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者魏峰认为,虽然到目前为止,中俄双方都没有公开过谈判阶段各自的报价信息,作为重要的商业信息,以后很长时间大概也不会公开。但还是有一些信息曾陆续被泄露到外界。其中比较可靠的是,中方提出的报价一直都以中亚天然气为主要参考标尺,希望与之基本相当,而俄罗斯则要求以其供应欧洲的天然气价格为基准,甚至更高一些。由于前者时价在340-350美元/千立方米左右,而后者时价已经接近400美元/千立方米,350美元/千立方米的价格看上去更接近于中方原来报价的上限,同时接近于俄方能接受的底线。不过由于在漫长的谈判期内,国际能源价格总体上大幅上涨,欧亚天然气市场价格近几年更一直坚挺,俄方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绝对价格上也没有什么吃亏。
5月21日,亚信上海峰会第二日,俄罗斯天然气寡头Gazprom与中石油最终签署期限长达30年的供气协议,总额约4000亿美元。这份巨单令世界惊叹不已,同时也意味着中俄在能源领域的全面合作真正打开了大门。俄罗斯能源储藏极其丰富,经济上极为仰赖油气类商品出口;中国则是世界上增长最大最快的能源市场,而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在地理上最接近的主要经济区又只有东北亚,中俄能源合作看似是完美的契合。
但从2004年中石油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提出中俄管道天然气项目以来,这个世纪项目的谈判已经历时十年,其中几次近于成功,又几次近于破裂,每次都是在价格上遇到了无解的难题。庞大的交易量意味着很小的价格差异,最终都会累积成天文数字般的巨款,让哪方都不愿轻易退让半分。
这次普京访华前,就有消息称双方已经极接近达成协议。但在5月20日两国元首共同发表中俄联合声明的当天,还是没有宣布达成天然气合作协议,外界一度以为两国这次还是没法解决价格分歧。据俄气公司总裁米勒的透露,直到21日清晨四点左右,双方才最终达成了一致,可见谈判的紧张和困难程度。经过了整整十年,第二只靴子终于着地,让人实在忍不住想要仔细分析在这份协议中,中俄双方是否各自都守住了自己的底线,又做出了多少妥协。
中俄天然气价格大概在350美元/千立方米左右
尽管双方以商业机密为由,没有对外公开包括价格计算公式在内的协议细节。但中俄也并不愿意让外界对协议的大致情况几乎一无所知——那样可能会导致全世界的分析师们,都只好忽略了它的商业本质,全力琢磨这个项目背后的政治含义,而过度的政治联想是中俄两国都不希望见到的。因此多个机构都得到了“接近中石油或俄气公司人士”的消息,从而普遍推测中俄此次交易的天然气价格,折算后大概在350美元/千立方米左右。
不过,现在对于中俄天然气协议价格的了解中最可确信的一点,就是合同并非直接确定了一个固定价,或是一个固定的原始价再根据每年的通胀情况直接进行调整,而是采集几个亚洲或全球指标性能源价格,依据一个复杂公式不断更新计算,即普京所透露的“与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市场价格挂钩”。350美元/千立方米只是依据当前能源市场价格推算的。对比其它的天然气大宗长期合同,这个价格略低于俄罗斯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的平均价,而稍高于中国从中亚进口天然气的平均价。
之前网上一直有不少消息称,中国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价格大约是200美元/千立方米左右,甚至更低。但只要查阅一下海关数据,就可以知道截止到2013年,中国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土库曼斯坦,占到从中亚输入天然气总量的近九成,其次几乎都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剩余的则来自哈萨克斯坦,仅占很小一部分(2013年不到从新疆入境天然气的1%),但气价低于200美元/千立方米的恰恰只有哈萨克斯坦,而土库曼斯坦天然气2013年全年到岸均价早就攀升到了330-340美元/每千立米区间。即使较便宜的乌兹别克天然气也在300美元/千立方米左右。
在最后角力上,双方大致旗鼓相当
当然,与中国目前的多数进口气源相比,俄气确实也并不算便宜,折算后大约相当于11美元/mBtu(注:由于各地区气田,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气田生产的天然气,具体成份和浓度都有所不同,即使是经过人工混和压缩后,不同产区间的天然气还是不方便直接用体积相比较。所以大宗天然气交易中实际更多使用的单位是mBtu,即百万英热单位。),比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气源都贵不少,也比中亚气源稍贵一些,仅次于卡塔尔和缅甸气源的价格。下图比较了各大进口气源的价格状况。

中国主要进口天然气来源现价比较
但是结合中国主要天然气进口协议的签约时间就会发现,这些气源价格基本是按签约时间逐渐上涨的。低价气主要是得益于早年在全球能源价格低谷时签下的长约。而2008年签约的缅甸天然气及管道项目,2008年中石油、2013年中海油分别与卡塔尔签订的液化天然气协议,价格都比刚刚达成的中俄天然气项目贵得多。而且即使原来的低价气源也都面临着一个卖方不断要求涨价的问题。2006年和2013年,印尼公司已经先后将气价提高了40%和70%,到去年下半年,印尼天然气的到岸价已经上涨到了7美元/mBtu,澳大利亚供应商也有寻找借口扣减供气的情况出现。
考虑到俄气是全球天然气行业中的巨擎,不可能不掌握这些大宗交易的基本情况。而且俄罗斯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新气田,面临着严酷地理和气候条件,俄气公司声称售价需要达到12美/元/mBtu才能平衡收支。虽然这里面应该有一些水分,但它的成本偏高是勿庸怀疑的。因此可以认为,此次俄气在最后要价时并不十分强硬。有评论认为俄罗斯在欧洲方向遭到重大地缘政治挑战,促成了普京等决策层下决心推动完成中俄天然气谈判。也许的确如此。
具体来说,虽然到目前为止,中俄双方都没有公开过谈判阶段各自的报价信息,作为重要的商业信息,以后很长时间大概也不会公开。但还是有一些信息曾陆续被泄露到外界。其中比较可靠的是,中方提出的报价一直都以中亚天然气为主要参考标尺,希望与之基本相当,而俄罗斯则要求以其供应欧洲的天然气价格为基准,甚至更高一些。由于前者时价在340-350美元/千立方米左右,而后者时价已经接近400美元/千立方米,350美元/千立方米的价格看上去更接近于中方原来报价的上限,同时接近于俄方能接受的底线。不过由于在漫长的谈判期内,国际能源价格总体上大幅上涨,欧亚天然气市场价格近几年更一直坚挺,俄方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绝对价格上也没有什么吃亏。
所以,如果媒体对中俄天然气合同价格推测基本准确的话,大致可以说,在这最后角力上,结果是双方大致旗鼓相当,虽然没有一方能完全满意,但却也不会有什么太不满意的。从商业角度看,这种状况倒是有利于在30年的长约时间里,保持协议执行的稳定性。
订单助中国开辟新气源
对于中国来说,与俄罗斯这份合同最大的意义还在于开辟了一个新的重要气源,对于保持气源的多样化和稳定性极为重要。中国2013年的天然气表观消费量(指产量加净进口量——观察者网注)已经达到169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了14%,比原有预测提前了两年。根据发改委修正后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保守估计也将有3000亿立方米,甚至可能达到4000亿立方米。而国内产量乐观估计只能达到2000亿立方米,存在着1000-2000亿立方米的巨大缺口。
在这种情况下,对进口气源的部分依赖不可避免,就更需要避免“鸡蛋都在一个篮子里”。卡塔尔等中东国家有强大的现货供应能力,但要价可以用贪心来形容。美国的页岩气虽然声势浩大,但技术上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出口的稳定性,尤其是对华出口会不会受到经济以外因素的干扰,都尚未明朗化。而中俄东段天然气项目全面投产后,与中亚天然气管道联合将形成年上千亿立方米的进口能力,不但可以满足预期大部分的进口需求,还可以有效的制约部分LGO供应商挟货要胁的行径。这里可以指出,虽然总体来说俄罗斯公司的商业信誉在世界上确实不高,但油气供应领域却是例外,从苏联时代起,俄(苏)在履行长期油气合同上的记录一直相当良好。
而对于俄罗斯来说,这份世纪合同的好处也是不言而喻的。经过二十年的希冀,俄罗斯终于真正大规模进入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东亚能源市场。即使不考虑俄国在欧洲方向刚遭遇到重大地缘安全挑战,很需要稳定亚洲方向的国际环境;仅仅从经济角度看,协议为东部的油气资源定下了未来几十年的大客户,对于俄罗斯长期以来谋划的,利用亚太地区的经济活力带到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发展的国家级战略,也是一次真正的有力推动。而且,全球天然气市场目前都受到美国廉价页岩气可能大规模出口的影响,中长期价格前景极不确定,对于已经实际仰赖于能源产业立国的俄罗斯来说,提前锁定一大笔长期的巨额收入,对于其经济稳定的意义,并不比稳定能源供应对于中国的意义为轻。
万事开头难,在终于建立了大项目大合同的合作模式后,中俄未来会联合开展更多的大型能源项目以及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已经没有任何疑问了。事实上,中俄这次还同时达成了“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合作协议,如果不久后我们听到中俄西段天然气项目也获得落实,同样不必感到奇怪。甚至有消息说,中俄间的能源交易可能会逐步转为本币结算。种种综合分析之后可以看出,这份中俄天然气协议给双方带来的,也许还不止是简单的双赢,而是多重的双赢。
原标题:中俄天然气十年谈判 双方在最后角力上实际旗鼓相当