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疏桥尽见,水落路全通”;“湖上青山古会稽”;“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是陆放翁诗词中激发他无穷创作灵感的绍兴。
绍兴的石桥、百草园、三味书屋、水台社戏……这是鲁迅先生笔下满载乡愁的绍兴。
白墙、青瓦、绿树、碧水、灰桥、乌篷……这是记者眼中,充满水乡韵味和生态气息的绍兴。哪怕只匆匆一瞥,也忍不住举起相机捕捉她的美丽。
绍兴,作为全国水利现代化试点城市,2013年以来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决策部署,正在“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积极推进综合治水,决心从古韵水乡升级为现代水城。
五水共治 重建水城
综合治水掀开崭新篇章
在很多人印象中,绍兴是一个“一落笔就有山岚水气,一泼墨就会顿生满纸云烟”的古韵水乡。然而,正是这丰盈的水曾经困扰了绍兴城。过去,绍兴的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高,纺织印染、医药化工等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给清清亮亮的河湖戴上了灰瘪漆黑的“乌毡帽”。河水黑臭,垃圾漂浮,鱼虾绝迹……如此水乡,吓跑了游人和投资商,也给当地百姓心中留下伤痛。
绍兴市委、市政府决心重建水城,有效改善人居环境,还清流碧水于市民。
“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产业和水这两个关键问题,打出‘组合拳’,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模式,全面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绍兴市委书记钱建民如此诠释“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的重要意义。
在2014年内,全面消灭“三河”(黑河、臭河、垃圾河);到2015年,消灭Ⅴ类、劣Ⅴ类水质断面;到2016年,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到2017年,水质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防洪、水资源保障全面达标;到2020年,初步形成“水绕城走、城依水建”的“中心城市核心水城”格局。治水的分年度目标计划,体现了绍兴治水的坚定决心和清晰思路。
“治水的全新篇章,为绍兴水利人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大好舞台,也为绍兴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绍兴市水利局局长金辉对综合治水事业充满信心。
绍兴大力推进“五水共治”和“重构重建”,这是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是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更是群众期盼的现实需要。近期出台的《绍兴市城市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绍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南生态宜居水城、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这是绍兴首次将水城定位写入发展战略。绍兴地域空间和环境容量有限,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重构产业和重建水城只有共同完成转型,才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绍兴,已进入工业化后期,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水乡百姓们衣食无忧、住行不愁,于是,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的改善成了他们最大的期盼。为此,绍兴将倾力打造“水清岸绿、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宜居宜业宜游现代水城。
双百双千 一河一策
有力举措护航水城建设
会稽山下,鉴水之滨,绍兴人每年都会公祭大禹陵,追溯和传承大禹精神。如今,作为“当代大禹”的绍兴水利人,自觉肩负起传承和发展大禹精神的使命,勇于直面挑战,秉持尊重规律的科学态度、上下求索的创新精神,为水城建设添砖加瓦。
2013年11月,绍兴市成立了“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相关市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水城办”),设在市水利局,由水利、环保、宣传、检察等部门抽调人员组建。有力的组织领导为深入推进综合治水提供了可靠保障。
水城建设,规划先行。在2014年3月召开的绍兴水城规划理念国际研讨会上,国内外规划专家们提出了绍兴要打造“中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代表性城市”“江南水乡代表性城市”等一系列独到的规划理念,为绍兴水城规划蓝图的描绘提供了有益借鉴。与此同时,绍兴市水利局编制的《重建绍兴水城河湖整治篇》提出了“防洪水、保供水”的总体思路和工作措施,即以治水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改善水环境,弘扬水文化,强化水管理,按照“源丰塘固、河连路通、流畅水净、景美人亲”的要求,打造好绍兴市区核心水城,全面建设曹娥江、浦阳江两大流域生态带。
“双百双千”工程、“三河”整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河长制”管理是绍兴治水使出的“三记重拳”。在“双百双千”工程中,经过深入摸排调查,共排定了与治水有关的102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100个重大产业发展项目,计划总投资分别为1194亿元和1073亿元。项目涵盖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美环境、促转型等7个方面,投资力度大,覆盖范围广。治水首先治污,治污先治三河,绍兴计划6月底前完成垃圾河整治,12月底前完成黑河、臭河整治,并全面启动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2013年12月,《绍兴市“河长制”管理实施方案》的实施,明确了由市领导分别担任全市35条主要河道的河长,并确定联系部门和责任单位,制订“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全面推进河道治理。力争到2014年年底,市区主要河道实现“清面全面完成、清乱基本完成、清养初步完成”的目标;到2017年年底,功能区水质实现“消灭Ⅴ类水、确保Ⅳ类水、力争Ⅲ类水”的目标。“水城办”还专门制定了“五水共治”“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将水城建设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进行考核,其中在区、县(市)和市直开发区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占到10%。
有力的组织领导,精心的规划部署,切实的方法举措,健全的考核机制,共同护航绍兴水城建设。
城水相融 人水相亲
现代水城拥抱生态文明
猛地一提,纤细的鱼竿在空中调皮地划过一道弧线,年轻的帅小伙儿李超看了一眼空空的鱼钩,然后淡定地换着鱼饵。“我就住在这附近,没事就来钓鱼,虽然不是次次都能有收获,但是坐在湖边吹吹风,看看景,心情也舒畅。”李超微笑着跟记者说。
鉴湖,原名镜湖,是绍兴的母亲湖。东汉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建的古鉴湖大型蓄水工程,曾在建成后的1000多年时间里,在灌溉、防洪、供水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北宋时开始的大规模围湖造田中大大弱化了调蓄水源的功能。
800年后的今天,绍兴人民在盛世治水的大潮中,下决心,要为“母亲河”梳妆一新。
“2009年年底开工实施的鉴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鉴湖为主线,东起偏门桥,西至壶觞大桥,全长5.35公里,规划面积125.92公顷,总投资9.7亿元,分三期实施。目前,二期工程正在扫尾及准备验收。”说起自己主持的鉴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绍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周国卫如数家珍,“在整个综合整治过程中,无论是湖畔建筑还是湖上元素,我们都十分注重文化的融入。”的确,“云泊乌篷”建筑群,宛若云朵停留在青砖黛瓦上小憩;“鉴湖诗廊”里,不同时期的经典诗歌诉说着文人雅士们与绍兴城的不解之缘;水上雕塑《太白访贺》,生动再现了李白探访贺知章却得知他驾鹤西去后,独立船头的惆怅与惋惜……
钓鱼、浣衣、玩耍的人们,被浓浓的文化氛围感染,被清清的鉴湖水环抱,现代水城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这里集中体现。
“重建,并非推倒重来,不能割裂历史,应当传承水城文脉,捋顺水城肌理,再现水城文明;要整治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对古城水城造成的破坏,提升既符合历史本真又符合21世纪发展要求的水城品质。”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会长鲁锡堂的一番话,道出了绍兴从古韵水乡到现代水城华丽转变的精髓。
越山长青水长白,越人常家山水国。绍兴新时期综合治水的显著成效,将升级版的“青山白水”送到了百姓面前,让他们又可以放心地住在水边,吃在水中,行在水上。
原标题:从古韵水乡升级为现代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