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伴随着不断走高的气温,郑州电网供电负荷也持续攀升。面对用电大环境带来的重重困难,河南郑州供电公司除了投入人力、优化运行方式、加强设备运行监控等常规手段外,还利用不少高科技“武器”,确保迎峰度夏期间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一种材料——碳纤维导线亮相
“从郑金线运行首月的数据来看,碳纤维导线这一新技术应用效果良好。”6月30日,郑州供电公司电力调控中心监控员刘枫说。
220千伏郑金双回路线路是500千伏郑州变向市区220千伏电网输送电力的主要通道,承担着郑州南部电网近70%负荷的输送任务,传输容量已经不能满足负荷增长的需要。
如果维持原线路走廊、采用大截面导线等方式实施改造,会遇到一个问题:如果仍然采用原来普遍使用的钢芯铝绞线,原有铁塔的设计荷载及弧垂将无法满足所更换导线的需要。若是大动干戈改造或更换全部铁塔,不仅会延长停电施工时间,而且增加了外协难度以及赔偿费用。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增加电能输送,是郑州供电公司急需解决的难题。
今年,郑州供电公司决定应用碳纤维导线,采用更换导线的方式,对220千伏郑金双回路线路进行增容改造。这是一种只更换导线、不更换铁塔的施工方式,是碳纤维复合芯铝绞线在郑州220千伏输电线路上首次使用。
与传统的钢芯输电线路相比,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具有强度高、重量轻、导电率高、耐高温、耐腐蚀、损耗小等优势。在线路弧垂和导线张力相同的前提下,传输的电流量是相同外径钢芯铝绞线的两倍。“使用碳纤维导线还可以降低线路改造成本。”该公司副经理李智敏说,用它替代钢芯铝绞线,原有的杆塔、基础均无需改造,省去了征地扫障、更换杆塔等工作,大大缩短工期,节省线路综合造价约30%。
历经一个月,220千伏郑金双回路线路增容改造工程在度夏用电高峰来临前顺利完成,提高了系统电网的整体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
一个平台——故障抢修响应快
6月20日19时25分,郑州供电公司员工张志军通过手持终端向指挥中心汇报经开区第十大街故障现场的情况:“19时25分到达现场,经检查,变压器上的低压保险丝被烧断后导致停电,立即组织修复。”
张志军所用的就是该公司已应用了一年多的配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系统。它集成了配电自动化、营销、用电信息采集等系统的数据,打通了配网抢修指挥平台与95598供电服务平台的信息传输渠道,实现了生产指挥、抢修指挥、配网运行状态的全面监控和配网故障抢修的统一指挥。
“以前派发故障工单需要值班员从营销系统中倒出数据,判定责任班组,再发送短信,最后电话确认,费时费力还容易出错。”该公司配电运检室专责芦喜林介绍说,现在有故障报修,值班员可以直接把抢修信息发送到12个“网格化”配电运维班组的手持终端上实现无缝对接,方便、快捷、准确。
与此同时,平台还能够实现工单跟踪、处理、反馈的全过程管控,改变了以往值班员通过电话对工单进行跟踪、反馈再手动录入信息的工作模式。
在配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的电子地图上,笔者看到了很多移动的小点。“这是抢修车辆的实时位置图。”芦喜林说,“这是平台新开发的功能,在抢修车辆上安装GPS定位系统,抢修车辆的位置、车速等信息一目了然。”
“指挥平台再加上‘小快灵’的网格化抢修,是我们应对夏季大负荷的‘锦囊妙计’。”说起自己的“好帮手”,张志军赞不绝口。
一项工程——配网自动化项目
“如果没有配网自动化的故障判定功能,出现停电故障后,至少有几十甚至上百个客户不能马上恢复供电。”郑州供电公司配网自动化工程师金洪声讲述着配网自动化系统进行故障点判定并进行遥控处理故障的典型案例。
6月9日19时02分,郑州供电公司配电自动化系统报警:“亚细亚26开关跳闸。”系统判断出故障发生在亚细亚26与小满路39开关之间,监控员立即核查图示故障范围并汇报值班正值。19时05分,监控员遥控断开故障线路负荷侧小满路39开关,航海路49开关加入运行,成功对无故障区域送电,从故障报警到隔离后送电仅用时3分钟。
“这样的故障如果在以前,我们要上传信号和现场人员的反馈信息,对电网运行方式进行分析、判断,再指挥恢复供电,至少需30分钟到1个小时。”金洪声介绍,线路通过配电自动化系统“遥控”恢复供电效果更加明显。
2012年,郑州新区城乡一体化营配协同综合示范工程、高新区和东区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相继投入使用,翻开了电网智能化、自动化的新篇章。目前郑州配电自动化线路已达125条,年底将覆盖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郑东新区的全部配电线路。
原标题:以高科技“武器”守护电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