择。在快充性能方面,钠离子电解液更高的离子电导率使其在应急补能、高频使用场景中优势明显,有望在储能电站、特种车辆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基于对不同应用场景的深入理解,针对小动力和储能市场,天能研发出能量密度达到160Wh/kg的高性能层状氧化物钠电软包电芯;并开发出首款能量密度为95Wh/kg的聚阴离子钠电储能电芯。

氢燃料电池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载体,正在重塑商用车和特种设备的动力格局。天能自主研发的风冷3kW氢燃料电池系统,配合轻量化储氢技术,实现了无人机2小时不间断飞行的突破。

固态电池技术正引领着储能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在CIBF2025深圳电池展上,天能最新发布的"追风"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相比竞品提升了20%以上,低温性能相比传统锂电提升40%以上,很好地平衡了无人机对于电池续航与轻量化的需求。

资源循环

200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在浙江湖州诞生。作为本地企业,天能率先响应,开启绿色转型之路。

早在2009年,当行业尚未重视电池回收时,天能就前瞻性地布局电池回收产业。作为行业龙头,天能深知回收不仅是环保责任,更关乎资源循环和品牌声誉。

“我当时想的是,首先,废旧电池处理不当会带来环境污染,而消费者环保意识暂时还没有提升到位,如果可以,我们身为生产者应该主动去解决这个问题;其次,废旧电池仍然有利用价值,还是有人会去回收、翻新,这就导致市面上存在一些不合规甚至假冒伪劣的翻新电池对消费者生命财产带来隐患,从品牌声誉和对消费者负责的角度来说,我们都必须要做这件事;最后,天能在全国有很多门店,有这样的条件去做电池循环,我们从消费者手中回收废旧电池,消费者得了安全和实惠,我们也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节省了生产成本。无论是消费者、社会还是公司的角度,电池回收都很值得一做。”在张天任董事长看来,退役电池回收是一件“三赢”的事。

经过十余年深耕,天能已构建起完善的回收体系:铅蓄电池回收率达99%以上,锂电回收年处理能力超100万吨。通过突破带电破碎、自动化拆解等核心技术,申请专利27项,参与制定40项行业标准,形成国际先进的绿色工艺体系。

结语

回望天能从村办小厂到技术创新引领者的成长历程,正是中国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发展路径的生动写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在解决具体产业痛点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

站在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上,天能已清醒地认识到:高质量发展不是单维的技术竞赛,而是包括政策合规、绿色制造、社会责任在内的系统工程;不是零和博弈的竞争,而是产业链上下游、国内外同行的共生共荣。

未来,天能继续通过构建“技术+场景”双轮驱动,深化“循环+智能”产业生态,拓展“国内+国际”市场空间,推动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 来源: 北极星储能网 作者: 攸宜 )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